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希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广西 柳州,545007)
对于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主要是指女性下腹部的慢性疼痛,究其病发机制,与原发痛经、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因素相关。临床对于该病症治疗,主要药物治疗方式,但长期服用西药,会产生药物抵抗性,出现药物应激反应,不利于病情的长久康复。而中医针灸作为慢性盆腔疼痛的辅助治疗方式,有利于促进疾病康复。本文通过44例病例进行中医针灸辅助性治疗,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1.1 一般资料 通过数字随机方式,选择88例女性慢性盆腔疼痛,进行A组(44例)和B组(44例)划分,A组年龄在36岁到49岁年龄区间,病程时间0.8a~3.4a,平均病程1.6a。B组年龄37岁到51岁年龄区间,病程时间1.1a~3.3a,平均病程1.8a。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的相关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P值大于0.05。
1.2 方法 A组:采取阿普唑仑片开展临床治疗,处方剂量为0.5mg,在每晚休息前0.5h时进行服用,一共治疗4周时间。在治疗过程中,需向患者明确指导用药的方式以及用量,科学设定饮食方案,防止漏服或错服问题的发生。B组:在通过阿普唑仑片治疗之后,运用肌筋膜触发点温针灸开展辅助性治疗。在具体治疗中,以单指指腹,由深到浅,对盆腔周围肌肉开展触诊,查找和记录肌筋膜触发点,对肌筋膜触发点开展温针灸,并配合艾条灸疗,每周五次,一次0.5h,一共治疗4周。
1.3 临床疗效判断 有效:通过治疗,妇女盆腔疼痛已恢复至正常,每日工作生活状态良好。改善:通过治疗,妇女盆腔疼痛得到明显改善。无效:通过治疗,妇女盆腔疼痛改善效果没有变化,甚至失眠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组实验中,所有病例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采取T检验进行资料计量,在治疗前后,通过X2进行经验,在检测后P值未超过0.05,则表示两组具有可比性。
2.1 组间临床治疗效果综合比对 在治疗效果比较中,采取中医针灸治疗的B组的实际效果更佳,P值未超过0.05。如表1.
表1 组间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症候积分情况综合比对 在症候积分的相关比对中,B组平稳度更高,数据比较差异十分明显。实际如表2.
表2 两组病例的症候积分评分比较
针对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属于妇科的一种常见性疾病,多少书是由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不够彻底,或者病情延误,进而产生长期性炎性刺激后,使得盆腔器官组织出现增厚粘连问题,使用止痛药物作用较小。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通过镇痛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尤其是长期服用镇痛药物,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所以,西医治疗虽是一种治疗方法,但长期单一方式治疗,必然会影响治疗效果。中医认为“标本兼治”,才是该病治疗的最终目的。通过疼痛症状控制,明显改善机体各项功能,促使自我管理功能的有效优化,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不影响其工作生活质量。在中医范畴,将该疾病划分为“气滞血瘀”领域,中医主张活血化瘀,主要涵盖了心理、生活、躯体以及环境等因素。按照相关研究显示,对于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采取中医针灸疗法优势较为明显,可实现多系统和多靶点治疗。此外,通过肌筋膜触发点的温针灸方式,可促进神经功能,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可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率,通过生化刺激、经络刺激,促进患者病情的有效恢复。
综上所述,在妇科临床中,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如果得不到治疗,必然会影响到机体的正常功能,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通过本组实验数据表示,在临床进行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针对性治疗时,在西药治疗的同时,运用中医针灸开展辅助治疗,能够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实现生活质量的明显改善,在临床上可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