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丹 苏咏梅
摘 要:古典巨著《红楼梦》中蕴含着广博丰厚的中医文化,包含了大量中医术语,这也为其英译带来了难度。本文以享誉高、影响大的《红楼梦》霍译本为基础,从图式理论出发,分析译者面对中医术语文化图式的对应、冲突和缺省类型的不同构建及传递方式,以总结译者在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的有效策略和价值,促进中医文化在海外更好地传播。
关键词:中医术语;认知图式;霍译本;《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2-00-03
中国古典巨著《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寶,内容涵盖典制礼仪、诗词歌赋、曲乐画术、服饰建筑乃至医药保健等方面,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对中医药文化的描写俯拾皆是,全书花费了约5%的篇幅对中医活动进行描述,其间使用了大量的传统医学术语。在翻译《红楼梦》时,如何更好地保留和传播这些体现中华文化的中医学术语,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为中医术语的英译打开了新的视野和研究路径。本文以《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为基础,从认知图示理论出发,探讨霍氏面对中医术语文化图式的对应、冲突和缺省类型的不同构建及传递方式,总结其在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的有效策略和价值,以促进中医文化在海外更好地传播。
一、认知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之后,英国心理学家F·C·Bartlett将其运用于记忆与知识结构研究,在著作Remembering中提出,图式是指人们过往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是学习者储存于记忆中的已知信息对新输入信息发生作用的过程[1]。20世纪末,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提出了动态图式观,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得互动的认知通过自我调节,使客体同化于主体的图式之中,借助调和与创新来适应新的客体[2]。以上表述都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知识结构,是输入并存储于人脑中对世界的认识。人们在理解新输入信息时,需要与已知信息关联起来,对新信息的解码和重新编辑都依赖于人脑中既有的信息图式、知识网络或框架体系。新信息必须与已有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接受、解码、重组等一系列过程[3]。
认知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等领域。图式与翻译密切相关,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图式转换的过程。译者必须先对源语图式进行解码,然后恰如其分地将其移植到译语中去。通过译语图式与源语图式的对等,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递源语文化信息,从而使译文被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由于人类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认知差异,图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相似型图式、冲突型图式和缺省型图式。刘明东教授提出了三种图式相应的翻译策略:A-A对应法、A-B对应法、A-Zero对应法[4]。即面对相似型图式时,译者可采用译语中能全面准确地表达源语文化信息的既有图式进行建构,以翻译源语图式;面对冲突型图式时,译者可通过建构和激活译语中能表达源语文化信息的新的不同的图式,来翻译源语图式;面对缺省型图式时,译者可帮助读者建构新的文化图式。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对中医术语文化图式的对应、冲突和缺省,都做了恰到好处、细致地处理,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准确传递了源语文化内涵。
二、《红楼梦》霍译本中医术语图式的构建和传递策略
(一)相似型文化图式的激活
由于生物学的共性,人类在漫长的文化形成过程中会具有相似的背景基础和认知方式,这可以形成文化图式的相似或重合。在翻译相似型文化图式时,译者可通过直译或加注的方式,激活读者的既有图式,即可实现两种相似文化语料的转换。
比如《红楼梦》中药材的英译,由于它们大多源自天然植物,并可在西方世界找到相似或对等物,因此可采用植物学名直译,或用同种、同属的植物名替换,或音译加拉丁语化英译。在《红楼梦》第十回中,贾蓉之妻秦可卿病重,张太医为其脉诊后开出药方“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由十四种中药组成。由于汉英文化中均有类似药材,霍氏对人参、白芍、川芎、归身、炙甘草、柴胡、怀山药七味药材采用了直译,分别为Ginseng、white peony root、Hemlock parsley、Angelica、Roast liquorice、Hare's ear、Huaiqing yam;对于云苓、白术、黄芪、熟地、延胡索、香附米六味药材采用了同属植物英文名替换,分别为Lycoperdon、Atractylis,Yellow vetch root、Nipplewort、Corydalis、Ground root of nutgrass,成功构建和激活了译语读者的既有文化图式,让源语含义得到准确理解。对于药引建莲子,其味甘入脾,健腑和胃,可安神养心,又因产于福建建宁而得名。霍氏在解码源语中的文化图式后,通过直译加注的方式,译为“Fukien lotus-seeds”,补充了产地及起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理及文化,实现了源语文化的有效传递。
又如中医的经典术语“损谷”,意指饥饿疗法。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损谷则愈”,指通过节制饮食来恢复人体的正气。它是一种养生方法,也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式。中医认为在偶感风寒或积食消化不良后,通过“净饿”,可以让肠道排空,脾胃自我整修调理以恢复健康。而饿作为人类基础的感官体察,中西方文化因为生物学的共性,感受是共通的。因此对《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数次中医的“净饿”,霍克斯均采用直译方式,可帮助读者关联既有文化图式,让源语信息得到准确传递和展现。如第五十三回描述:“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霍克斯对于此处“净饿”直译为:“(the Jias)were put on a starvation diet”。接着此回中描述晴雯本感冒未愈,又因连夜替宝玉补孔雀裘导致病势加重,请张太医脉诊后,“于前日一病时,净饿了两三日,又谨慎服药调治,便渐渐的好了。”此处“净饿”霍克斯也采用直译,表述为“had been fasting for two or three days”。第四十二回,王熙凤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巧姐偶感不适,请王太医诊一诊,开出的药方也是“清清静静地饿两顿就好了”。此处霍克斯通过直译加注的方式,译为“A good,cleansing hunger is what she needs.Let her miss a couple of meals”。这三处直译或直译加注成功地激活读者脑海中已有的相似文化图式,让读者顺利理解源语含义。同时三处选用不同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也使译文避免单一和重复,富于多样性和变化,充满魅力。
(二)冲突文化图式的重构
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之间因背景不同,可能会在认知和表达上出现差异,就可能形成文化图式的冲突。作为译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读者构建新的文化图式来传递对应的源语信息,如通过意译或变译法,重构译语中能表达源语文化的图式,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信息间的有效传递。
《红楼梦》第十回,贾蓉之妻秦可卿病重,张太医为其切脉诊疗后说道:“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因此饮食不思,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切脉作为中医望、闻、问、切辩证四法之一,指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来体察脉象变化的方法。中医认为脉象与人体脏腑气血运行密切相关,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客观依据之一。而脉法术语繁复,言简意深,其脉理奥微对译语读者的理解并非易事。比如切脉的位置术语“寸”“关”“尺”,是中医对桡动脉腕处突显部及其前后的称谓:桡骨茎突居中,为关部;其前腕端居于远心处,为寸部;后肘端居于近心处,为尺部[5]。“寸”“关”“尺”的文化图式可能会与译语读者既有认知不同,霍氏采取了意译,将“寸”和“关”分别译为distal pulse和median pulse,通过实际位置的表达和描述,将源语文化图式重构并传递,从而让译语读者顺利解读。而脉息术语“沉、数、伏、虚”中,“沉数”指沉脉和数脉复合的脉象,沉脉主里症,脉位低,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伏”指沉脉和伏脉的复合,伏脉更需推筋着骨才能持得[5]。霍氏顾及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对源语图式合理重构,对“沉、数、伏、虚”均采取了释义法,译为“deep”“agitated”“faint”“slight”,清晰地传达出脉象的强弱缓急的具体情势,让译语读者受到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文化感染,顺利传递了源语文化内涵。
《红楼梦》第八十回,描述身世可怜的香菱在薛蟠房中,遭到新嫁来的夏金桂不断折磨。香菱本来怯弱,“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此番内折外困导致她最终气郁伤感,香消玉损。此处的“血分中有病”是中医术语,指温病邪热在营分不解,导致伤阴动血、素体阴亏的一类证候,是温热病发展中的最重阶段。临床可见五心烦热,形体失养,甚至出现吐血等症状[6]。面对此术语,霍氏采用变译策略,译为“some defect in the blood”,并衔接谓宾表述“had made her unable to conceive”,对疾病后果做出补充,从而让译语读者准确理解了香菱的病情及其悲惨境遇。译者通过合理重构符合译语读者的新的图式,让读者准确理解了源语文化内涵,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递。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邢夫人害火眼,丫头小姐们皆前往朝夕侍药。文中的“火眼”即中医术语“风火眼”。根据中医理论,该病多为湿热侵袭、肝火上扰所致,主要表现为眼红赤痛、羞明多泪等[6]。“火眼”的中医文化图式对译语读者的理解可能构成障碍,霍氏采用意译和归化策略,译为“an inflammation of the eyes”(眼睛发炎),因为火眼事实上与西医的“急性结膜炎”症状非常相似。霍氏通过重构图式,既传达了原文的异质文化因素,又缩小了源语与译语读者之间的差距,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第五十三回还描述宁荣两府过大年,“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如意糕”,除夕之夜大排筵席的胜景。合欢汤是古时宴会常备汤品,用合欢花煲煮而成,取其吉利、美好之意。事实上,合欢也是一味中药材。中医认为合欢味甘、性平,有清心明目、安神解郁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也记载,“合欢合心志、安五脏”,令人欢乐忘忧。由于意识到中西药材的差异性,对于合欢汤的翻译,霍氏采用了归化策略,译为“love-feast soup”,重构新的文化图式的同时,成功移植了汉语中合欢的文化内涵及其联想意义,也让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达到了有效的译介。
(三)缺省文化图式的融合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一种文化中的事物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相应表达,形成“文化真空”,即构成了文化图式的缺省。面对缺省图式,译者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补偿和融合,在译语中创建新的文化图式来传递源语文化。可采取的策略有音译、加注或零翻译。
《红楼梦》的中医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医理概念和术语,如阴阳五行学说等。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来对宇宙图式中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中医将其借鉴吸纳,用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辩识病机、概括证候和指导临床诊疗。阴平阳秘以及阴阳的动态消长和平衡,是阴阳学说对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诊疗中执简驭繁的根本原则。阴阳在西方文化中并无对应词,意译也无法将其准确阐释,面对此文化图式的缺省,霍氏将其音译为Yin和Yang,传入西方后却被读者广泛认可和接受,现已收入《韦氏大词典》。
同样的例子还有中医的五行脏象学说。中医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人体脏腑与宇宙图式中的五行哲学归为一体,运用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制化来阐明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变化。霍氏亦将五行直译为wood、fire、earth、metal、water,在国外读者中业已被广泛接受,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这种方式补偿了译语读者对中医文化概念图式的缺省,有效实现了源语文化的传递。
《红楼梦》中还描述了不少中医方剂,包含了概念术语。比如第二十八回中,描述林黛玉先天体弱,禁不住一点风寒,吃过不少太医大夫的药也不见好转。贾宝玉建议这是内症,应该吃气血双补的丸药,如“人参养荣丸”。人参养荣丸出自南宋陈言撰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是由人参、当归、白术、甘草、茯苓、熟地黄等十二味药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宁心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临床中气血亏虚的疾病,如心脾不足引起的形瘦神疲、倦怠无力、惊悸虚热等。“人参养荣丸”在西方文化中無直接对应图式,因此霍克斯采用音译+注释功效+剂型的方式,译为“Ginseng Tonic Pills”。“荣”在中医里指濡养的意思,“养荣”就是使五脏六腑得到濡养,有生气活力。霍克斯选用“tonic(滋补)”一词,注释说明该丸剂的功效,成功弥补了读者对中医概念图式的缺省,有效传递了源语语义和文化信息。
零翻译也是可以采用的方式。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钗不省人事,凤姐差人送来“十香返魂丹”调理。十香指的是十种带“香”字的中药材,用于情志气郁而导致的厥逆神昏,其功效可以镇静开窍、养心安神。但这十种药材中的一部分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植物名,因此霍氏将其翻译为“Ten Fragrances Revivifying Pill”,采用省略药材名,只描述该药功效的翻译策略,既符合源语含义,也增加了阅读的流畅,使源语文化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
又如第五十三回中,晴雯本旧病未愈,又气喘神虚地连夜为宝玉缝补雀裘,导致力尽神危。王太医为其脉
诊后,疑惑地说道:“昨日已好了些,今日如何反虚浮微缩起来?”王太医所讲的虚浮微缩之脉象,在中医里指气若体虚、正气不足的状态。《脉经》里讲,浮脉主表证。脉浮而无力,说明患者体虚血脱,卫气羸弱,阳气不能纳守而浮越于外[5]。浮脉的形成与外邪入侵肌表有关。对此处晴雯病程反复,证候术语无直接对应的叠加情况,霍克斯采取变通的零翻译方式,将该句译为:“She was on the mend yesterday—what has caused this relapse today?”突显含义relapse(病程反复)部分,既符合原文的表达,也使源语整体内蕴更能被读者顺利地理解和接受。
三、结语
《红楼梦》中涉及的广博丰厚的中医文化及其术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在英译过程中更好地保留和传承这些承载了中医文化的术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图式理论可以使译者充分利用已有认知处理异质文化信息的能力。运用图式理论对霍译本中医术语相关译例的分析,可以看到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图式,采取了不同的构建和转换方式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有效实现了中医术语的语际传递,也让中医文化在海外得到更好地传播。
参考文献:
[1]刘明东.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2(11):55-58.
[2]王俊超,邓薇.认知图式视域下商务隐喻链的意义充实机制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6):91-99.
[3]许雷,宋畅.翻译过程中文化图式建构与文化传递——以林语堂《桃花源记》英译本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80-83.
[4]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3):28-31.
[5]王银泉.《红楼梦》英译与中医文化西传[J].中国翻译,2014(4):108-111.
[6]夏青,张超.霍氏與杨氏《红楼梦》中医药文化翻译的得失[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84-90.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