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玲
(1. 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 2. 苏州市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1]外语学科虽然隶属于人文学科,但长期以来却游离于中国的人文学科主流,一直处于中国人文学科的边缘地位。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可以改变这一既定的格局,它对中国的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意味着外语学科的新转机,有效助力外语学科跻身人文学科的主流,尤其是在推进中国人文学术国际化和引领国际前沿学术潮流方面,外语学科的学者可以大有作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学如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功能,融语言技能、文化知识、精神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一体,培养新时代的外语人才是每一个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新文科背景下,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存困境,以内容依托教学的理论为依据,将《新视野英语教程》的单元主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探讨高职外语思政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以《新视野英语课程》为主导教材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还没有进一步展开,存在下列困境。
(1)知识目标缺乏中国元素。以往的知识目标设定更多地体现在外语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的掌握和外国文化的输入,中国元素的内容少之又少。这种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削弱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外语教学应增加中华文化的信息输入,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保持中华文化的安全性,要做到让学生在接受外国文化的过程中,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或同化。
(2)能力目标缺乏价值引领。以往的能力目标设定更多地体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视野的开拓上,在价值观引领方面不足,使得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够全面。因此,外语教学应加大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引入,注重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避免学生被西方价值观牵引。
(3)素质目标缺乏体现政治认同。以往的素质目标设定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方面,较少对学生进行政治觉悟的引导,使得政治认同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外语教学应加强学生政治觉悟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时局面前站稳立场。
在外语教育中奉行“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外语教师队伍通过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得外语教学跳出语言和文化教育的小格局,拥有大格局,从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形式及手段改革上下功夫,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始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既胸怀祖国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内容依托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即将特定的主题或学术内容与语言教学目的相结合,学科知识教学和语言教学同时进行,使学生通过第二语言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言技能的教学方法。[1]CBI是用目的语教授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确保学生既可以习得目的语,又可以掌握学科知识。它综合了其他成功教学方法的长处,把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使目标语成为学习者学习某一特定学科知识或主题内容的媒介。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有多种,常见的模式可分为四种:主题模式、课程模式、辅助模式、专题模式。[2]
经分析,高职外语大学英语思政教学适合采取主题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导向强烈,在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和程序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内容涉及道德伦理、文化习俗、社会现象等方方面面,主题更接近现代生活,体现了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根据CBI教学的“6T”原则,即主题(Themes)、文本(Texts)、话题(Topics)、线索(Threads)、任务(Tasks)和过渡(Transitions)组织教学内容。
1.强化外语教学中的知识复合性
(1)挖掘英语教材内容的思政育人元素。紧扣教材,深挖《新视野英语教程》教材中蕴含的丰富人文题材,在原有的知识目标基础上,引申教材内容,联系国内外的实际案例,在话题设置上有机融入中国思政主题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融入式和浸润式教育,如表1所示。在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树立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客观地评判国际问题中的交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表1 《新视野英语教程》教材中的思政育人元素
(2)构建素材库扩展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相关学习资料,搜集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英文语料及官方媒体的中国语料(China Daily等)。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时,从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报道(如CNN、BBC、VOA等)、杂志期刊、经典作品获取资料。
2.创新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秉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应结合英语技能的培养目标,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理性判断。教师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反思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1)课前预习:课前教师寻找英语学习和思政教育的最佳平衡点,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驱动性任务,如预习文本、布置思政元素主题、观看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相关思政学习资料,并在教师指导下,搜集整理课堂教学涉及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
(2)课堂教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考核和点评;对文本知识点的重点及难点进行答疑解惑;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反思式教学法抛出主流新闻媒体节目中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进行主题过渡,形成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完整体系。
(3)课后巩固:教师布置学生选取感兴趣的主题,根据知识线索,以小组形式进行深入探讨,通过项目演示陈述观点,教师及时做出点评。课后,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点评,完善小组活动内容并提交作业,以此达到思政教学的深入理解,培养自己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中西方的价值文化冲突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3.重构外语课程评价体系
外语教学的评价形式除了客观考查学生对语言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应着眼于意识形态领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等进行综合考查。考查可以通过平时的小组讨论、项目演示等活动进行,内容涉及与文化思辨能力相关的论述类主观题目,考查语言的准确性,以及学生是否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批判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探讨高职外语思政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注意在教学中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思辨方法: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输入,深入介绍其生成的背景环境和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和批判,在反思中客观审视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在学习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心。
(2)实证方法:在学期之初,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关心的中西文化焦点、热点进行信息采集,筛选聚焦信息,搜集相关资料,使其有效地融入教学单元中;期中通过热点探讨和课堂展示,监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掌握和引领效果;期末采用试卷考核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3)实践方法:根据社会现状和聚焦热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反馈,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和信息缺失,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输入有效知识和信息,并有效制订符合教学实际的教育思路,应用于教学实践。
以CBI教学理论为依据,运用主题教学模式,将《新视野英语教程》教材单元主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探讨高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符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新视野英语教程》展开一系列教学研究,做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入式和浸透式教育。在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指导学生以理性的眼光审视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客观地评判国际问题中的交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新时期高职外语教学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