公村仿木构宋墓出土白瓷和铜器的相关认识

2021-12-09 11:09郭强
理财·收藏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釉瓷定窑白瓷

郭强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1月,为配合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在新乡市红旗区公村东发掘了4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仿木结构墓葬(图1),四座墓葬保存较完整,出土白瓷器、铜簪、铜钱等共计15件。通过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别是铜钱年号,可以知道墓葬的大体时代,其中出土的白瓷器和铜器,可以作为此时民间的典型器物,因为所在层位和地点坐标明确,出土信息完整,可以为此时的文物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料。

墓葬的发掘与基本情况

4座墓葬均为小型仿木结构斜坡墓道单室平面呈六边形砖室墓,形制基本相同,均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方向朝南。墓道北部为墓门,砖砌仿木结构,上为砖雕斗拱及屋檐结构,下为拱形门洞,以青砖垒砌封门。墓室由砖垒砌而成,墙面残留有红色彩料痕迹,根据四角部分残存的砌制情况推测为穹隆顶。墓室四角砌仿木砖柱,墓室内西壁砖砌箱柜和桌子图案,箱柜下部刻有剪刀等图案(图2);北壁砌假门,门额上饰两枚方形门簪,门两侧各砌一直窗棂(图3);东壁砌桌子一张,桌子左右侧各砌椅子一把(图4)。墓室底部靠北墙用青砖砌有棺床。4座墓出土器物共计15件,分瓷、铜两类,瓷器有白釉瓷炉和白釉瓷碗各1件,銅器有铜簪1件和铜钱12枚。

根据墓葬形制与出土的铜钱和瓷器,将这4座墓的时代定为北宋中期。其中有2座墓墓室上部填土中出土了大量陶片,经拼对整理发现器形基本为盘,经计算其直径在35—52厘米之间,推测应为下葬时的祭祀遗存。此外,4座墓葬中有3座都为二次葬,这种葬俗值得关注,其具体原因还有待于研究探讨。这种仿木结构宋墓以往学者研究认为其墓主人属于当时的富民阶层。

出土的白瓷器以及铜器

1.白釉瓷器

(1)白釉瓷炉 1件。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3:1(编号中的“2012”代表发掘年份,“X”代表新乡市,“JZ”代表机电专科学校,“M”代表墓葬,下同),出土自M3墓道西北角(图5)。磁州窑系,胎质较粗,胎色发红,釉面较薄,色牙白而无光泽,釉施至折腹处,平折沿,圆唇,折腹,圈足。折沿外围有支烧痕迹。口径7.1厘米、折沿3厘米,底径5.5厘米,高5厘米(图6)。

(2)白釉瓷碗 1件。 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4:1, 出土自M4墓室西部(图7)。磁州窑系,胎质较粗,胎色呈灰色,釉面较厚,色牙白而有光泽,釉面有剥蚀,釉施至下腹处,大敞口,圆唇较厚,斜腹微外弧,圈足。口径16.4厘米,底径6.5厘米,高4.9厘米(图8)。

2.铜器

(1)铜簪 1件。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3:2,表面锈蚀严重,断为数截。一端为圆形帽,簪身截面呈圆形,下部渐细成尖。长29.5厘米,帽径1.5厘米,簪身直径0.3厘米(图9)。

(2)铜钱,共12枚,M3、M4各出土6枚(图10)。

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3:3,出土自M3,已残,钱文不可辨识。

景德元宝 2枚。出土自M3和M4,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3:4和2012XJZM4:2,钱文正书,旋读,直径2.5厘米,穿径0.7厘米,肉厚0.1厘米。

治平元宝,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3:5,钱文正书,旋读,直径2.4厘米,穿径0.7厘米,肉厚0.1厘米。

皇宋通宝,2枚。出土自M3和M4,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3:5,钱文正书,直读,直径2.4厘米,穿径0.7厘米,肉厚0.1厘米。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4:2,钱文正书,直读,直径2.4厘米,穿径0.7厘米,肉厚0.1厘米。

天禧通宝,2枚。出土自M3和M4,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3:5和2012XJZM4:2,钱文正书,旋读,直径2.4厘米,穿径0.7厘米,肉厚0.1厘米。

嘉祐通宝,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3:6,钱文正书,直读,直径2.4厘米,穿径0.8厘米,肉厚0.1厘米。

祥符通宝,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4:2,钱文正书,旋读,直径2.5厘米,穿径0.7厘米,肉厚0.1厘米。

至和元宝,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4:3,钱文正书,旋读,直径2.1厘米,穿径0.7厘米,肉厚0.1厘米。

开元通宝,出土器物编号2012XJZM4:4,钱文隶书,直读,直径2.3厘米,穿径0.8厘米,肉厚0.1厘米。

出土白瓷器的相关认识

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

现代学者认为,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青瓷烧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胎、釉中的铁元素能有意识地降低时,白瓷就产生了。成熟的白瓷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隋代白瓷已经较普遍,河北内邱、临城县祁村一带曾发现邢窑遗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已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临城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

到了宋代,白瓷的生产技术更加成熟,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即使是寻常百姓家都普遍使用白瓷。宋代白瓷的尖端产品如定窑白瓷,作为宫廷贡品,在北宋早中期一度被皇室贵族所推崇。定瓷胎色洁白,胎体坚薄,胎质细腻,不太透明,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面莹润如玉,釉色被形容为象牙白。定窑白瓷以其丰富多元的纹样装饰而闻名。装饰技法主要以印花、刻花和划花为主,还有剔花和金彩描花等。而刻花、划花出现较早,印花则出现较晚。北宋早期,除生产碗、盘、壶、罐、钵、杯、盏、盒、净瓶、熏炉等日常生活用瓷外,还有造型奇特的象生瓷,如:桃形盒、石榴形盒、人物枕、白釉海螺、白釉龟等;中期以碗、盘、洗等圆器为大宗,风格轻巧规整,典雅秀丽。当时碗、盘类的口沿流行“花式口沿”,多为五花式口或六花式口。北宋后期至金代,主要以印花、刻花白瓷盘、碗为主。此外,北宋后期的器形,出现仿自青铜器的三足弦纹炉、白瓷簋等。

定窑白瓷虽然精美,但并不是人人可得,于是出现了一些窑场对定窑的仿制,如焦作修武当阳峪窑。当阳峪窑是当时北方重要的民间窑场,生产的瓷器釉色、品类十分丰富,白瓷是其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学者在当地田野调查时发现,当阳峪窑生产的白瓷有两种,一种细白胎,胎薄可以毫米计,白釉纯正,是仿定窑的产品,研究定窑的河北学者穆青先生在2015年12月举办的河南省文物系统陶瓷鉴定培训班上授课时开玩笑道,其不敢将采集的当阳峪窑的仿定窑白瓷的标本和河北定窑正窑厂的白瓷片混到一块,否则就挑不出来了。由此可见当阳峪窑的仿定窑白瓷的烧造水平之高。

当阳峪窑生产的白瓷还有一种,胎质明显较前者为粗,有橙黄色胎者,有灰色胎者,外罩白色化妆土,施白釉。这种白瓷比仿定窑白瓷要粗糙,应该是供当时民间的大量使用。M3和M4出土的白釉瓷炉和白釉瓷碗,胎质均较粗糙,一发红色,一发灰色,与当阳峪窑厂所产者特征接近,且新乡与当阳峪所在的修武县距离较近,公村宋墓出土的白瓷器产地很可能就是当阳峪窑。

另外,M3发现的白釉瓷炉,出土自墓道底部西北角,紧挨墓门放置,这种情况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亦有发现,如三门峡庙底沟宋代墓M98和M102,两墓为竖穴墓道洞室墓,在两墓的墓道中都出土有与公村M3白釉瓷炉器形相近的瓷器,报告中对其的命名一为青瓷尊,一为白瓷灯。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出版的《观台磁州窑址》一书中对这类器形定名为炉,文称 “对于早期的炉,即带高足的炉,学术界有炉、灯、豆等不同称呼。经过我们的研究考证,认为以称炉为宜”。我们在对出土器物2012XJZM3:1定命时也遵从这种命名原则,认为叫炉更为确切。其出土位置在墓道底部西北角,至于为什么将其放在墓道,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是这类瓷炉作为行香器,其很可能跟焚香祭祀墓主人有关。而白釉瓷碗出土在M4墓室西部,可见这种白瓷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可以直接用于陪葬当作冥器使用。白釉瓷碗出土在M4墓室西部棺床处,当时下葬时有可能盛有食物,也应该是与祭祀有关的,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宋代的墓祭礼俗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出土铜器的相关认识

M3出土的铜簪,出土于墓主人头骨处,可用于證明其女性性别。铜簪虽表面锈蚀严重,断为数截,但可辨的是一端为圆形帽,簪身截面呈圆形,下部渐细成尖。长29.5厘米,帽径1.5厘米,簪身直径0.3厘米。由于其尺寸较长,恐并非一般的发簪,扬之水先生《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一)》一书研究其应该为女性固冠之簪,与之类似者有安徽舒城宋墓出土的一件银团冠,与之同出的还有一支“包金银发笄”,简报描述其形制云“银质圆球及插杆,球面包金,并雕菊花纹,球径一点四厘米,长二十六点五厘米”。该簪球径和长度均与公村M3所出者很接近。这种簪子虽然有时未与冠同出,但由同时代的绘画或雕塑如登封黑山沟宋墓壁画(图11)和禹县白沙宋墓二号墓壁画中的女子(图12)可以看出其作用在于固冠;这类长簪也可用于妆点云髻,这时候其作用也同于固冠,如登封唐庄宋代墓壁画中的女子(图13)。由图像可知这种簪子的使用方式是插入冠或云髻之后簪球一端又向前探出很长,而簪脚之长通常将及宋代的一尺。

出土的铜钱主要为北宋钱币,有景德、治平、天禧、嘉祐、祥符、至和等几个年号,集中在北宋中期的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再结合墓葬形制的发展规律,这就基本可以框定这几座墓葬的大体时代,M4中虽出有一枚开元通宝,但后代以前朝钱币随葬也是常有之事,其并不影响墓葬的断代和研究。

M3、M4出土的位于人骨不同部位的随葬铜钱,在新乡以往的宋墓考古发掘中也多有发现,如新乡市烟草局宋墓群等。虽然早在汉墓中就有铜钱随葬,但是铜钱往往成串集中摆放,而不是单独几枚摆在尸骨的不同部位,口中的口琀一般也不是铜钱。到了唐代,随葬铜钱的葬俗依然兴盛,出现了铜钱摆在尸骨不同部位的葬俗。进入宋代以来,在考古发掘中可以清晰发现铜钱出土于骨架的不同位置,口中也多有铜钱发现,明显是有意而为,如公村宋墓的M3、M4各出土6枚,分别出土于骨架的不同位置。唐宋流行的这种葬俗,应为明清以来并沿用至今的噙口钱和垫背钱葬俗的滥觞。

注:本文得到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第七批课题研究经费资助,系其课题《嵩洛地区仿木结构墓葬研究》,项目编号Q2020-13的阶段性成果。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政治生态下的官员身后待遇研究”(编号17CZS015)的相关成果。

猜你喜欢
釉瓷定窑白瓷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简淡疏阔 意韵悠远
千年定窑 古老技艺重焕新生
浙江衢州黑釉瓷赏析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一种结晶釉瓷砖及其生产方法
近年来定窑研究的进展和新走向
乾隆皇帝的定瓷鉴赏观
千古流韵酱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