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莲 李燕
(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广西 柳州,545005)
2019 年 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1]。随着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传染病患者,若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落实不严,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职业暴露甚至传染病感染的暴发流行[2]。急诊科承担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院前筛查和接诊工作。为此,我科制定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院前急救标准化流程,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1 成立疫情防控小组 我院成立由医务科,院感科,急诊科,呼吸科组成的疫情院前急救防控小组,每班设立组长,调配转运人员,落实转运人员防护和消毒流程情况,了解防护用品耗损情况,做到及时补充,转运人员详细登记接诊发热患者个人信息,上报至疫情防控小组。
1.2 加强院前人员知识培训和考核 急诊科加强院前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培训,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及时更新最新相关知识,实现网络考核,微信分享国家应急管理部培训中心的防治技能操作视频。
1.3 规范院前出诊流程及相应防护分级 转运前派车与登记:市内出诊,医务人员做好相关防护,先进行电话筛查;到达现场后根据患者或家属主诉进行二次筛查、登记、报告。接市外非120出车请求,由出诊医师院内电话筛查,请示专科科主任、急诊科主任、医务科,做好登记。发热患者出诊现场流程:收到出诊接发热患者指令后,做好相关防护,到达现场,再次核实相关信息,做好二次筛查工作,为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做好现场诊疗工作。在救护车停车的状态下,由急救驾驶员根据医务科、出诊医师意见联系转入医院,提醒接诊医院做好防护等相关接诊准备或接回本院发热门诊。与患者同坐医疗舱内,医务人员与患者距离尽量保持>1m以上,如需实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医疗操作时,医务人员行三级防护。利用救护车资源:车辆车载医疗设备做到专车专用,严禁打开车载空调,驾驶室与车厢严格密封隔离。车内设专门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域,配备防护用品、快速手消毒剂,随取随用,及时补充。床单,被套均采用一次性使用产品,减少交叉感染。转运后车辆、转运人员及医疗器械及其用品消毒标准:①转运结束后,救护车应在指定位置进行消毒处理,转运护士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救护车内地面和物体表面喷洒、擦拭消毒及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后打开救护车门窗通风。②转运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垃圾,装入套有双层医疗垃圾袋的发热病人专用垃圾桶内分层密封并在垃圾袋表面标注特殊病原体,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防护用品如护目镜、面屏使用有效氯20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小时后清洗干燥备用。
2.1 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知识和防护培训 针对150名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知识和防护培训前后调查可见,培训前医务人员缺乏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和自我防护依从性低,培训前医务人员相关知识不足,不合格率34.67%,自我防护依从性较低,不合格率39.33%,消毒知识方面最低,不合格率54%,培训后医务人员相关理论知识、防护技能和消毒知识不及格率降到6%,优秀率均能高达到50%以上。详见表1。
表1 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知识和防护培训前后调查表[n(%)]
2.2 转运员对院前急救标准化防护流程满意度情况 转运员对院前急救标准化防护流程满意度情况发现,转运人员满意度高达90%以上,其中护士和司机满意度100%。见表2。
表2 转运员对院前急救标准化防护流程满意度情况调查表
要做好院前疫情防控,阻断医院感染,首先先制定院前急救标准化防护体系,增加医务人员的知识储备。培训后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和防护技能的不及格率由培训前的54%降至6%以下,优秀率均能高达50%以上。有研究表明,通过增加培训频次、提升培训覆盖率培训效果、搭建网上宣传教育平台等,医护人员学习的防护知识能真正被内化为提高职业防护本领。
标准预防包括呼吸和手卫生,医护人员要落实手卫生,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非完整皮肤与黏膜均具有传染性。院前出诊,救护车空间封闭,狭小,增加了院前交叉感染率发生。污染严重的救护车极易导致急救人员被传染。在转运结束后,转运员对制定院前标准化防护流程满意度均为90%以上,其中护士和司机满意度达100%,救护车消毒正确率达100%,对救护车物品的消毒隔离流程进行具体化,规范有效消毒,是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保护,更是一项减少交叉感染的一项重要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