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李 昂
(1.南水北调中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100038,北京;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
北京是一座资源型重度缺水的超大型城市,也是南水北调中线重点受水区。 北京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仅为585 mm, 年人均水资源量仅 160 m3,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2014 年 12 月 12 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后,有效缓解了北京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但由于历史欠账多、人口增长快,加上受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从多个角度分析,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首都水资源短缺局面依然难以根本改变,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2020 年 11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时强调,南水北调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地区用水困难问题, 但总的来讲,我国在水资源分布上仍然是北缺南丰。 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水紧密结合起来, 以水定城、以水定业,注意节约用水,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 2021 年5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要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重视节水治污,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节水优先”是针对我国国情水情,总结世界各国发展教训,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的关键选择,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方针。
在“南水进京”和“节水优先”的战略背景下,面对水资源自然禀赋不足、可利用来水及南水北调进京水量短时间内无法大幅度增加的实际情况, 为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持续、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工作势在必行。
北京市用水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
根据《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19)分析,2000 年以来, 在北京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用水结构和用水量也发生剧烈变化(图1),具体表现为:农业用水量下降趋势明显、工业用水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则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19 年全市用水总量为41.67 亿 m3,生活用水总量为 15.46 亿m3,其中居民家庭生活用水9.31 亿m3,占生活用水总量的60.2%、全市用水总量的22.3%。
自2006 年有统计数据以来,北京市居民家庭生活用水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居民家庭生活用水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用水人口增加,二是人均用水量增加。 分析北京市常住人口及家庭生活用水总量可以发现,2006—2019 年, 北京市用水人口由1 601 万增长到2 153.6万,年均增长率为2.66%;而同期居民家庭生活用水量由6.24 亿m3增长到9.31 亿 m3, 年均增长率为 3.78%。 由此可知,人均生活用水量的提高是北京市居民家庭生活用水量提高的首要原因。
图1 2006—2019 年北京市居民家庭生活用水量变化
2014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2 月的6 年间, 北京市接收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达到 60 亿 m3,年均 10 亿 m3。 其中,向水厂供水39.44 亿m3,占到进京“南水”水量的70%;向密云、怀柔等大中型水库补水8.35 亿m3; 向水源地、 河湖水系补水 12.21 亿 m3。 截至2020 年9 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 22.49 m, 较 2015 年年底的25.75 m回升了3.26 m, 地下水水位实现连续5 年回升,城乡水环境不断改善。
目前,南水北调来水已占北京城区日供水量的73%, 直接受益人口1 300 余万人,自来水硬度降低、水碱减少,居民用水水质改善,保障了首都的用水安全。
“南水进京” 有效缓解了北京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但受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并没有明显增加,2019 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14 m3,达到南水进京以来的新低。 但北京市人均居民家庭日用水量由 2015 年的 106 L/(人·d)增长至 2019 年的 118 L/(人·d),达到了南水进京以来的最高值。
由此可见,加大居民家庭用水节水力度,降低人均生活用水量,“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 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势在必行。
2019 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 153.6万人,人均居民家庭生活日用水量为118 L/(人·d), 与即将颁布的北京市地方标准中规定的居民家庭生活日用水量定额 115 L/(人·d) 较为一致,表明北京市居民家庭生活节水达到较高水平。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在人均水资源量不大于 500 m3/(人·a)的区域,居民生活用水第一阶梯水量为 100 L/(人·d),这是满足100%家庭日常生活基本需要的居民生活用水量。同时,对比以色列人均居民家庭生活日用水量100 L、青岛市96.2 L、北京市通州区101.55 L 可见,北京市人均居民家庭生活日用水量仍有节水空间。
北京市目前的二级 (及以上)水效的用水器具普及率为62.6%, 若普及率达到100%, 加上居民用水习惯改变、节水意识增强、生活用水价格调整等有利因素,至少可以减少用水20%以上。
随着“十四五”期间更加高效节水器具的普及、 居民节水意识增强、节水知识提高以及阶梯用水价格优化,同时参考以色列、青岛市和北京市通州区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十四五”收尾之时,北京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整体下降 10%至 106.2 L/(人·d)。 假设 2025年北京市人口维持2019 年基数不变, 则在人均用水量下降10%情况下,北京居民每年生活用水方面可节水 9 300 万 m3,相当于 47 个昆明湖、7个西湖的水量,占“南水”年均调水量的9.3%。
在人均用水量下降10%的情况下,每年北京居民家庭生活用水节水量可达 9 300 万 m3。 2014 年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主体工程运行初期供水价格政策的通知》规定,“南水”北京市口门综合水价为 2.33 元/m3。 在此价格基础上,北京市每年可节约原水购买支出2.17 亿元。
北京市自来水价格执行阶梯水价, 以最低的第一阶梯水价5 元/m3为基础,北京市民每年可节约自来水费4.65 亿元。
节水效益在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供水压力、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积极影响。 按照北京市年人均居民家庭生活用水43 m3计算,每年北京居民家庭生活用水节水量可解决216 万人家庭生活用水;按照2019 年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水11.78 m3测算, 每年北京居民家庭生活用水节水量可支撑789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
居民家庭生活用水节水行动,不但节约了水资源,而且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对于改善水环境、保障水生态系统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按照每使用1m3自来水产生0.8 m3污水测算, 北京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年节水量可减少排污7 440 万m3。
按照北京市水务局《关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2020—2021 年度水量调度工作计划建议的报告》,2021年计划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向北京输水15 亿m3, 其中含生态补水2 亿m3。北京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年节水量几乎达到2021 年生态补水的一半, 如能将节约水量一并纳入生态补水, 将对北京市水环境的改善以及首都水资源涵养和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纵观几十年来的北京节水工作,无论是节水措施,还是市民节水意识,都位居全国前列,节水工作成效斐然,但依然有提升空间。北京市居民家庭生活用水节水行动的开展, 势必促进节水技术升级、节水政策完善和节水意识增强, 不仅可进一步巩固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 也对全国其他区域节水工作开展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 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相适应的现代化新格局。
北京市年均接收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达到10 亿m3,“南水”进京有效提升了北京市的供水保证率,极大缓解了缺水矛盾,确保了首都的供水安全。 南水逐步由补充水源成为北京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改善了居民用水水质。 同时生态补水的实施极大提升了北京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水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远超预期。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北京水资源匮乏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水资源短缺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 m3左右提升到150 m3左右,但也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7.5%、全球人均水资源量的1.8%,水资源短缺依旧是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居民家庭生活用水约占北京全市用水量的两成左右,在人均生活用水量下降10%的情况下,每年可节水9 300 万 m3,达到“南水”年均调水量的9.3%,北京市民每年可节约自来水费4.65 亿元,北京市每年可节约原水购买支出2.17 亿元、 减少排污7 440万m3、可支撑地区生产总值789 亿元。
节水不仅要重视节水技术的发展进步和节水设备的更新改造,更需要进一步推动全民节水意识的增强和节水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确保节约用水工作落地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