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一流”背景下的设计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人文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日用瓷造型》课程实践教学为例

2021-12-09 12:50何科丁涂彦珣
陶瓷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人文

何科丁,李 莹,涂彦珣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应该与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相适应。设计学科是人文社科建设未来的热门话题,也将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由于设计学科自身具有综合性交叉学科的特点,因此需要借助人文社科体系进行参照、融合、综合与扩展,尤其是审美情感与美育功能在设计学中的融合。以往设计学偏重于对新技术的应用与营销,忽视了设计的人文内涵,因此本文基于“双一流”背景下,以《日用瓷造型》课程实践教学为例,研究了设计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人文素养提升的策略。

1 “双一流”建设下对陶瓷设计类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双一流”学科建设是引导高校研究生教学与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在新时期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新要求。“双一流”学科建设对《日用瓷造型》课程设计将产生较大的正向引导作用,教育教学能够针对该课程的不足之处做出完善与改革。

在之前的艺术设计类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主要侧重对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与主要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掌握前沿学科最新动向去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和认识设计,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设计作品文化底蕴的积淀不足。在创意和文化影响设计的今日,日用瓷造型又是陶瓷设计类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因此对于设计类研究生而言,主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对人文知识、人文特色、人文素养的深层次理解)、审美鉴赏能力与人文元素素材的消化与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是通识与非功利性的教育,因此侧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拓展更宽的研究视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以景德镇陶瓷大学课程教学为例,针对本校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日用瓷造型》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以便于因材施教。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在人文素养注入下,日用瓷专业知识学习与研究上体现出一定文化特色与人文精神,更能拓展日用瓷造型设计的美观实用与文化内涵,更能实现“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从而为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本专业研究方向学术研究层面的提升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其它陶瓷艺术设计类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由此,通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并进一步与人文社科其它学科的相互关联,形成陶瓷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文化支撑。

2 当前双一流建设下《日用瓷造型》等陶瓷设计类硕士研究生课程存在人文素养亟待提高的问题

高等教育之所以不同于其它教育,不仅仅因为其通识与非功利性的特征,而是高等教育承载着以提升人文素养、拓宽视野为目的的教育方式。1947年梁思成教授在“理工与人工”演讲中提出“科学技术”与“人文”两者兼顾,才可培养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当中,人文社科在面临“时代之问”挑战的同时,人文学科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除了以宏观角度大胆探索与国家发展时代要求的重大问题外,人文社科研究还需关注与其它学科之间,建立一种指导乃至融合的关系,这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走向。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对省优势学科“设计学”的建设,基本满足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硕士研究生《日用瓷造型》课程,涉及艺术学、人体工程学、材料科学和数字设计等多门类学科,但针对目前我校硕士研究生日用瓷造型课程与人才培养的现状,总结出以下3方面问题:

首先,从整个课程体系架构来看,未明确指出日用瓷造型课程建设与双一流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与价值作用,并且“双一流”学科建设对硕士研究生《日用瓷造型》课程的导引作用有待加强。

其次,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体现人文素质为核心的设计学科课程设置。日用瓷造型课程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缺乏主动对人文学科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整体学生参与度不高和积极性不强。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文化政策,学生也了解较少,设计行为的时效性不强。

第三,过于注重硕士研究生设计能力的提升以及在设计过程中技术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文化底蕴理解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涉猎与研究,浅尝辄止、浮于表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较少,缺乏对民族性和地方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感性理解与深刻探讨。

3 “双一流”背景下硕士研究生课程《日用瓷造型》人文素养提升的对策

本研究对于“双一流”背景下,硕士研究生课程《日用瓷造型》人文素养的提升提出以下四点对策:(1)探寻人文足迹;(2)挖掘人文特征;(3)培养人文素养;(4)突破学科壁垒。

3.1 探寻人文足迹

探寻日用瓷造型设计中人文的足迹,探讨陶瓷造型背后的文化交流、发展与变迁,汲取其它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提升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以建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长远目标。例如《日用瓷造型》课程必须以中国陶瓷艺术史、中国美学史、现代设计史等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结合人文场域的考察与实践来开展教学;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实践中汲取营养,提升硕士研究生创作作品的艺术内涵;加强历史文化、人文足迹等课程教学研究与创新,挖掘新的教学资源与手段,着力提升设计学学术和实践的影响力。

3.2 挖掘人文特征

授课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当中的地位与作用,挖掘《日用瓷造型》课程中潜在的人文特征,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理论研究,密切关注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发展趋势。如:设计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建构跨学科知识系统,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教学思想上,授课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设计能力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教学理念上,授课教师应该强调人文素养的课程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体悟设计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如: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景德镇人文特征,将景德镇地域性人文特征融入日用瓷造型设计课程,设计一套关于景德镇地域性的日用瓷造型。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统一。这有助于陶瓷设计类硕士研究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3.3 培养人文素养

将人文素养思维有意识引入日用瓷造型专业课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建立以人文元素为设计素材的资料库,并进行资料的分类与管理。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人文设计素材的分析、研究与讲解上,通过对素材的剖析以及设计研究方向的引导与讲解,为学生展示多种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技巧,通过讲解,使学生体会设计素材向文化语言转变的具体过程,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把握人文精神在设计中的价值。

3.4 突破学科壁垒

某种学科体系当形成一定相对稳固的内部发展模式之后,会出现一种“学科内卷”的稳固的内部发展模式。在以往的学科发展历程中,这种“闭环式”的发展状况延续了较长时间,从而导致学科壁垒的出现。实际上在21世纪,“学科内卷”与学科壁垒已经成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局限。虽然各学科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打破“学科内卷”与学科壁垒的困境,实现学科之间协同发展,才是新世纪学科建设的头等大事。在设计学科中,应该利用自身学科交叉的特征,延伸与其它人文社科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边界。如:历史学、艺术学、教育学与设计学的交叉研究,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研究发展方向和手段。设计学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提升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而是应该着眼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全面复合型设计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使学生的知识外沿得以拓展,可以反哺学科的建设以及日用陶瓷设计与创作。如:《日用瓷造型》课程教学,突出对文化的重新演绎与创造,把文化作为设计来源的研究,强调人文精神对设计过程思维能力的活化过程,开拓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强化了学生对人文知识调动、整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人文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人文社科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