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权威何以成为教育的源泉

2021-12-08 07:13田腾苇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真理自由权威

摘要:教育中的权威是教育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保障,是保障师生自由交往的基本条件,权威的目的在于导向本真的教育。人类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传统权威、追求真理的知识权威以及精神导向的教师权威等都在向我们展示着权威在教育中的渗透。

关键词:权威;教师权威;真理;自由

在雅思贝尔斯的权威理论中,权威作为真理的历史的统一,是维系人类精神稳定发展延绵不绝的重要影响因素,亦是教育的源泉。

一、何谓权威?

在汉语语境中,权威指最有威望、最有支配作用的力量。某个人、某种思想体系或某种组织,由于其活动内容的价值、功绩或品德被社会所公认,就具有权威的意义。但权威多作为一种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进行探讨,教育学意义上的真正权威的概念又应该如何界定?

(一)权威非强权

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1]。权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从根本上拒绝外在的强制手段,一旦使用外在强制手段而不是依靠内在精神力量时,权威就沦为了强权。“权威是这样一种真理狀态,在这种状态中,真理不仅仅是普遍知识,也不仅仅是外来的命令和要求,也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整体的观念,而倒同时是它们三者。”[2]以往“它或是作为运动的因素,或是地位的绝对标准,或是生命的冲动,或是传统的习惯,或是精神的权力,或是根据强权起决定作用、并使决定得以实施的权力部门……或是作为存在秩序的合法性原则。”[3]权威从人的内部产生,它由理性来照亮,与自由相结合。所以教师权威应该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包含自身的学识、涵养等,一个内部精神力量匮乏的教师往往都会依靠为人师的身份和威严去迫使学生服从自己的命令,就变成了教育上的强权。[4]在教育活动中反对强权,但不反对权力。只有权力而没有权威则是专制,这样只会导致权威的衰落,造成教与学的对立。人们“对权威的选择并不是通过某种看法,而是以我在实际生活中权威意识的形成和净化,以唤醒被遮蔽的权威和我之所以成为自我的那个基础的回忆而做出的选择。”[5]“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权威之下,虽然有选择权威的自由,却不能超然于权威之外,否则人就是立足于虚无之中,而目是盲目无知的。”[6]所以作为教育中的真正权威是非强权的、是内在的,是基于学生的自主选择。

(二)权威连接着信任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享受物质的丰富却承受精神的贫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利益挤到了边缘,失去了基本的沟通和对话。[7]权威成了无关紧要的摆设,失去了存在的根基。雅斯贝尔斯认为:“权威是连结信任的形式,它给定了不确定性原则,并以存在意识沟通了个人”[8]。真正的权威以其开放性和生成性存在于相互沟通的个体之中。教育权威意味着学生对于教师的敬畏和信任,“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9]。真正的教育权威在于教师对于教育的真正理解以及自身人格力量的强大,在于教师的独立见解,对于真理与终极价值的追求,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感染与激励作用。教师在培养一个人之前,自己就必须得造就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信任推崇的模范。如果教师失去了权威,教育就会失去其本真的价值而成为满足于某种暂时需要的工具。失去权威后的教育会陷入一片精神的荒芜,失去其存在的价值。缺失权威的教学活动会成为漫无目的的、浅层的热闹讨论,导致毫无价值的盲目探究,从而使得教育迷失方向达不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权威以其“连接信任的形式”成为教学有效性的保证。[10]

二、教育中权威的必要性

雅思贝尔斯认为,“人们生活在丰富而多样的权威中,权威就象人们所呼吸的空气,不可缺少”[11]。教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权威的存在对其而言也同样必不可少。

(一)权威是教育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保障

“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但是在团体中必有一个联系团体、大家所公认的权威存在,单个人会无意识地追随权威,却没有因此而感到不自由。事实上,在团体中存在着人们从未思考过而实际上被认可的标准,主观感觉和团体的基石,都是建立在内聚力和存在的秩序上的。”[12]所以,权威的产生是必然的。当个人在权威之中成长、生成的时候,权威向他不断开放着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自身就敞开一个领域,并在这领域中遇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存在。[13]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构成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之中,师生都以追求真理为其旨而展开相关的交流活动。要实现共同的交流,必须依循一定的准则、内容、目的进行合作活动,而不是孤立地自说自话。换言之,教育当中必须存在一个整体、统一的权威来保证教育活动的进行。权威的存在,是确保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确保一个联合起来的群体的联合行动,一个旨在实现一种只能通过共同行动才可能得到实现的共同善的群体,其行动必须通过某个恒定的原则而被统一起来。这个原则正是我们所谓的权威。”[14]教育作为成人的活动,必须把权威的内容化作自身的内容,从而通过权威达到自身。所以“丧失权威就将导致人的贬值,以及通过残酷的暴政实行强制秩序”[15]。

(二)权威是保障师生自由交往的基本条件

自由与权威是相对的,一个趋向于个体的独立,一个趋向于整体的统一。“自由是得到确切理解的权威的女儿。因为所谓自由,并不是去做人们喜欢做的事情,而是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知道怎样合乎理性地行动,履行自己的义务”[16]自由一旦离开权威,将不能找寻到自身存在的内涵。失去了自由的权威,将走向强权与专制。权威和自由的张力,使得自由和权威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依据,离开任何一方自由将变为混乱与无序。[17]雅思贝尔斯认为,人们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自由的交往探索真理,无限地、接近历时性的真理。通过主体间的自由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才能相契合,文化才能得以传递。而在雅思贝尔斯眼里,“这种交往最终一定是苏格拉底式的,彼此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以便将自身彻底向别人开放”[18]。学校教育的权威集中体现在师生之间。而教师权威的缺席会在师生之间无形地划出一道鸿沟,使得教育教学的过程难以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目的也难以圆满完成。[19]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师生是以学校为基地过着团体的教育生活,就必然需要某种权威维系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保证师生之间的自由交往。

(三)权威的目的在于导向本真的教育

雅思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青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有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20]教育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获知过程的一部分。本真教育便是以唤醒学生心灵、洗涤学生性情和人格、建构学生情感和精神世界为目的。对权威的信仰,给本真教育的存在提供强大的支撑。[21]有必要指出的是,信仰并不是不加思考的一味服从,而是虔敬之心。“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活得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22]教育要心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之心,实质就是为人的生存找寻坚定的精神基础,来源于内在精神力量与连接信任的权威必然要在教育当中存在。

三、教育中权威的渗透

权威作为教育的源泉,影响教育的整体发展。好的教育能否实现,取决于作为教育源头的权威是否显现出来,使之成为对教育有力量的存在。

(一)尊师重道的传统权威

中国自古以来都信奉“师道尊严”,将教师视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在儒家文化中,荀子最早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宣扬教师的权威性,最早的教育著作《礼记》中提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23]“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24]“尊师重道”是学生品德修养的体现,教师作为知识和社会礼俗的传播者,在教育中教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规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对知识存在形态、信息传播方式和教学方式具有最大的控制和监督权。学生学习要求助于教师,在教师主导下进行认知活动。正因为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权威,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一代一代承传下来,涌现出无数的大师级人物。

(二)追求真理的知识权威

雅斯贝尔斯认为知识权威要做到虔敬于真理。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对真理的虔诚表现在,他认为“真理会在正确的发问中显现,自知无知会产生决定生命意义的知识。”[25]他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索获得答案,唤醒实际上已经具有的知识。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26]学生要对追去真理的知识权威具有耐性和虔敬之心。学习是个人经验的积累和反思,使学生学会认识而不是以认识了作为告终。“学习是通向真理之路,而不是仅仅了解事物,对已有的真理不要去死记,而应在内心和行动上身体力行。”[27]因此,知识是学不尽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是能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勇气和能力。

(三)精神导向的教师权威

教师的权威指向的仍然是“内在的精神力量”。我国古代《学记》也曾有“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的古训,即教师的权威不在于他已经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而在于他能否从本专业的广度和深度把专业知识的发现过程有效地呈现给学生,并把不断追求探讨的精神授子学生。雅斯贝尔斯十分推崇苏格拉底式的师生关系,在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中,没有谁是不会犯错误的权威,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彼此沟通交往。师生双方作为自觉的、具有无可替代的人的尊严以一种深刻的友爱达成内在的统一。[28]因此,精神导向的教师权威不仅对学生个体知识和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促使学生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样的教师才是是真理的追随者、谦逊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可信赖的交流者。

四、结语

权威作为教育的源泉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生成。我们生活与权威之中,又必须不断打破以往的权威以此获得精神的进步,这就是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教育者必须重视权威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维系教育权威,以促进教育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3][5][6][8][9][11][12][13][14][15][16][18][19][20][21][22][25][26][2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2](德)雅斯贝尔斯著.王玖兴,译.生存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40.

[4]朱鏡人.论教师的形式权威和实际权威——彼得斯分析教育哲学观[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04):53-59.

[7]蔡光悦.权威:作为教育的源泉——基于雅思贝尔斯权威理论的阐释[J].教育评论,2019(11):163-168.

[10]王鑫.教育管理中教师权威的作用及教育意蕴[J].山西教育(管理),2020(07):63-65.

[17]梁娟.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D].曲阜师范大学,2018.

[23][24]周森,崔延强.醇儒论讲—谈教育语言中的施教权威[J].现代大学教育,2019(02):66-72.

[27]陶慧.生命教育:回归教育本真[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9(09):40-41.

作者简介:田腾苇,女,1998-05,湖南常德,湖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外国教育史研究。

猜你喜欢
真理自由权威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再说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