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豆豆,商临萍
1.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山西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型和应用型学科,具备卓越的临床实践能力是护理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3]。临床实践导师在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其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较高的护理技能,不仅能指导护理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护理技能,而且能培养护理硕士研究生善于发现临床疑难问题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研究的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临床实践导师指导教育已成为当前护理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引领护理专业发展和促进护理高等人才培养及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指导体系,院校临床实践导师遴选标准不一,导师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各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地域化特征明显,临床实践成效存在差异。现有的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学术导师的期望研究[5⁃7],临床实践导师相关研究较少,护理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导师带教体系急需规范化。本研究立足于临床实践导师利益相关者视角,旨在了解护理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导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应具备能力及引导作用的期望,进而为临床实践导师遴选标准化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采用立意抽样法于2020 年8 月—2020 年12 月抽取山西省某医科大学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访谈对象。纳入标准: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健康状况良好;表达清晰;自愿参与研究。访谈人数以访谈结果不再出现新主题为止,最终访谈14 名研究生(编号为N1~N14),其中,女12 名,男2 名;年龄23~36 岁;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6 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8 名;有工作经验者5 名,无工作经验者9 名。
1.2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实施半结构访谈。根据文献查阅、专家咨询结果初步拟定访谈提纲,根据预访谈结果与专家意见完善访谈提纲:①您认为临床实践导师这一角色的存在是否重要?②您对您的临床实践导师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原因是什么?③您希望您的临床实践导师在您实践中发挥怎样的作用?④您理想中的临床实践导师应具备哪些能力?⑤您认为临床实践导师与第一导师在您科研培养中提供的指导与帮助是否相同?您认为两者应具备的能力是否相同?选取访谈地点,要求环境安静舒适。联系各访谈对象,告知其本次访谈的目的、所需时长,与访谈对象签订知情同意书。访谈中灵活调整访谈顺序,仔细观察访谈对象肢体语言并记录。访谈时间为30~45 min,避免访谈时间过短导致资料收集不充分,避免访谈时间过长导致访谈对象出现厌烦心理从而影响访谈结果的可靠性。
1.3 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24 h 内进行文本转录,采用Colaizzi 资料分析法[8]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经过分析,将护理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导师的角色期望归纳为3 个主题:职业素质期望、品格素质期望、指导素质期望。
2.1 职业素质期望
2.1.1 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 临床实践导师的专业储备涉猎层面应广泛,其不仅应具备良好的答疑解惑能力[9],能够带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技能操作,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临床工作有科学、全面认知,临床经验丰富。首先,应对临床实践导师年资、职称、能力及科研、专利发明成果等进行要求。N9:“临床实践导师最起码工龄应在5 年以上,有基本的科研意识,最好是硕士研究生,自身进行了系统性学习,这样才能给予我建设性意见、指导”。其次,护理临床实践导师队伍组成人员不应只限于护理专业人员,更应秉承多学科建设、发展的理念,引入其他专业人员。N5:“希望能打破当前固有的实践模式,为护理硕士研究生实践配备丰富的资源,例如给予临床专业人员的专业指导,这样可以使我们对病人病情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护理专业学生的诊断评估能力;又如在重症监护室(ICU)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病人大多病情复杂且危重,单凭护理专业实践导师不能给予充分指导,掌握的知识也有欠缺,需要临床医生参与指导”。N7:“实践中很多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都是医生给的启发,尤其在知识拓展方面给我的帮助挺大的,医生的系统化知识以及缜密的逻辑思维可以帮我更深入的理解临床难点,比如在疾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方面护士还是欠缺,这时就需要通过医生指导帮助自己学习”。
2.1.2 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 护理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目标之一是寻找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以达到优化护理服务、提升护理品质的目的[10⁃11],因此临床实践导师应具备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N3:“我希望自己的临床实践导师可以对我今后的科研有所助益,希望在科研能力上较为突出。实习时大多数老师只倾向于护理技能操作训练,科研意识比较欠缺,而我的第一导师会给予我科研方面的指导训练”。N10:“我的临床实践导师基本上没教给我科研方面的东西,大多是靠自己去摸索,很少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指导”。N2:“只有具备相应的学历才会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或者在学术性论文发表方面有较深造诣,才能完成对护理硕士有益的指导工作。比如一些临床护士并不了解科研流程和相关知识,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在我需要跟她一起探讨某个问题的时候,她往往因理解不透彻没办法对我进行有效指导”。N11:“我认为科室(临床实践导师)在科研方面比较薄弱,发现自己在请教老师一些相关问题时,得到的解释并不清楚,(临床实践导师)这方面能力不够”。
2.1.3 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师生双方沟通对实践成果影响较大,良好的沟通是双方有效对话的桥梁[12⁃15]。N9:“我最希望我们两个能成为朋友,那种以后工作中再遇到问题也能够去咨询的朋友”。N5:“临床实践导师实际上对我们的作用非常大,就是需要经常沟通,比如帮助我协调一些资源,根据老师指导进行科研思路探讨”。N2:“希望我的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能够互相谈心,同时生活上给予我一些关心”。N4:“我和我老师沟通的机会很少,老师也很少主动跟我沟通一些东西,我基本处于自己摸索的状态,比如发现某个问题后自己查阅文献、资料,但很多时候由于自己能力有限就不了了之了”。
2.2 品格素质期望
2.2.1 正确的临床实践导师指导动机 临床实践导师应该以培养与锻炼学生能力为出发点[15],减少学生的无意义劳动。N3:“在实践中有的临床导师总会给我分配一些烦琐的、她自己不想做的事,这种任务浪费了我太多时间,影响我从事其他工作与学习”。N1:“临床实践导师让我查某方面的文献,我认为更多的只是帮助她完成任务,并没有为我整理的问题做出相应回答”。临床实践导师应正确评估学生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N2:“在进入科室基本熟悉业务流程后,我的临床实践导师没有进一步指导我其他知识,感觉学到的和本科护生差异不大,至于科研方面,老师希望我自己独立探索和完成,没有给我太多的指导”。2.2.2 高度责任心 临床实践导师应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做到细心、耐心、负责任。N10:“我的老师比较好的一点就是在我实践过程中会非常明确地指出我存在的一些错误,然后纠正我的错误,跟我进行相应讨论,帮助我在实践技能、流程上改进,而没有选择忽视我的一些东西”。N3:“我在实践期间跟过1 位专科护士,但是老师并没有主动教我一些东西,我只能自觉自主地学习,老师偶尔会帮我解答一下疑问”。N9:“我的实践导师自身业务繁忙,我们之间基本是一两周见1 次面简单交流,感觉实际的指导很少,我自己的收获也很少”。
2.3 指导素质期望
2.3.1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 临床实践导师能够根据学生需求,协调其所需要的资源[16]。N7:“去第1 个科室的时候老师就问有什么需求,让我写1份实践规划,征求我的意见,会根据我的发展需求对我进行培养,我觉得挺好”。N8:“刚开始跟护士长学习护理管理方面的东西,期间护士长让我跟着高年资护士深入临床在实践中找问题,这个比较好”。
2.3.2 及时反馈与评价 N1:“我们完成任务后,临床实践导师并没有给我们任何反馈,包括一些建议、期望什么的。挺希望老师能够给我一些反馈、方向指引或改进意见之类的”。N3:“在实践中曾参与完成1 项踝泵运动护理相关任务,跟老师沟通时她总是说很忙,没有及时回复,回复内容也不清楚,导致任务完成效率低,也因此浪费了很多时间”。N8:“在自己提交一些东西后感觉就是交了,并没有下一步的改进意见之类的东西”。
2.3.3 安排多样化的指导内容 临床实践导师应注意避免组织形式单一化。N2:“关于护理硕士研究生实践手册中规定的护理查房、业务学习活动方面,我感觉自己并没有参与到科室相关内容研讨中,我的老师认为我没有必要参与,有时候也不叫我一起进行相关学习。但我自己感觉我应该参与,因为我认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有欠缺”。N3:“我觉得自己的临床实践主要锻炼的是实践操作技能,基本没有获得科研相关指导,一直处于实践与科研分离的状态,这方面比较欠缺。而且我希望可以跟着老师参与课题,从头到尾地进行科研实际操作,可以让自己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一下自己”。N4:“我感觉自己在实践中将大量时间都用于完成护理管理部门形式化的教学任务,希望可以少一些不必要的形式,老师可以多带领我进行一些科研思路方面的学习”。
2.3.4 科学化分配专教时间与空间 充分的一对一指导是促进学生发挥潜力的重要途径,期间学生可以与临床实践导师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困惑,向其学习相关经验。N3:“我感觉老师给我指派的任务多,针对我自身发展的专教时间很少”。N4:“我的实践导师作为科室的管理层,在临床实践期间我跟她接触与探讨的时间很少,基本都是把我指派给其他护士学习,但她们对我的科研助益甚少,我在实践期间觉得自己科研能力方面的进步几乎没有”。
2.3.5 形成科学的教育指导模式 临床实践导师应营造师生双方平等交流的氛围,形成实现主动教学与主动学习、思考[17]教育指导模式。N7:“我感觉研究生和本科不同的是自己和老师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中,不但是我自己在学习,老师也在学习”。N8:“在发现某个问题的时候老师自身处在一种学习状态,我们一起想办法、查资料或者采用其他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我感觉这点很好”。N9:“我希望可以先和老师有一段时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与共同学习”。
3.1 构建多方联动的临床实践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利益相关者多维角色期望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导师的角色期望呈现多维度特征,主要集中在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科研意识与能力、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方面。受教育体制影响,我国护理高等教育目前仍呈现自上而下的导师单向教育模式[18⁃19],不利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刘园等[20]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导师对硕士研究生指导时间不足、主动指导意识缺乏等问题。李晶晶等[21]基于因子分析方法开展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证实,提高师生互动交流和导师综合素质均对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总体满意度有意义。具备充分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是成为合格临床实践导师的基础[22],而科研指导与教学方式则是护理硕士研究生尚未被满足的临床实践导师角色期望内容。科研能力是衡量临床实践导师资历的重要标准之一,卓越的科研能力可以帮助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敏锐地观察并发现当前护理实践存在的问题。临床实践导师综合素质是决定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质量的重要因素,不仅会对学生学术指导发挥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研设计与实施。临床实践导师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充分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多维发展需求[23],不仅应重视对学生的学术指导,还应进行个性化教学模式调整,并注意给予学生充足的临床实践指导时间等。此外,临床实践导师应协同带动利益相关方积极性,逐步改变以导师为主的自上而下的被动式教育模式,构建并逐步完善多方联动的发展模式。
3.2 建立并完善科学、规范的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导师遴选体系 当前,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导师遴选缺乏统一标准,实践导师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质量存在差异,成为阻碍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潘琦[24]进行硕士研究生期望的导师队伍建设探索,发现硕士研究生对导师角色期望与导师队伍建设现状存在一定差异,提出建立并完善全面的导师遴选制度是高素质导师队伍建设的必要途径。尹娜[25]从角色期望角度分析导师与硕士研究生之间关系现状与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对导师角色期望较模糊,师生双方角色期望存在一定偏差。与学术型导师相比,临床实践导师具备更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26],其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应能培养其发现临床疑难问题的敏锐观察力,并提高学生运用科研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护理本科生对临床实践导师角色的期望等,护理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导师角色期望的研究较少,缺乏科学、规范、标准化的遴选机制。今后研究者需在借鉴优秀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护理高等教育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遴选标准,确保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导师队伍质量,并根据护理学科发展实际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完善临床实践导师遴选体系。
3.3 提倡开展多学科合作,创新临床实践导师评价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导师队伍组成结构单一化,导师教学内容集中于护理层面,忽视了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医学其他专业知识的培训,导致护理硕士研究生知识面受限,无法充分满足临床护理的多维需求。麻春杰等[27]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导师队伍建设呈现评价机制结构不完善、队伍结构单一等特征,建议高等教育管理者提高导师队伍质量、严格进行培训、评价等。Metcalfe 等[28⁃29]建议,创新多元化培养方案,提倡多学科合作理念,打破单一格局,实现护理专科化发展。医学应是多学科共同发展、互相学习的学科,护理学科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秉承多学科发展原则,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导师队伍中纳入其他医学相关学科的优秀实践导师,变革当前单一化的导师队伍。多学科融合可以弥补护理学科在临床实践方面的薄弱之处,促使护理硕士研究生在多学科教学中丰富临床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实现全面发展,进而促进护理教育质量提升。
我国目前对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导师的遴选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实践导师数量和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培养要求。本研究通过归纳目前护理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导师的角色期望,以期为我国完善临床实践导师遴选体系、创新教学培养模式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