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探源论略
——以淮河为例

2021-12-09 03:00:42郑朝纲周志强
中国水利 2021年21期
关键词:探源河源大江

郑朝纲,周志强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233001,蚌埠)

大江大河是地表水资源赋存和流动的重要载体,是自然形成的重要生态廊道,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世世代代滋润着大地, 哺育着人民。河流不论规模大小,一般都有河源与河口。 河口往往处在广阔的三角洲平原地区,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和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因而对其研究也较深入。 而河源则一般处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 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更有甚者处于空气稀薄、 气候多变、环境恶劣的区域,以致人迹罕至,对其研究则往往不够充分。

一、大江大河探源的历史和当下意义

探索和考察江河源头,既饱含艰辛和危险,又融合求知和探险,几千年来为此付出精力者代不乏人,涌现出司马迁、郦道元、徐霞客、王士性等一大批光照千古的探索者, 留存下《江源记》《昆仑河源记》《淮渎庙碑记》《汉水发源考》等浩瀚的志籍碑记和 《长江图说》《河源图》《治河图略》等丰富的舆地图经。 至于某些特殊江河,其探源更或具有国家政治意义和思想解放价值。 如黄河,《汉书·沟洫志》记载:“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出于农业民族与统一国家“朝宗”的目的,历代王朝官方性质的黄河探源活动,不绝于史;再如长江,徐霞客在《溯江纪源》中“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江为首”之语,不啻于一道闪电,击向“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禹贡》经说,不仅是当时重要的地理发现,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解放意义。 大江大河探源,探索的是地理源头,是科学源头,也是文化源头。时至今日,大江大河探源仍是一个热门话题, 具有重要的社会、 经济、文化、科学价值。

1.历史上大江大河探源承载着沟通天人的政治诉求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古代, 在漫长的收成靠天的农业社会,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要看天的眼色、看水的态度,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对山川饱含膜拜之情。 祭山祭水成为国家仪式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 中就有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的记载。 正如在名山大岳举行的封禅仪式,历朝历代在河源为河神建庙祭祀也代有传承。 与山川相比,河流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意义:人类依水而居、择水而憩, 风调雨顺或旱涝灾害对政治经济生活影响更大。 对大江大河源头进行探索并组织祭祀, 既是历代统治者张扬统治合法性、宣扬领地、树立皇权标识的现实载体, 也是显示勤政爱民作风、安抚受难人民的重要手段。

2.大江大河探源隐藏着上下求索的文化密码

中国传统文化中,事物的发端和本源最接近事物的本质,凡事要“名正言顺”,就须“正本清源”,《文心雕龙》中有所谓“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之说。 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根源、本源,追本溯源始终是华夏文化解决问题、 走出迷途的最主要途径。中国的文化和哲学, 又以江河为发端。 江河有源头,正如君子立身行事必需有其根本。 大江大河寻源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集体意识和哲学探索,如司马迁的“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再如徐霞客的“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等,“问奇于名山大川,不惮以生命殉”“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这些对江河源头的积极探索,体现的是究天人之际的哲学思考,是穷自然奥秘的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遗存之一。 至今,这种精神仍赓续于中国文化中,与现实生活和历史进程交相呼应,如文明探源、生命探源、文化探源等。

3.大江大河探源寄托着回归原初的精神渴求

在东西文化中,回归初始是永恒的话题和共同的文化心理, 西方有伊甸园,东方有桃花源。 桃花源与水密切相关。 结庐于林下, 寄身在空山。 传统文化中,江河源头、深溪盘谷一直是栖居修身的理想所在,无论是对“龙脉之祖”昆仑山的美好想象,还是张良隐居于桐柏、王维问道于水穷,都是回归精神的体现。 江河的移动性和源头的未知性, 将人引向理想中隐秘自由的想象世界,激发回归的冲动。

4.大江大河探源蕴含着经世济民的科学价值

近现代以来,对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探源成为国家战略任务,更加强调科学性、综合性,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 对大江大河源头进行精准探测研究, 积累江源地区水资源、水生态、河道河势、水土保持、人类活动影响等基础数据资料,掌握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及趋势,对河流和流域规范参数准确确定、 保护治理规划编制、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等具有重要基础性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准确确定江河源点仍是当前许多大江大河探源活动的最主要目的。

二、淮河及其支流的探源活动

淮河是我国重要河流之一,与长江、黄河、松花江、海河、辽河、珠江一起被称为我国七大江河。 中国古代将江、河、淮、济四条河流称为“四渎”。《汉书·沟洫志》中记载:“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 《释名·释水》记载:“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是也”。 在古人看来,四大河流各有源头,发源而各流入海,故谓之“渎”。 传统说法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生命河,济水是思源河,而淮河则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风水河。 传说中这里是盘古开天辟地后造化万物的地方,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之说。1924 年,我国地理学家张相文首次明确提出“秦岭—淮河线”后,淮河作为我国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的一部分,更具有特殊意义。

古往今来,淮河探源在历代国家政治生活和淮河治理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淮河源头在古代典籍中有较为完备的记述。 《尚书·禹贡》“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是关于淮源最早、最权威的记载。 由《禹贡》而下,《山海经·海内东经》云:“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入海淮浦北”, 指出淮源的具体位置。《汉书·地理志》“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浦入海。 ”《水经注》的注释则更为详尽:“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底下三十许里, 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 ”文献中桐柏山、余山、大复山、胎簪山并不一致,胡谓在《禹贡锥指》中指出,余山是桐柏山的别名,大复山和胎簪山皆为桐柏山的高峰,远望犹如一山。 史籍中记载诸山虽异,就主峰或支峰而言,都可统称为桐柏山。

淮河实地探源活动,目前所知最早的记载是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 年):“高祖初,蛮首桓诞归款,朝廷思安边之略,以诞为东荆州刺史。 令珍为使,与诞招慰蛮左,珍自悬瓠西入三百余里,至桐栢山,穷淮源,宣扬恩泽,莫不降附”(事见《魏书·韦阆传附族弟珍传》)。 史载韦珍探源的目的在于招抚蛮左,对探源本身的记载付之阙略,其“穷淮源”的具体情况今天已不得知。

明清之际,黄、淮、运交织。 事关漕运大局,当政者对淮河治理极为重视,康熙、乾隆都曾派员考察淮河源头。 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田雯游览桐柏山, 见主峰胎簪山双峦齐秀、峻峨百重,峰上有数百石囷,贯以石梁, 认为胎簪因此得名; 又见岩下巨石,圆削如白,一水由此流出,清澈明亮,行于地中,即断定此为大禹导淮之淮源所在(事见田雯《游桐柏山记》)。田雯所见为胎簪山上的“淮池”,而并非真正的淮源。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桐柏知县高士铎于淮渎庙内淮井旁立“淮源”石碑,以此淮井为淮河源头。

乾隆以大禹自居,以继承禹业为使命, 声言治水必须要像大禹那样,“先疏其源,而后可以达其流,此古今不易之至理”,“予于必发源之地亟加疏浚,祗迓神庥,夫亦宗大禹之志而已”。 既要疏浚源头,当然要明确源头所在。 乾隆五十年(1785 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河南、安徽等省连年大旱,淮河水少,大运河清口处停滞,且黄河水倒灌。 乾隆虑及淮源有沙石淤塞可能,即命河南省布政使江兰去淮渎庙祭祷, 并导流淮河之源。江兰在淮渎庙东发现有三大井涌出三泉,便草率认为这就是淮源,简单加以淘浚引导,便绘图回师复命。 乾隆见图后,考虑《一统志》中有淮水伏流数里、涌出三泉的记载,知道三泉并不是淮河真源,又命河南巡抚毕沅前往察看。 毕沅从桐柏山南麓迤逦而上,约十六七里到中峰胎簪山,见水一潭,询土人,指为淮池,又沿细径上十余里,始至山顶,太白顶有大石盘陀,广十余亩,旁洼渊映,泉出石间。如是疏浚汰除沙砾后,则泉水喷涌无竭。 乾隆对毕沅的探寻较为认可,认为 “导淮自桐柏” 的说法不为虚言,“是为淮渎真源也已”。 于是重修淮渎神庙,亲撰《淮渎神庙碑记》,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事见乾隆《淮渎神庙碑记》)。 据武同举 《谈水笔尘》记载, 乾隆看完毕沅调查以后十分高兴,叹道:“今若不查出真源,后世之人必执《水经注》以笑我君臣之不读书者。 ”

新中国成立以后,治淮委员会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踏勘,对淮源的确切位置进行论证,得出较为权威的结论: 淮河源头位于海拔1 140 m 的桐柏山主峰胎簪山上,云台禅寺山门之东约六丈处,有人工凿石为井,井内有泉眼三处,久旱不竭。 这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大淮井”。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采纳了这一说法“淮井,淮水之源,自胎簪山伏流数十里,涌出三泉,因浚为井”。

淮河流域其他重要河流,其源头大致位置基本明确。 泗河发源于山东新泰蒙山太白顶西侧;沂河、沭河同源沂蒙山,同行南下,同入淮泗。 但更进一步的精准确定,还需要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以曾深入探索过的沂河源头为例,一般说法有四个源头之多:大张庄河、南岩河、高村河、徐家庄河。 四源汇入下游田庄水库,当地人按照从简从省的原则,直接将田庄水库标识为“沂河之源”。 要进一步确定主源和主源源头的精准位置,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

“四渎”中的其他河流,长江、黄河的源头在遥远的青藏高原,历史上虽然多有记载, 但真正认识她们,却是1949 年之后的事情。 有关黄河源的最早记载,是《尚书·禹贡》中所说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但“积石”不过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远的距离。 1952 年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历时4 个月,才确认黄河正源为玛曲;1985 年, 黄委在玛曲竖立了河源标志。 对长江源的认识更晚,“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是《尚书·禹贡》 中对长江之源的大胆揣测,《荀子·子道篇》说得更直截了当,“江出于岷山”。 1976 年、1978 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为“正本清源”,两度组织江源调查队, 确认长江的最初源头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南侧的沱沱河。 源头的探索走过2000 多年的历程。济水发源于济源,后因黄河侵夺而湮灭,只留下了济源、济宁、济南等城市的名字,成为一条记录在时间档案上模糊的“大济北渎”。

淮河源头的精准确定几经周折,至今也还存在不同的声音。 20 世纪80 年代, 河南省桐柏县曾组织人员探源, 认为淮河真正源头是太白顶西北侧的牌坊洞东南峡谷。从《尚书·禹贡》中“导淮自桐柏”开始,到清康熙年间就将镌刻着“淮源”的石碑立于淮井之旁, 淮河源头的大致方位应该说是确定的、是可信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江、河、济三渎相比,淮河探源是中国人认知自己大江大河的起点。

三、大江大河探源需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淮河地处中原腹地,其探源相对来说简单,在古代典籍中也早有较为准确的记述,原本不应有颠覆性的争论。 2012 年 11 月 29 日,新华网发布一则消息,中国科学家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及实地考察,重新确定了淮河源头位于河南省嵩县车村镇境内,源头高程1 329 m,重新量测了淮河的准确长度为1 252 km, 流域面积为274 657 km2。 新闻发布后在淮河流域内引起一片哗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质疑:单纯以河源唯远来确定河流长度是否合适? 此次测量是否体现严谨慎重的科学态度? 结果至今未获得社会各界公认。

如何确定河流正源? 一般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标准: 一是河流唯远,以河流最长者为主流,以距离入海口最远的出水地为源头; 二是水量唯大,以河流水量最大者为主流,对河流补水最多、 贡献最大的出水为源头;三是历史习惯,尊重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不轻易变更历史上既定的正源;四是方向一致,以上游汇入的诸河流中与下游干流流向较为一致者为源头。

单纯以长度来确定河流源头并不合适。 至今世界上许多大江大河源头仍然不是以长度来确定,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 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中国的松花江等。 河源情况复杂多样导致划分标准不统一,而划分标准统一又反过来影响河源的确定,以致许多河源长期以来悬而未决。 如何合理确定各标准权重, 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建议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统筹兼采

河源确定不仅涉及自然地理等技术问题,也涉及传统习惯和人文因素,仅从科学技术角度,河源确定就与河流长度、走向、流域面积、水量、汇合口处河势、河道比降、源头高程等地理特征有关。 由此可见,长度并不是唯一条件, 也不是最重要的条件,依据河流长度确定河源看似简单可行、科学可信,实则大谬不然、贻误不浅。

2.分类施“测”

对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可以充分论证,大胆求索;对历史上既定河源早为人们公认的、特别是源头在内陆的,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所需为者是做好更进一步的精准定位。

3.与时俱进

万物恒变,生生不息。 世界在变,江河源头也是一个变量,不能以古例今。 特别对冰川型河源,要建立长效探源机制,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河源变化。 充分运用最新的对地观测技术,及时更新数据,合理得出结论。

4.审慎而定

河流源头确定或者变更过程中,确认有误或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撑,都将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对河流和流域的总体研究、后人的正确使用都有较大影响,要慎之又慎、小心求证、小心发布。

四、加强大江大河源头保护和利用的几点建议

河源是在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河源也逐渐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热点地区,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经济和旅游资源,特别处于一些行政区域交界处的江河源头,甚至经常引发源头文化资源争夺战。 大江大河源头确定、保护和利用中的一些问题愈加凸显。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些珍贵遗产,提出几点建议:

1.尽快制定江河源头确定的标准

建议水利部门联合环境、 地理、地质、历史等各领域的专家,汇聚政产学研社各方力量,研究确定各类因素在确定河源时所占的权重,从国家层面统一并出台相关标准,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权威依据。

2.加大江河源头普查勘测力度

当前, 江河探源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两条河流上。 其他一些较大河流如海河、松花江等,源头准确位置尚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一些重要支流如湘江、沂河等,源头探索无权威部门组织,一定程度上造成源头区管理上的混乱。 建议对江河源头进行系统全面普查, 完善名录和档案,建设大数据库。 在普查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勘测力度,得出权威结论,勒石立碑、竖立标志,明确基础地理信息,构建江河源头文化标志体系,为流域和水系保护治理提供依据。

3.深入挖掘江河源头区的文化遗存

江河源头区通常文化遗存极其丰富, 蕴含着人水和谐的哲学底蕴,承载着优秀文化和精神思想的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要进一步提高对江河源头探索意义和战略高度的认识,通过申报科研项目、开展专题调研、加强交叉运用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江河源头文化研究,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不断推出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淮河源头——桐柏山

4.高度重视江河源头生态保护

大江大河源头区是水源涵养区、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其开发利用是否恰当对中下游影响深远。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源头区尤其适用。 要积极推动出台江河源头区保护意见,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开发边界和保护范围,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保护范围之外,有效遏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永续利用。

5.合理开发江河源头各类资源

江河源头区山清水秀、 人和景美, 通常集聚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瑰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如诗如画的山水文化,又常常属于流域内的经济洼地,面临着巨大的环境保护压力和民生发展压力。新形势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区域各类资源,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既要立足生态和文化优势,深度挖掘文化底蕴、合理配置旅游要素、推动绿色特色转型发展,又要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共赢。

猜你喜欢
探源河源大江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山西林业(2021年2期)2021-07-21 07:29:30
百万雄师过大江
剖析错解 寻根探源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中华建设(2020年5期)2020-07-24 08:55:40
心中的大江
搞笑秀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散文诗(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08
大江和堤岸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32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