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1-12-09 05:3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战略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郝栋
党课参考 2021年22期
关键词:共同体文明绿色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战略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郝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孙嘉政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深刻领会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实践路径,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对于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人类文明的存续离不开自然,离不开良好生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面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大时代背景的同时,国内外资源约束愈加紧迫,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世界性问题层出不穷,构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主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10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图:李学仁/新华社

(一)有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关系

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问题,寻求人与自然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人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时,自然会回报于人类。而当人类一味想要征服自然、毫不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时,自然则会向人类“宣示不满”。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不仅是为了维护当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还着眼于未来,只有人与自然在相互促进中发展,物种才会保持繁荣稳定,环境才能愈发良好,地球才能更加美丽。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关乎人类文明兴衰乃至存亡的长远大计,是新时代发展极其需要的新文明观、新生态观、新发展观,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原则和智慧。

(二)有助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增长

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强调:“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数个国家公园的建立,将把发展绿色经济的探索落到实处,能有效提高自然碳汇能力,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从而推动实现世界经济的绿色增长。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就是要进行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就是要抓住绿色发展的机遇期,发展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绿色资源的开发成效以及探索能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方式,寻找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新平衡点,促进全球经济向上向善持续绿色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建立健全全球生态文明相关法律制度

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将会把人类紧紧凝聚在一起,各个国家、地区之间会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美好期盼,有利于促进国家、地区间的和平交流,能够极大地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要用法治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手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保障,强化全社会法治意识,依法依规推进生态环境治理,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相关法律制度,促进各个国家、地区更加合理有序地发展绿色经济,共谋幸福生活、共建和谐美丽地球家园。

(四)有助于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人类社会发展得好或坏,与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将直接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要求产业发展要从工业能耗产业向可循环可持续产业转变。确保绿水青山常在、自然生态系统安全,不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建设美丽地球家园,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构建良好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基石,是全人类通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要途径,是确保人类社会发展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五)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的生态实践与世界生态观的有机融合,是将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传递给全世界,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物种多样性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东方智慧、东方文明与他国的一次关乎人类未来的深入交流,有助于让世界了解美好的、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中国;有助于促进各个国家、地区资源的全球性合理配置;有助于一些国家、地区从高耗能高污染的榨取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向有重点的、可协调的、齐发展的激活自然资本的绿色可循环发展方式转变,促使各个国家、地区积极探索资源内化,实现对外经济能源可持续、对内经济能源亦可持续的双循环模式;有助于促进构建和谐国际关系,让世界人民共享绿色经济发展新成果。

二、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工业文明以来,由于人类大规模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给保护生物多样性带来压力,并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幅员辽阔、地貌多样的中国是多种生物的重要栖息地,选择怎样的现代化道路关系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解决人类生存环境以及周边自然环境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就是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道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马克思从本体论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类行为并不与自然发展完全对立。人类拥有基于自身福祉开发与利用环境的权利,但也必须认识到自身要承担保护环境的重要责任,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不仅关系着人民福祉和社会发展,还关乎民族永续以及人类未来。人类社会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自然界是我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何时,人类社会无论发展到何种阶段,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从观念上来看,就是要从“人为自然立法,人是自然的主人”转变到“人类依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的思想指引,可以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活动,进而改变人类对自然单方面利用的观念。从现实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大战略思想,事关全球生物多样性,事关每一个地球公民的生存。

2021年4月22日,一群普氏野马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休息。图:侯昭康/新华社

凝聚东方哲学智慧和历史底蕴的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当今时代,人类对矿石、石油等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都已经达到极限,对原本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土壤、陆地、海洋等资源的使用也正在接近极限。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在全球性风险和挑战面前,如果继续走工业文明的老路,人类文明将会遭受重创乃至终止。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这既是人类社会的主观要求和良好愿景,也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绿色发展作为解决历史污染问题、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之策。这将有利于构建万物和谐、清洁美丽的世界,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处理好山水林田湖草沙这一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绿水青山的主体就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绿色生态圈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相互依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没有这些作为基础,地球不可能生机盎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并在治理、修复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建设,不仅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还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发展态势的好坏影响着整个地球生物生存条件的好坏,两者呈正相关。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对于构建繁荣生态圈有着极大的影响,也对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山水林田湖草沙有着维持地球生态环境平衡的自我净化、自我转化,实现整个地球资源内循环的重要功能。2021年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中国为实现低碳承诺的一系列行动,将在开拓新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同时,为世界生态碳汇能力的提升以及绿色循环生态系统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二)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以绿色转型为驱动,表明我们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球能源消耗迫在眉睫,一些发展中国家生产结构方式还不够完善,仍然采用低端初始的生产方式。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发展也以高消耗资源为主,其中有些资源还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样下去,将不利于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发展体现在绿色发展水平上,要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一种理性眼光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宏观、系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以科技为手段,以自然为依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绿色转型的代表性理念。以绿色转型为驱动,是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绿色转型可以促进地球自然生态自我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良好生态环境,做大做强绿色经济,培养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经济体,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活力。我们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就是要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夯实生态基础,增强探索自然、利用自然、回归自然的能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由黑色高碳逐步发展成为绿色可持续的新型低碳能源的总体导向。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就要加快工业文明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文明转型,这是工业革命阶段后的有益尝试,是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的生态文明的战略性方案。

我们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要合理开发生态资源,打造形成可持续可循环的因地制宜的特色绿色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恰恰把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一问题辩证化处理,绿水青山、土地农田都是可利用的绿色资产,因此要在科学保护、系统治理绿水青山的基础上,致力于绿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绿色经济。要将绿水青山作为地方发展经济的环境优势,为农业、工业、服务业注入生态思想,积极发展“互联网+生态”,对传统经济进行改造,利用科学的制度引领新兴生态产业发展,从生态保护入手,将生态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还可利用物流发展极速化、运输高效化的巨大优势,发展新农业,真正从纯原始产业转变为科技化、可循环、绿色化产业。而这需要各地区积极探索自然发展规律,进一步完善当地经济发展结构,利用各方面优势,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品牌,推出特色农副产品。要响应国家绿色经济战略的政策号召,向开发中的国家公园的新经济模式看齐,积极打造自己的特色景点或特色地区。

我们要加强绿色国际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从国内出发,总结国内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加强绿色国际合作,就是要以绿色合作为导向,促使各区域性民族、区域性国家互联更加紧密,促进全球资源分配合理化,这将有利于世界和平、绿色、健康发展。只有各个国家、地区向好发展,才能带动形成世界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将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既得成果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世界性生产力得到整体提升。只有全世界共筑绿色家园,全人类才能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三)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所谓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就是要心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方面共赢,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地球生命共同体当中包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极高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智慧,体现着人民是社会的主体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物多样性问题事关生态公平和生态正义。生态公平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解决;生态正义则关乎每一个人是否享有平等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推动形成公平治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平正义是发展的、具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就是从多数人利益出发,强调要按照符合人类本性、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来改造和利用自然,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共同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既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主体,也是享受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主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要秉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促成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使人民在绿色优美的环境中,享受高质量生活带来的精神愉悦。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对大自然无度的开发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分裂,我们虽然能够利用自然,但是我们更应该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与自然环境及各物种和谐相处,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1年4月20日,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的辅警袁广明在可可西里藏羚羊救助站与被救助的藏羚羊在一起。图:费茂华/新华社

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以个人、社会环境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为标准的。究其根本,生态环境是关乎经济和民生的最基础和最重要因素。我们既要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活环境的需要。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修复受损生态、建设优美生活环境是人民所热切期盼的,体现着强烈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将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相统一,建立起人与自然包容共生、平等相宜、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永续相生的和谐关系体系,应该成为一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意味着我们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有效遵守和实施国际规则,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保护生态环境,应对生物多样性递减问题,维护生物物种安全、环境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大国责任,同各国、各地区深入开展地球生命共同体交流。

2017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来华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指出:“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中国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各国要在正确的国际法理念和全球治理观指导下,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合力推动建设新兴领域的国际法体系和全球治理机制。

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有效遵守和实施国际规则。立足国内,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经济体系;着眼全球,建立符合全球发展局势的、兼顾各个国家资源实际情况的全球性经济产业。把中国的生态实践和世界生态观点有机融合,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让多边主义成为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的利器,既要坚定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也要推动多边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要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要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具体来说,弘扬多边主义就是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维护好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国际规则,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会议中公开发表关于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重要讲话。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强音。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自然智慧:“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签署《巴黎气候协定》是中国向世界许下的庄严承诺,可以推动世界各国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携手应对全球气候问题。设立新的环境保护目标应该兼顾雄心和务实的平衡,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具体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坚持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专家学者的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探寻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正确的发展道路。环境保护目标的制定要兼顾自然和社会,辩证看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符合以自然为基础的总体导向,扎根中国实际,分析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为各个国家提供建议性帮助。同时,要认识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突出短板,我国虽然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产能持续上升,但是在提供生态产品、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方面的能力尚有不足。因此,我们要在遵守国际法则的基础上,抓住科技发展的机遇,依托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地缘优势、气候优势等一系列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体制机制,为世界提供共建智慧,让全人类共享发展成果。

讨论题:

1.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明绿色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