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黎歌, 郭玉杰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我国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全局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我国教育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形成了一系列极具创新性和建设性的教育理论成果。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是党中央部署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总结了近百年来党在教育战线形成的宝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其中包括具有首创意义的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即“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以下简称为“五人”)工作目标[注]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生成蕴含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清晰的历史根据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理论逻辑所内含的是教育工作目标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以及“五人”工作目标要素的思想来源;历史逻辑所呈现的是近百年来党在探索教育发展进程中对教育工作目标要素认识的历时性传承;实践逻辑所反映的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要素所确立的目标指向对现实突出问题的共时性导向引领。把握好这三重逻辑,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意涵与理论创新,增强落实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自信,坚定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科学的实施路径。
明晰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生成是基于何种理论思考而作出的理论创新,是落实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认识之基。从概念出发,厘清“教育工作目标”的内涵与外延是把准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定位的学术起点;从内容入手,把握“五人”工作目标要素提出的理论依据是把准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意涵的思想之源。
教育工作目标的提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贡献,厘清何为教育工作目标是把准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定位的学术起点。对教育工作目标概念的理解是在对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等相近概念的比较辨析中逐渐厘清的。无论是教育目的、教育方针还是教育工作目标,其核心概念都是教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教育”有三重涵义:一是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是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二是按一定要求培养有用人才;三是用道理使人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660页。。可见,教育的外延应该包括人们所进行的一切育人活动与现象。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分为若干种类。根据教育的实施主体不同,可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社会对其成员进行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活动,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技术能力、社会规范等内容的社会化培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历届全国教育工作大会文件中的“教育”,主要是指狭义的学校教育。
明确“教育”概念为准确把握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目标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所谓教育目的,亦称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教育目的是为教育事业发展定性的教育概念,反映的是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即培养人的方向、质量和规格等,规定着最为根本的“培养什么人”的预期效果。所谓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注]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9页。。教育方针是为教育事业发展定位的教育概念,体现着教育意志及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纲领、总政策和总原则。教育方针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全面,主要包括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回答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全部问题。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都不涉及具体工作的操作性规定。教育工作目标则是为教育事业发展定向的概念,是对教育事业在工作实践中如何落实、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定向,为各级各部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操作化的实施路径;它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确立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教育工作的目标指向,是检验教育工作任务完成效果的标准。由于教育是一个大系统,故而,教育工作目标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教育工作目标,也可称为战略性教育工作目标,是以时代的、全局的、整体的、长远的视野,对全国教育领域提出的总任务、总目标。微观教育工作目标,也可称为战术性教育工作目标,是以某一特定的领域、阶段、环节的视野,提出的局部的、一定时期的、一定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检验标准,是对宏观教育工作目标的分解。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是宏观的、战略性的教育工作目标,它立足于全国学校教育工作,为全国教育相关主体部门围绕学校教育展开的各种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规定了工作任务,确定了检验标准。它既是对承担“直接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标准的框定,也包含着对由“直接教育过程”所派生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任务和标准的框定,还包含着对“发展教育事业所不可或缺的”工作——党对学校教育的领导和各级政府对学校教育的行政管理工作的任务和标准的框定[注]参见陈桂生:《略论“教育”概念演变的轨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教育工作目标不仅涉及教师和学校主体,而且统摄各级党委、政府管理部门;不仅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且重点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不仅关注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和教育社会意义的拓展,而且重点从教育功能的角度考量教育工作,从而确立教育实际工作具体实施的目标指向。
教育工作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依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变化的。“五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内核,其生成的理论逻辑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承继延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转换的耦合发展之中。
第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生成提供充分的科学性支撑。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以“人”为核心进行架构,蕴含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立场。其一,从凝聚人心的视角观之,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随着实践发展变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凝聚人心对于“人”的研究侧重点不在于个体形态层面,而在于社会群体形态层面。凝聚人心最显著的功能特征就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所提出的在政治层面形成政治共识,以体现教育的“四个服务”功能,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政治功能的要素体现。其二,从完善人格的视角观之,人格是个体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自我构建、生成和塑造的。所谓完善,既指动态的通过教育使人从片面性人格走向全面性人格的过程,又指静态的作为教育工作目标完善的人格的规定性。完善的人格,既要求心理人格的健全,这是健全人格的身心基础,也要求政治人格、社会人格、道德人格、生态人格的健全,这是社会对于“培养什么人”的人格规定。完善人格瞄准教育对人的个体构建和塑造功能,体现着教育工作目标的个体完善功能要素,彰显着教育的人本价值形态。其三,从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视角观之,教育在推进人改造自我、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界的社会实践中开发其潜能、培育其才能,通过增能教育,充分发挥人在经济生产与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体现着教育工作目标的重要经济功能要素。其四,从造福人民视角观之,一是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二是教育要培养一批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体现教育的时代性;三是教育中的科研成果要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体现教育的创新性;四是师生通过投身社会实践发挥才干,体现教育的介入性。教育造福人民工作目标的实现,经由教育的公平性、时代性、创新性、介入性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融合统一、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耦合发展。造福人民工作目标是教育功能全观要素的集合体。
梳理“五人”的内在脉络,清晰可见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以“人”为线索贯穿,始于人心,归于民心。具体体现为“从凝聚人心入手,经由人格教育、人力教育、人才教育的中介,最终实现民本教育——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满意、使人民幸福的教育”[注]龙宝新:《培养时代新人的立场、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理论与评论》2020年第4期。,彰显着“个体—社会—国家”多维价值意涵。落实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应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旨趣,将“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原则作为推进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落实落细的根本依据,把现实的、社会的人作为处理教育工作一切问题的逻辑起点,从人的需要出发,以人的终身发展为落脚点,最终实现造福人民的终极价值追求。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生成提供宝贵的精神性给养。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色彩。首先,从宏观整体的视角观之,“五人”工作目标的“个体—社会—国家”多维价值整合与中国古代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契合和相通之处,后者是前者得以生成的重要文化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9页。其次,从微观分项的视角观之,其一,传统民本思想为凝聚人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于顺应民心民意是保证国家安宁的前提,正所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就已认识到凝聚人心的重要性。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它的凝聚或涣散,关乎着政权的存亡、社会的进退、文明的兴衰、百姓的福祸。教育凝聚人心目标的提出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呼应。其二,传统关于人格尊严、人格修养等思想观点为完善人格提供了重要依据。如“志不可夺”、“高尚其事”、“立天下之正位”等论述充分表达了对保持人格尊严的强调;“知行合一”、“明德”、“修身”等主张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人格锻造的重视。其三,从传统教育观中也能得到教育要以社会发展为目的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思想启迪。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念终始典于学”(《礼记·学记》),说明了人应当学习,教育是建设国家的先手棋,要通过教育培养人才达到建设国家的目的;“查民国新造,凡有教育,应予提倡,乃足以启文明而速进化”[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17页。,则是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考虑教育通过人力人才的培养开启新文明与展开救亡图存运动的重要意义。其四,造福人民是对传统“强国富民”思想的赓续传承和创新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指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的道理,倡导“裕民”(《荀子·富国》)政策;唐太宗汲取前人治国经验教训,提出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贞观政要·辨兴亡》)。古代的富民思想是对“民为邦本”理念的强调,主张爱护百姓,鼓励农业生产,以达到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使民富裕,使国强盛。但这些主张主要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生产的层面提出的利民、富民的措施,较少考量人民的精神富足和幸福。造福人民教育工作目标则不仅是对富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近思录拾遗》)、对“大同”理想等的现代回应与落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得以生成和延续发展的精神基因,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和价值指引作用。新时代教育工作应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伟大智慧,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共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教育工作的涵育功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五人”教育工作的多维互动与深层融合,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彰显其推进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和力量。
从历时性分析,教育工作目标的生成必然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内容。审视教育工作目标生成演进的历史坐标轴,可得见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实际上是基于建党以来教育工作的历史事实而生成的,是对顺利实现教育事业设定目标的认识提炼和经验总结。回顾近百年来党的教育史——建党后到新中国成立的早期探索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前行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回归拓展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教育观念,折射出教育旨归的变化轨迹,酝酿着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生成的历史必然。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生成进行历史逻辑追溯,在阐明其历史背景中找寻历史根据、总结历史经验、洞察历史走向,是自觉导航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完成了从传入到释义,再到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早期本土化的过程。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力图纠正资产阶级教育中把人作为工具的思想,积极阐释、倡导并追求教育工作的人本本质。教育工作的人本价值理念是相对于教育把人仅仅看成工具而言的。在中国共产党这里,人本既有教育要服务于广大人民大众之人本意蕴,亦有教育要服务于受教育者,实现受教育者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之人本意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革命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逐渐成型。1930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以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为基调,构想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对一切儿童施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国民小学与技术专科学校并行等未来教育图景[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编:《杨贤江教育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532页。,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对人本价值的追求。1934年,毛泽东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9页。。他在倡导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的大背景下,开始重视人本身,提出人的文明幸福享受。1945年,在中共七大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一切奴化的、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和教育,应当采取适当的坚决的步骤,加以扫除”,“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83页。。新文化和新教育是发挥中国国民主动性的教育,更为关注中国国民的个性和国家的民族性。将“人民大众”作为落脚点是在教育中注重对受教育者发展需要的满足和尊重以及对人民利益的维护和情感的培养的人本价值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革命根据地,无论是中华苏维埃时期的列宁小学,还是延安时期的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皆试图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可见,党成立后,教育工作的开局在观念上是以人本价值为导向的,并在实践中力图落实人本教育观,以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幸福发展为最高价值和终极目的。在这一时期教育宣传工作服务于启发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用革命理论武装群众等目标任务,对新时期教育工作目标中的凝聚人心、培育人才、造福人民都具有一定的启示。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是教育工作人本价值理念与工具价值理念的博弈时期。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实践中发展,既促进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健康成长,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体现了教育工作的人本价值理念。与此同时,教育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政治功能逐渐过度发挥,教育工作的工具价值逐渐浮现,导致教育工作逐渐淡化甚至偏离人本价值理念。
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对我们正确认识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社会上曾有一股全盘否定前17年的舆论,不仅误导了人民对前17年的整体认识,也隔断了对党的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为此,邓小平在1977年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页。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4.5亿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注]陈宝生:《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历史成就与实现使命》,《人民日报》2019年9月10日,第13版。,“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中又有不少长期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式教育影响,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注]王学俭、施泽东:《新中国70年党的育人目标的演进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6期。,这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为此,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页。。可见,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是教育工作的落脚点,从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角度切入来培养国家建设人才。1950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提出了培养“眼界宽阔”、“富有创造力和全面发展的新社会的建设者”[注]苏渭昌、雷克啸、章炳良主编:《中国教育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9页。等目标任务。这一目标任务,从更为深入和具体的角度对“培养什么人”作出了规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和国家认为旧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基本上是为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注]《做好院系调整工作,有效地培养国家建设干部》,《人民日报》1952年9月24日,第1版。,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围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开展德育、智育、体育对“怎样培养人”给出了明确方向。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九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490页。“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是对“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新中国成立的前17年,教育个体育人功能的发挥内含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想理路。同时,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具价值有所显现,体现了教育工作的社会功能。
事实上,为政治、经济发展服务是教育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社会功能,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或社会制度中皆是如此。但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反面。中共八大召开不久,国际上发生了波匈事件,由于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情认识的偏差,“以阶级斗争为纲”日渐成为主导思想,教育逐步沦为“重灾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页。。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教育工作极少关注人的发展,使教育的人本价值发生扭曲。但这十年间也能够看到毛泽东对教育的重视,1968年,他提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72页。这说明他希望通过恢复大学培养建设者。但是这一措施受到了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的干扰。直到1978年初高考恢复,教育才逐步走向正轨。
在这一艰难曲折发展时期,教育的发展在“文革”中受到重大影响,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总体上是在摸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的,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也在探索中不断提升。例如,用马列思想武装群众、为国家建设培育人才、为人民服务等思想的提出与践行对凝聚人心、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工作目标要素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对劳动者德育、智育、体育的重视也孕育着完善人格目标要素的思想。教育工作在这一时期的经验和挫折,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素材和思路启发。
随着改革开放后40余年的纵深发展,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从过去工具价值的禁锢中逐步解放出来,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定位愈加明确,教育的育人本质逐渐显现。改革开放初期是教育发展的重大转折期,“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教育领域的混乱现象亟需整顿,国家对人才的紧迫需要与人才的青黄不接的突出矛盾亟待解决,教育肩负着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使命。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培养“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6页。。1980年,他提出“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此后,“四有新人”的提法演变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983年,他进一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页。。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人民教育》1995年第5期。。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在德、智、体的基础上加入“美育”[注]《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把握我国教育发展方向和实践要求的着眼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5页。。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注]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工作的人本价值得以回归,教育工作更加关注人本身的素质教育和人的自由完整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逐步上升到了教育根本问题的高度,教育从过去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的抽象的“工具”逐渐向培养具体的“人”复归[注]项贤明:《新中国70年教育观变革的回顾与反思》,《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把人作为有情感有生命的人,关注人本身的各方面素质。
育人是教育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以“人”为核心架构起教育工作目标彰显了教育的时代指向和对人的价值关怀,这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历史结论。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孕育于党自身探索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是将近百年来党的教育实践经验融于新时代的潮流,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来进一步引领实践新发展的重要成果。
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是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担当时代教育使命的时代产物,生成于解决教育矛盾、应对教育问题的需要和顺应教育潮流、担当时代使命的诉求之中。
步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工作取得辉煌成就。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到,在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教育领域的新旧矛盾交替涌现,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注]参见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5期。。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正是在聚焦教育矛盾和问题下生成的。
第一,就凝聚人心而言,社会人心凝聚的状况总体上是向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心失序状况。2021年5月22日,吴孟超院士与袁隆平院士先后辞世,人们情真意切地自发悼念“双星”,这是一种宝贵的社会风向标,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从而润泽人心的鲜明体现[注]《全网悼“双星”是宝贵的社会风向标》,2021年5月23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1-05/23/c_1127480310.htm,2021年5月31日。。但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一些不负责任的舆论和错误思潮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少历史虚无主义论者通过诋毁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等,动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注]刘明石:《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危害及对策探究》,《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某些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通过散布负面舆论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部分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造成学生理想失落、意志消沉、奢靡享乐、意志摇摆,并弱化、动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就完善人格而言,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存在的人格问题仍较为突出。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严峻事实[注]杨东平主编:《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5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发布的《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基于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我国青少年吸烟频率、喝酒频率、赌博频率、吸食大麻频率都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高,尤其是到高中阶段,频率增高较为显著[注]邱晨辉:《这些“瘾”也在毒害青少年》,《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日,第11版。。《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也重点指出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恶化、青少年视力不良率上升、校园欺凌等问题[注]杨东平主编:《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9-10页。。
第三,就开发人力而言,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还远远不够。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指出,尽管近五年我国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做出巨大努力,但是在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公共卫生占GDP比例和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四大能力指标上的排名依然落后,限制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水平和效益;我国每十万人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人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2个样本国家人数的平均值为3598人,而我国仅为1113.07人,不到平均值的三分之一[注]高书国、王辉耀主编:《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http://www.ccg.org.cn/archives/57488,2020年9月10日。。现阶段,尤其对于走出校门的社会劳动者的人力开发意识还不强、制度体系还不健全。人口转化为优质人力依然是教育工作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四,就培育人才而言,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仍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才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但“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等结构性问题突出[注]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无法完全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学生培养类型单一,学科建设趋同,具有“破瓶颈”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稀缺,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供给不足,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无法满足社会用人需求。
第五,就造福人民来讲,在教育公平方面,教育布局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学前教育、研究生教育、终身教育等有效供给不足,高考的公平性争议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教育成果(人才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教育探索和实践还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质教育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片面追求升学而阻滞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屡见不鲜;所培养毕业生步入社会还需要再进行职业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要求;科技成果也存在不能及时转化的问题。在学校师生参与造福人民的社会实践方面,高校师生参与社会科技合作、担任扶贫工作驻村干部等,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师生的参与度低,在实践中造福人民的成效还有待提高。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工作目标研究”调研组针对20246名学生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学生虽有社会服务的倾向,但服务社会的行动力不强,也未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
教育的发展植根于社会与人发展的时代诉求之中。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是教育工作目标在新时代的新表达,反映了新时代的使命诉求。
第一,新时代教育图景为教育工作目标的生成奠定时代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释了教育事业的政治性质、根本任务、工作目标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九个坚持”的重要论述,勾勒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宏伟蓝图,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形成的工作目标体系,贯穿着“九个坚持”的教育图景,不仅契合了“九个坚持”所呈现的教育工作发展规律,同时也彰显了教育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定位,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其一,凝聚人心作为教育工作目标的政治体现是对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回应,这也意味着要求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坚决维护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推动教育工作目标落细落实。其二,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是从人的发展入手,秉承“人心—人格—人力—人才”的整体思维,体现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整体性、全面性与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注]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其三,造福人民是对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教育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观念的概括性总结,是时代发展潮流的汇总。由此可见,“五人”目标要素的提出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顺应教育发展大势,能够达到与教育发展、时代发展同向同行的效果。
第二,时代多维发展所赋予的教育使命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生成提供驱动力量。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是直面国内外社会现实的时代产物。从时代现实出发,围绕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立足于国际和国内两大视角,聚焦人民群众的时代关切、教育关切,可以一览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诉求。首先,从国际发展形势和对外开放要求来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碰撞中的各种社会思潮对意识形态工作产生一定的冲击;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对教育的认识高度也不断提升,将教育置于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世界格局谋划布局开展工作提上日程。其次,从国内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关切来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注]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2版。;另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离不开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时代发展赋予教育极具中国特色的时代使命,教育完成时代使命依靠教育工作目标的导引。
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生成的实践逻辑不仅体现为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更体现为它是在不断接受教育工作的检验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动态发展。对照教育工作目标明确了教育的任务之后,在实践中推进教育工作目标的落地生根最为关键。奋进新时代,必须以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作为将来一段时间内教育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在解决教育难题和落实教育工作目标中不断促成教育发展的新进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