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器的交融

2021-12-09 11:09刘伟
理财·收藏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茶器饮茶紫砂

刘伟

中华民族举国之饮的茶诞生了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而独成一体的茶文化,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陶瓷茶器同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种类繁多而造型优美,兼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自古以来都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陶瓷茶器是茶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载体,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我们研究茶文化与陶瓷茶器的交融,就是要重新发掘这些古老的文化传统,加以科学的阐释与概括,并得以传承和继续发展。

茶与器的起源及意义

大约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和利用了茶,使中国成为茶的故乡,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同时,由茶形成的茶文化长盛不衰,传遍全球,成为世界的发源地。茶树最早发源于我国的云南、四川和贵州一带的西南地区,到了汉代,经济繁荣使得四川一带的饮茶习俗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突显。茶始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风俗,茶文化形成了我国具有传统特征的文化现象。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三称,礼在历史长河中,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并与佛、儒、道哲学思想交融,逐渐使之进入了精神领域,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文化。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且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我国的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对于陶瓷的研究涉及广泛,从工艺美术、陶瓷工艺以及文物考古等领域全面展开。对陶瓷题记的研究近年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陶器上的文字题记,几乎是与文字同时出现的,它远比在甲骨、青铜器和简帛上出现得更早。人们在自己制作的器物上刻画或书写文字,以记事、抒情、交流、宣传、标注时间等,反映的内容更具普遍性和真实性,应用范围也更广。早在仰韶文化时期,西安半坡彩陶上就有22种刻画的文字符号。早期陶器上的文字,除了刻画符号以外,多属“物勒工名”, 陶器题记并不完整,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渐渐成熟的。茶是一种最具有灵性的植物,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茶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茶器,被历代陶瓷工匠创造成千姿百态,文人雅士在器具上铭刻茶文化题记,或寄情、或明志等,使陶瓷工艺与茶文化浑然一体,也体现出历代文人雅士以茶修身养性、陶冶心志的史实。我国较为可靠地记载下来的茶文化是在汉代 ,除记载在竹简、丝帛等上之外,还以文字形式被铭刻在陶瓷器上。浙江古老的茶乡湖州就曾出土过一只完整的青瓷罐,在其肩部刻有一个清晰的“茶”字。被王褒《僮约》中记载的“烹茶尽具,酺已盖藏”,明确了烹茶使用茶器。三国时期张揖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好茶当然要配好茶器,中国陶瓷茶器同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既可饮茶,又可把玩欣赏,自古以来茶器都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美食不如美器”历来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品饮方式的不同自然产生了与其相适应的茶器。陶瓷茶器在茶文化历史发展中为我们研究和解读前人饮茶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唐代时期的茶与器

唐代中期,陆羽的专著《茶经》问世,书中详细介绍了茶的产地以及整个生产加工制造的过程等,是第一部系统介绍茶文化的专用书籍,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人自怀挟,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以煎茶为行业的商业活动在唐代出现了,饮茶方式以煎茶为主已相当普遍。

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便是唐代。“北白南青”就是指唐代的白瓷可与南方的青瓷相媲美。兴盛饮茶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唐代陶瓷业,越窑“秘色瓷”是青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作品,陆羽认为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从窑址考古发掘材料来看,当时大量生产茶器的窑在北方和南方均有,一片繁荣景象。

宋代时期的茶与器

宋代成为第二个茶文化发展高峰,由于当时向北扩大茶叶种植的区域面积,随之提高了茶叶产量,宋代形成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茶学专著有蔡襄的《茶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和赵佶的《大观茶论》等等。因此在宋代形成了以点茶为主而煎茶为辅的饮茶格局。斗茶、分茶和茶百戏都是在点茶基础上出现的。茶叶也主要分为片茶和草茶两类,片茶又叫腊茶。“腊茶出自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后,洪州双井渐盛。……其品远在日注之上,遂为草茶第一。”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寫道。

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宋代,宋代各地窑口大量生产了不同类型的茶器,有享誉盛名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等,也有北方的磁州、江西吉州、浙江的越窑、龙泉青瓷,福建的建窑、同安窑等,这些窑均生产陶瓷,现在我们可以借助这些陶瓷茶器领略到当时饮茶之盛况。宋人对茶碗的称呼是盏,宋代的黑釉盏特别盛行,因为宋人崇尚白色的汤色。建窑生产的黑釉盏是进贡给宋皇室的御用茶器,在底部刻有“供御”和“进琖”字样。在建窑黑釉盏的影响下,民用黑釉盏也在各地大量生产,不仅在南方流行,而且在北方的一些窑场也生产。汤瓶是制作很讲究的点茶必不可少的茶器之一,“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或以银、铁、瓷、石为之”。黄金制作的汤瓶茶器,供皇室及达官贵族使用,瓷质汤瓶则是供普通社会人士用。从宋代茶器出土的情况来看,由越窑、龙泉窑以及景德镇窑生产的南方汤瓶大都超过北方瓷窑生产的此类瓷汤瓶,而且数量更大。由于宋代注汤点茶对汤瓶长流要求极高,故汤瓶为修长腹,侈口,壶流较长的造型。宋代汤瓶的真实写照是南宋画家刘松年《斗茶图》中描绘的汤瓶形制:肩部安装很长的曲流,溜肩,喇叭口,高颈,腹下渐收。

明代时期的茶与器

唐宋时期大行其道的散茶,在明代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据《万历野获编补遗》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由此“开千古茗饮之宗”。明代当时很有影响的茶类有虎丘、罗岕、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大盘、日铸等,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陈师道记载了壶泡法,这是当时苏、吴一带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而当时在杭州一带与苏吴的烹茶法略有不同,“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茶叶不再用碾末冲泡,也还原了茶叶的自然天性,壶泡和撮泡都较之前代更加简便,白瓷也替代了黑釉盏。前代流行的茶器皆废弃不用了,屠隆的《考槃余事》中曾说“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試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张源在《茶录》中也说“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明代的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饮茶方式的大转变也给茶器带来了大变革,“尽茶之天趣”用雪白的茶盏来衬托青翠的茶叶,从此壶和盏搭配在一起的组合茶器就延续到现代。

明代茶器以瓷器和紫砂为主。壶的使用大大简化了饮茶的程序,因此在明代茶壶得到很大的发展,弥补了盏茶易凉和落尘的不足,受到世人的极力推崇,真正用茶壶来泡茶的历史开始出现。宋代点茶的汤瓶与明代泡茶的壶有很大的区别,明代茶壶的流与口齐平,茶水不致外溢,不再如宋代强调的“峻而深”。 从材质上来讲,明代的茶器以紫砂和瓷器为主。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茶盏唯宣窑坛盏为最。质厚莹玉,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嘉窑心内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花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注酒亦然。惟纯白色器皿为最上乘品,余皆不取”。明代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的青花五彩、青花和釉里红等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仿宋代定、汝、官、钧、哥窑等的瓷器在明代也很成功。

宜兴早在东汉就已生产青瓷,到了明代中晚期,冲泡散茶直接促进了紫砂壶的发展和推广,因当地人运用了具有特殊性能的紫泥原料,紫砂器制作便发展了起来。据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载,宜兴紫砂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人是供春,也是真正紫砂器制作的开创者,但供春遗留下来的紫砂作品稀少。紫砂土质具有双重气孔和良好的透气性,透气而不透水,含铁量高,能把茶叶的真香发挥出来。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道:“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因此,在明代及以后成为茶壶主流的是紫砂壶,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清代时期的茶与器

到了清代,茶器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续和发展,饮茶习俗与明代无异。各地茶馆、茶庄林立,民间喝茶更是家常便饭,内销和外销的茶叶量都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茶真正走向大众化,由此大大提高了社会对茶器的需求量。

清时期,除了生产传统的青花、素三彩、釉里红和斗彩等瓷器外,景德镇瓷窑在明代基础上进行了革新,新创了粉彩和珐琅彩等品种。康、雍、乾三朝皇帝都喜饮茶,尤其是乾隆时期,中国的陶瓷进一步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峰,集各种陶瓷工艺与艺术于一体,新创了仿绿松石釉、仿木纹釉、仿青铜彩、仿石纹的瓷器。讲究排场的皇家宫廷,陶瓷茶器多庄重典雅,而在民间,大众饮茶随意率性,陶瓷茶器的造型和纹饰更加生动活泼,增添了许多野逸之气。清代茶器除茶壶和茶杯以外,盖碗是一大特色,盖碗由象征着“天地人”三才的盖、碗和托三部分组成, 是“器用之道”哲学观的集中反映。

通过明代的初步创制,在清代紫砂茶器又一次迎来了新的高峰。紫砂壶经过明代的初创,到了清代制作工艺大大提高,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名家。在嘉庆、道光以后文人雅士相继加入紫砂创作,无疑提升了紫砂壶的人文内涵,文人壶的典范曼生壶便是“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与制壶名手杨彭年合作的,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精美绝伦的紫砂艺术品。

清三代时期,随着饮茶在欧洲的兴起,中国的茶叶和瓷器大量销往欧洲市场,中国瓷质茶器和紫砂茶器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赢得了欧洲人的青睐,架起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如今,茶是风靡全球的无酒精饮料,饮茶爱好者遍布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不论皇家宫廷还是民间大众,都形成了喝早茶和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而茶在法国更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茶在日本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还被视为是“万病之药”, 茶道则是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探索中,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艺能之美,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

饮茶既是物质活动又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加讲究,饮茶器皿作为功能效用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融合发达的今天,陶瓷茶器是功能、物质技术和艺术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是实用功能与形式美感的统一。人们的生活越是丰富多彩,越要求陶瓷茶器更好更新。时代赋予现代陶瓷设计师的历史使命,就是去研究中国传统饮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探讨各地域、各民族的饮茶习俗习惯,研究茶被饮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体系,使得茶文化与陶瓷茶器交融发展。中国茶文化中所体现的佛、儒、道各家的思想精髓与陶瓷茶器的文化内涵,巧妙地与意念情操、道德和礼仪相结合,让人叹为观止,饮茶有道而艺茶有术。我们研究茶文化与陶瓷茶器的交融,就是要重新发掘这些古老的文化传统,加以科学的阐释与概括,并得以传承和继续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像茶文化与陶瓷茶器交融得这般完整而又深沉的内容与形式,确实很少见,它们既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茶器饮茶紫砂
每周至少喝3次茶更长寿
在舞焱柴窑室
基于我国茶文化谈陶瓷茶器与信阳茶传承开发的关联性研究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成人每天饮多少茶叶最合适?
不灭的蓝火
入夏
浅谈紫砂《宝菱壶》的君子风范
《读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