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洋
【摘 要】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以后,在各个领域迅速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成功成为了国家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又在党的十九大上被提出,中国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向全世界发出了庄严的承诺。生态文明教育随着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在快速发展。本文以解读鲁教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为基础,提出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生态文明;地理教材;地理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可持续化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从生态文明的提出就可以看出,什么是生态文明,是在对待环境时运用的方式要文明。敬畏自然是生态文明所注重的,生态文明的形态是全新的、具有社会发展性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需要做到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处。
一、有关教材的解读
(一)地理教材高中发展史
过去中国的地理教材结构紧密,是因为其依据的是地理学科学体系建成的框架结构,但这种内容复杂的教材结构,并不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地理学的发展一直在持续进行中,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已经不仅仅只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教材中将知识点不断精简,而突出了人地关系。通过教材发展的改变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比重不断加大,在新课标发布后,学科核心素养的位置更是高于从前。
(二)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构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由选修七个模块和必修三个模块组成。其中自然地理是必修一的主要内容,对于高中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是其中生态文明理念主要体现;必修二的主要内容是人文地理,其中生态文明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必修三的主要内容是区域地理,其中生态文明理念主要是引导高中生在不同区域运用所学生态文明知识。
(三)高中地理教材(鲁教版)中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在高中地理教材(鲁教版)中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的目标。生态文明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存在形式有很多,比如:课后活动的生态文明观念、隐含的图片以及正文的生态文明知识等。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隐含的生态文明观念就有六个:第一,必须要好好保护地球,因为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是目前为止宇宙中唯一已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第二,太阳能可以改变传统能源结构,是一种清洁能源;第三,在对地表的开发过程中要进行合理规划,不要违背自然规律,最终造成地表严重破坏;第四,由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对人类自身造成了巨大危害,比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等等;第五,水在自然界中是不断循环的,减少水源污染可以有效避免水污染范围的扩大;第六,地理环境整理中蕴含着很多生态文明知识。
二、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能对教材进行正确解读
有很大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是通过阅读教材寻找教材中教学重难点,或者将学业水平测试或课程标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的基础。学生的综合素养没有能够得到提升,是因为教师忽略了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以及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所以很多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点隐含在教材中被教师忽略,或者没有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伴随着生态文明意识在社会中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教师对教材的正确解读也变得异常重要。但有些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还会有三种误区:第一,不区分类别。教材中对地理学知识的涉及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解读方式有所不同。第二,不能够转换编者角度。部分教师对编者意图不够了解,只凭借自身经验对教材进行改编重组,影响了课程结构的完整性。第三,缺乏综合认识。教师对教材进行单一性的解读,不能够综合其他学科,这就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不能够准确解读教材直接影响到了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
(二)教材中不能以灵活形式表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教学材料
生态文明在如今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体现整体呈现零碎化,隐蔽性较高,容易造成理解难度较高或者学生的忽略。另外教材中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简单的文字说明不够灵活,缺少图片,小实验或者案例探究活动等,所以导致教学过程中生态文明不能很好地渗透到高中地理课程中去。另外,由于高中地理教师有非常繁重的教学任务,执行教学任务占据了大多数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素材进行收集,而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匮乏,这就导致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课堂教育中没有很好的渗透。
(三)没有足够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传授不能被学生有效转化,是因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不足。“自然地理環境”才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生受到当下教育环境的影响,只注重理论知识,将地理学理解成考试考点。不重视实践活动只重视理论知识,这就是导致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很好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原因。由于缺少实践活动,即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中将有关生态文明的地理知识渗透给学生,包括: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维护以及节约生活方式倡导等等,但高中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仍然缺少环保节能意识,不懂得在生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也不能主动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三、解决策略
(一)正确解读教材
教师想要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地理学科素养,必须全面且准确地对教材进行了解掌握。教材的正确解读应该如何进行呢?参透教材中的“体、面、线”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掌握教材的“体”,培养解读教材的全局意识。伴随着地理学科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改革,高中地理教材已经拥有了完整的体系。地理学方方面面的知识已经几乎被完全覆盖,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其每一部分的目标都直接的影响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再者,把握好教材的“面”。依据地理学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来制定高中地理教材结构,每本教材之间的知识网络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教师应该在解读教材时全面考虑整个教材体系,而不能够只关注某一部分,从而影响了对教材的理解。最后,需要把握好教学内容之间“线”的逻辑关系。地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是由地理学的特殊性决定的。以生态文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为例,必须要先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才能培养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从而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
(二)增加教学形式和资源
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新课标内容的丰富,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生态文明的部分很多已经跟当今时代发展脱节。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地理教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将更多生态文明的教学资源融入到教学中来。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教学内容一般是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比如地表形态变化、天文宇宙环境以及自然灾害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热点话题进行关注。结合当下热点话题联系地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在学生的兴趣中提高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联系乡土实际,对于学生而言乡土地理知识是他们更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周边实际存在的地理知识进行教学,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还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身边生态文明的存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可以把学习到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改革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更新,让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高中地理培养出文明生态意识。
(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实践是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本质要求,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质是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怎样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进去,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生态环境意识,进而学以致用转化为自身的修养,最终达成人地和谐的观念,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达成成才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必要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是最重要的途径。例如,实地调查实践活动中的乡土地理,观察实际的地质地貌水文等,从身边找到做温室效应小实验的模拟材料,都可以有助于学生生态文明学习的达成。
四、結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在研究地球表层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关系的同时,也对另外三者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着研究,即人类、自然以及社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的地理课程认为地理实践力、建立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人地协调观等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素养,而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与上述内容的共同之处非常之多。因此教师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地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在地理教材中发掘“隐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因素,从而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全方位的渗透。
【参考文献】
[1]贺红,兰仕萍,马波.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No.474(18):30-31.
[2]李娴.高中地理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0(3):8-10.
[3]张惠强.浅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J].神州(上旬刊),2019,000(024):127.
[4]高迎晓.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18(009):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