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七个面向

2021-12-08 05:59余文浩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红烛香雪云雀

余文浩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选文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红烛》、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致云雀》、茹志鹃《百合花》、铁凝《哦,香雪》。

第一单元学习导语这样导读“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学习本单元,可以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结合阅读提示,仔细阅读五首诗和两篇小说,首先梳理七篇诗文作者写作该篇章的年龄。梳理如下,《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时年作者32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时年作者27岁;《红烛》写于1923年,时年作者24岁;《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1962年,时年作者26岁;《致云雀》写于1920年,时年作者28岁;《百合花》写于1958年,时年作者33岁;《哦,香雪》写于1982年,时年作者25岁。作者都是在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年龄写下的诗句和文字!作者是青春的!那么笔下的文字自然要显示青春的面貌。

再进一步分类梳理一下,《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写于“五四”后几年,中国青年一步一步在时代狂飙中,“立”到中国现实大地上,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到《红烛》到《沁园春·长沙》是一个不断深化对中国的认识、明确青年责任使命的过程。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自由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引领中国一代有为青年去奋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值得品味的是,毛泽东是依中国传统文人填词的方式,郭沫若、闻一多是用刚刚西方世界传播来的新诗自由体的方式。一代文化的刷新在郭沫若、闻一多等巨擘带领下完成,这是文化上的推陈出新。而青年毛泽东是扎根于中国大地,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一种青春力与美的表达,“旧瓶装新酒”。沉着有力、掷地有声。毛泽东的笔下没有像郭沫若、闻一多那样通篇的感叹和浪漫书写,《沁园春·长沙》中只有两个设问问号和绾结的句号。强烈奔腾的感情在毛泽东这里收住了。是不是可以说,理性精神,不在文学家、诗人那里,而在政治家、革命家这里,在思想家、政治家的笔下浪漫性让位于现实要求。郭沫若的诗写于五四运动刚刚爆发后,闻一多的诗写在五四运动后四年,毛泽东的诗写在五四运动后六年,典型的自然物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从“地球边上”“北冰洋”“太平洋”到“红烛”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无不如此。激情表达在三首诗歌中一以贯之。《沁园春·长沙》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深受惠特曼诗歌雄浑豪放宏朗调子的影响,对青春之“力”满怀赞歌,《红烛》“吐出”诗人青春的奉献精神和一片赤诚。

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是1962年在青海八宝农场劳动改造时所作。“席坐山脚,望山良久”,对生命的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在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之间,“敬畏自然”取代了“征服自然”。你能相信这是诗人26岁时的作品么?你能相信这是写在1962年的诗歌么?那种语言和诗语中散发的气息既是新鲜的,也有中国古典诗歌文脉的传承,昌耀的诗葆有理想主义和古典气质,是着力锻造出的语言黄金。“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想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太阳”“指关节”“雄鹰”“雪豹”“蜘蛛”如何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交织成生命力的颂歌?这首诗需要细读,从诗歌中认识诗人昌耀以及诗人对生命动人的吟唱,这首诗告诉我们青春虽然有雄心抱负,顽强与坚韧,但也要懂得“敬畏”!

关于诗人雪莱,英国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曾这样评价过他,“美丽而不切实际的安琪儿,枉然在空中拍着他闪烁的银色的翅膀”。浪漫主义的自由和想象力充斥在他的诗行中,没有无比澎湃的热情是写不出《致云雀》这样意蕴饱满抒情浓烈的诗句。这首诗的关键要理解“云雀”这一意象,从诗人跳跃的想象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思绪状态。光明?欢乐?美丽?“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云雀的飞翔就是青春的放飞,青春的快乐与忧伤、光明与幽暗都在雪莱笔下得以充分的书写。

雪莱说过,诗人是一只夜莺,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声音歌唱,以安慰自己的寂寞。

寂寞是文学的一个源头,尤其对诗人而言。寂寞的感情需要安慰,因此有了诗。

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在1958年,后来她谈到为什么写这样一个小说时说:“反右处在紧锣密鼓时,社会、家庭、个人的关系相当紧张,想到战争那种状态,战争中能使人深交。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对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向往,歌颂美好的人情人性,这便成为我们解读这个文本的钥匙。青春时代的关系是干净和纯洁的,这也是青春的一个面向。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在细腻的文本细节描写中。“百合花”,纯洁的花!

《哦,香雪》写在1982年,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在中国大地上扬起了乘风破浪的风帆。如果说,毛泽东在1925年提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么铁凝的《哦,香雪》从一个侧面做了回应,做出了新时代的回应。一代充满青春活力、渴望崭新生活的山乡青年用质朴的举动回答了青年毛泽东的提问。“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给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香雪!”铁凝说,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还有别的什么?能感觉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严峻吗?能唤起我们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或许这是我的奢望。铁凝的说法,是解讀《哦,香雪》的极好切入点。

必修上第一单元,青春的七个面向是:《沁园春·长沙》,看天下的青春激情和志向;《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青春力量的颂歌;《红烛》,青春的奉献和赤诚;《峨日朵雪峰之侧》,青春也要有敬畏;《致云雀》,青春的光明美丽和忧伤;《百合花》,青春是纯净的;《哦,香雪》,在青春时候去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正基于此。

而读懂这一人文主题,必须通过梳理探究的办法。“分类”“统计”“列表”“排序”等梳理方法和“观察、审视、聚焦、放大、比较、辨别、假设、想象、质疑、推理、判断、确认”的探究方法是我们深入专题、群文阅读、理解文本的必要方法。正如吴泓老师说,没有“梳理与探究”,那些“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就很可能是肤浅、空洞的,是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是没有深度、广度、力度甚至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

猜你喜欢
红烛香雪云雀
云雀
云雀叫了一整天
香雪形象探析
蓝姐:红烛不只是用来照明
哦!香雪
紧贴人物读小说
云雀
红烛
黄河故道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