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景德镇与日本有田陶瓷文化的比较研究

2021-12-09 12:50:44
陶瓷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景德镇瓷器陶瓷

曾 甜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

0 引言

陶瓷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景德镇陶瓷业经久不息,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日本被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 • 奈评价为“亚洲国家中潜在软实力资源最强的国家”。①历史上,日本曾屡次派使节前往中国学习陶瓷艺术,江户时代,几乎整个日本都在模仿景德镇青花瓷,在仿制过程中,逐渐发掘出日本独有的瓷器韵味,有田烧尤为著名。本文选取中国瓷都江西景德镇和日本瓷都佐贺有田町的陶瓷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我国传承和发展陶瓷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对中日陶瓷文化的友好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1 中国景德镇与日本有田陶瓷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1.1 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陶瓷发展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人类在长期使用火烧制食物时,偶然间发现“泥土经过火的烧烤会粘结变硬”,这次发现启发了先民使用粘土成型,再经过烧烤制成盛放食物的容器——陶器由此诞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陶片遗址在距离景德镇七十公里的江西仙人洞,距今已经超过两万年,偶然的发现变成了有意的追求,从此,陶器在赣鄱流域不断烧制。景德镇,原本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镇,却因“一技之长——陶瓷业”支撑千年繁荣,邓小平同志曾褒扬道“瓷器就是景德镇的名气大”。

传说东晋时期,赵慨(304-?)在新平镇(今景德镇)完成了陶器到瓷器的转变,从而在景德镇民俗中奉为瓷业师祖。唐、五代及以前主要以素面陶瓷为主,经过长达六七百年的发展,唐代景德镇陶瓷的烧制已进入到成熟期,自从唐高祖武德年间下诏“制瓷进御”起,采取“官监民烧”的方式,以“千中选十,百中选一”的标准,征调景德镇最精美的瓷器献于朝廷,其中以青釉瓷居多。从宋代起开始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与陶瓷文化融合,追求一种意境美。宋代皇帝宋真宗青睐景德镇青白瓷,将年号“景德”赐于景德镇,于是景德陶瓷享誉天下。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瓷器产量大幅增长,陶瓷业逐渐走向繁荣。元代,景德镇创烧出惊艳全球的成熟青花、釉里红、霁蓝、卵白釉瓷等陶瓷新品种,迎来了五彩缤纷的彩瓷时代。此外,元代二元配方法的开创为明代大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明代是景德镇鼎盛阶段的开始,大量烧制气势宏伟、胎体厚重的大件瓷,以青花、五彩和颜色釉为主流,彩瓷以素三彩最为突出。清代推陈出新,精品不断,秀美的青花瓷、富贵的粉彩瓷、绚丽的色釉瓷、透亮的薄胎瓷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塑瓷等。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几千年来的陶瓷工业也停滞不前,趋于衰落,为了重回海外市场,景德镇开始借鉴日本“伊万里”瓷,烧制 “中国伊万里(Chinese Imari)瓷,可惜,由于瓷器整体质量较差,尤其在帝国主义列强枪炮打开中国国门以后,走向没落。新中国成立,随着科技的革新,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日臻完善。2006年,中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位列其中。②近现代,随着国力繁荣强盛,陶瓷业的发展也日渐走向正轨,但据近几年江西各市GDP总量排行榜,景德镇生产总值常居江西省末位,面对现今之窘境,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亟待保护。

1.2 有田陶瓷文化的历史变迁

在日本文字中,“瓷器”仍然书写成“磁器”。公元1616年之前,日本一直从中国进口陶瓷器,曾多次派使节前往中国学习陶瓷技艺,成为当时与中国陶瓷贸易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考古发现,日本最早的陶器是在公元8000多年前,虽然这一发现证实日本也是世界上陶器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但是日本真正开始烧制陶瓷是在1616年的佐贺县有田町。有田町位于日本九州岛佐贺县的西边,北接伊万里市,东临武雄市,面积65.85平方公里,只是一个人口约2万1千左右的小镇,以日本的传统工艺品——有田烧(aritayaki)而闻名,于1996年8月28日与景德镇市结为友好城市,被誉为“日本景德镇”的瓷都。在江户时代后期日本各地开始生产瓷器之前,有田是日本唯一长期生产瓷器的地方,代表着日本陶瓷器的最高水平。

江户时代,丰臣秀吉带兵攻打朝鲜,史称文禄庆长之役。虽然日本惨败,但是从朝鲜抓回来一名叫做李参平的陶工,这个陶瓷家归化后,于1616年在有田地区发现了瓷土矿,借此契机,有田地区确立了以瓷器为主的生产体制。当时中国正值明末清初,由于战乱无法对外出口陶瓷,有田地区模仿烧制中国瓷器,一举成为深受西方国家青睐的瓷都。江户后期,德川政权下,1715年颁布禁止私人贸易并限制贸易额度,有田烧不得已从海外贸易市场转向开拓国内市场,有田烧与日本其他产地的瓷器窑的竞争中,地位相对低下。1828年,文政大火使得有田町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经历了两百年的嬗变沉浮后,最终落下帷幕。明治维新之后,政府积极汲取西方国家的技术,瓷器生产方式转变成传统工艺与近代工业生产齐头并进,为了提升有田町瓷都的地位,积极采取各项措施。1896年,有田地区第一次开展陶瓷展会。1916年,为纪念有田瓷器创烧300年历史,举办李参平300年祭。1989年认定第13代今泉今右卫门为国家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泉今右卫门家族利用祖传红绿彩制作技术,经历了400多年时间的历史精心钻研陶瓷器。红绿彩技术原产于我国的金代磁州窑,后来通过景德镇传到了日本的九州,现在磁州窑红绿彩制瓷技艺已经在日本大放异彩,还有了许多新的创新。③近现代日本陶艺传承新观念和新思维,更强调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将有田陶瓷推向一个新高度。

2 中国景德镇与日本有田陶瓷文化的比较分析

2.1 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陶瓷的题材与样态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农耕文化贯穿整个中国史和日本史,是两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关于日本稻作农耕的起源,学术界存在北路说、中路说、南路说三种争论,但三种学说都证明了日本农耕文化起源于中国。农耕文明孕育了两国人民亲近自然的性情,中日陶瓷的纹饰题材大多相同,为花卉纹、山水纹、人物、动物等,另外有田烧也像景德镇瓷一样书写文字,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这些题材偏重于写实,所有的纹饰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臆造,体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陶瓷装饰设计与制作中的成功实践及进一步升华,表现日本爱好自然,信仰“万物有灵”。虽同处东亚文化圈,但各具特色,景德镇制造的陶瓷颜色更为鲜亮,留白多,勾勒线条更为洒脱;有田烧颜色较为深沉,色彩上有堆积感,有田烧模仿景德镇陶瓷的基础上融入了日本“物哀”这种“情绪”之意,这种凄凉的基调使得日本有田烧有一种幽玄之美。另外,从元代“二元配方法”开创,拥有烧制大件陶瓷的技术之后,通过“官监民烧”的方式,向朝廷进贡景德镇陶瓷,总体上来说,追求一种恢宏大气、华丽优美之感,例如瓷画、铺首器座等。而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微小细节的民族,他们喜爱精致小巧的文化,这一点也非常贴切的表现在了陶瓷上,有田陶瓷小巧,生活用瓷除了碗、碟等器皿,甚至细微到小酱油瓶、排水孔、泡面盖等都有陶瓷制作。

2.2 古代阶层文化影响下陶瓷代表的身份与象征

人类的社会结构可看作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关系,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农、工、商阶层的百姓可以通过科举进入士的阶层,因此中国既有横向社会关系,又有纵向社会关系。日本著名的社会学者中根千枝教授将日本看作是一个严格的纵向社会,比如商人只能经商,农民只能世代种田。这样的等级秩序也表现在瓷器的使用对象上,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茶具晶莹剔透,素有“饶玉”之称,是士大夫阶层中上等的斗茶器具之一,斗茶时不仅要比较茶的色、香、味,还要斗出哪一种茶具最精美,是当时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因而显得弥足珍贵。除了斗茶器具以外,宋代道教兴盛,以陶瓷俑作为陪葬品尤为风行,十二生肖俑、文盲俑、武士俑、镇墓俑、堆塑瓶以及各种生活模型等,数量多寡与质量的优劣体现墓主生前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的社会葬俗文化以及景德镇陶瓷雕塑工艺水平。此外,景德镇陶瓷烧制近千年,官用陶瓷发展兴盛,民用陶瓷直到明朝时才初步发展,等到寻常百姓都能使用却已是清朝之后。有田陶瓷也有着严格的限制,当时的锅岛藩藩主模仿中国官窑的生产方式,创造了专门为皇室贵族制作的锅岛烧。锅岛烧产品不外流,也不参加有田地区轰轰烈烈的外销活动,完全依靠当地政府资助进行运营,于1688至1703年形成鼎盛时期。

2.3 外来佛教文化影响下陶瓷的风格与特色

中国是儒家、道家、佛家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体系,讲究和而不同。佛教宗派中的禅宗主要是追求心灵的净化,由于茶具有清心寡欲以及提神醒脑的作用,所以我国佛教僧人会借助茶来进行修行,因此我国的禅和茶就具备了一定的关系。④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迅速成为了日本的灵魂,引发了日本茶道追求一种简单朴素之美。我国饮茶的历史有三千多年,日本饮茶历史也已有千年,当客人来家里做客时,主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客人倒茶,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待客之道。中国古人曰,“美食不如美器”,陶瓷茶具是中日两国禅宗意境的表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滋润着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陶瓷茶具等器皿的生产源于两国人民的需求,又服务于人民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品茶,不仅要品茶的色、香、味,还要品茶具的精致,用心感受器物之美,让茶具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特征,即开放性与混杂性,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陶瓷产品上,两国文化都是继承本国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特点发展起来的,但是形式上有所不同。中国由于在亚洲册封制度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吸收外来文化往往采取中体西用原则,体现我国文化特征的图案、纹饰等置于陶瓷中心位置,他国要素点缀于周边。日本文化的特征之一是主体性,即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初大量吸收中国的儒教和佛教,西方近现代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同日本原本的神道思想相结合,形成日本独有的风格。有田烧原本仿制景德镇青花瓷,再渐渐形成和式风格,而后为了迎合西方国家的兴趣,又将西方特色的文化揉进有田陶瓷文化里。

2.4 近代政策文化影响下陶瓷的功能与传承

中日陶瓷业和政治生活紧密联系,新中国建立初期,景德镇陶瓷逐运用不同手法歌颂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例如文革瓷(1966—1976年生产)、7501瓷(75年4月,毛泽东用瓷,誉为红色官窑)、国徽瓷(驻外使节用和国宴用1988年生产)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传统的陶瓷产业整个行业陷入困境,十大瓷厂开始了艰难的改革之路,但一直进展缓慢;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提出“脱亚入欧”的口号,将传统工艺纳入“殖产兴业”的范围。日本设立了众多陶瓷博物馆,许多休闲场所也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并且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政府致力于文化发展,文化也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如景德镇“师祖庙”、有田町“李参平纪念碑”都体现了瓷业开创者的勇于开拓的精神。陶瓷通过人为实践道德方式物化进来,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物的见证,没有承载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陶瓷也许难以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但是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出来,这一点,中国在陶瓷业的长期建设中往往被忽视。文化从来都不该束之高阁,而是应当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让当代年轻人能有机会感受陶艺,制作陶艺,相信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为深远的作用。

3 中日陶瓷业未来发展的挑战与展望

当前,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文化力量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文化自信源于历史文化的发展,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陶瓷文化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创新陶瓷产业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内容支撑。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习俗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经济发展之路也颇为相似,因此在各个领域内相互间有着许多可借鉴合作之处。水土,物之始;陶瓷,美之终。中国瓷都景德镇和日本陶瓷业的鼻祖有田町均目睹了两国陶瓷业的发展,景德镇和有田是友好城市,如果两者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对两国国民来说必将是互惠互利的双赢之事。现如今,在国内环境上,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流水线生产,统一标准化,从而失去价值和价格优势。另一方面,满足人民审美诉求的陶瓷品价格较高,迎合了高端市场,却处于小众需求的尴尬境地;日本国内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国土狭窄,矿产资源受限,陶瓷制作材料不足。“青花”和“粉彩”是景德镇的特点,釉色朴素、胎体细腻是有田烧的特质,作为陶瓷艺术家,在体现作者的个性的同时,应当牢牢把握民族特性。在国际竞争上,受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冲击,传统手工业在互联网时代受到困阻,如何继承陶瓷文化并与世界接轨,对中日两国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国际趋向多元化发展,中日陶瓷产业的发展与交流,对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共享共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约瑟夫•奈(美)著,马娟娟译.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第113页.

②程云.景德镇陶瓷文化与世界文化遗产. 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Z].2010.

③刘志国.日本陶瓷博物馆掠影[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45(06):33-35.

④曹阳.陶瓷茶具中内蕴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J].福建茶叶,2018,40(07):152.

猜你喜欢
景德镇瓷器陶瓷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景德镇颂歌
心声歌刊(2023年5期)2023-10-10 13:31:34
不忘你,景德镇
心声歌刊(2023年5期)2023-10-10 13:31:34
问一声,景德镇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8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58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0:44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4
陶瓷艺术作品
景德镇陶瓷(2017年2期)2017-05-26 17:23:31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财富堂(2016年7期)2016-05-14 08:55:25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大众考古(2015年9期)2015-06-26 07: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