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娟 崔金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每个学生创造有利的写作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快乐作文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快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整体参与的过程,学生能激活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进而参与快乐写作,提升写作素养。
一、讲故事,讲得跌宕起伏
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按照一定的条理讲述故事,并适当使用渲染等方式展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学生一般都对有趣的故事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讲述故事,思考如何有条理地讲述,把握住故事的核心事件,在此基础上展开创作,学生就明白如何才能写出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在学习了《守株待兔》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搜集各种成语故事,如孔融让梨、掩耳盗铃、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在自主阅读后尝试理解故事的内容,并召开“故事会”,将故事讲述给其他同学。在学生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促使他们思考如何能在把握故事核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将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展现出新意。如有学生讲述了“掩耳盗铃”的故事,教师则引导其从几个角度入手,丰富故事表述。首先引导学生尝试添加一些细节描写,如思考一下小偷在偷钟之前是如何考虑的,尝试加入一些心理描写,在敲钟的过程中面部表情是怎样的。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融入进去,如可以说一下“掩耳盗铃”的故事给自己什么启迪。最后学生要尝试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融入到故事讲述中,如有学生认为自己偷吃鱼之后,将鱼翻过来,让另一面朝上,这也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这样讲故事,不仅故事内容精彩纷呈,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学者方利民认为快乐作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训练其文字表现能力,让其文字功底得到优化。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故事的动态性,他们也能在讲述的过程中挑战思维,找到叙述事件的合理逻辑,这样就提升了写作技巧。
二、编演剧本,演出人物特征
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创作的人物具有扁平化的特点,没有立体性。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到剧本编演的活动中,先表演课外阅读中找到的作品,再演绎自己写的作品,这样学生能进入动态化、探究性、趣味性的情境中,激发内心的波澜,更好地和人物形成共鸣,体会人物的特点,从而写出更丰满的人物形象。
《牛郎织女》是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而且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寻找其它神话故事,然后展开课本编演的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表演《牛郎织女》,也可以选择展现其它自己喜欢的神话作品。在学生改编剧本的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引导,让他们提升写作能力。教师指导其思考如何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在台词中展现出人物独特的性格,首先要总结一下牛郎、织女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如牛郎心地善良,而且还有着坚持不懈的勇气,敢于向强大的力量挑战,在了解了这一点后,在设计牛郎的台词时就要用一些能体现憨厚、淳朴的词句,但是又不能让人觉得其软弱,尤其在设计牛郎和王母对抗的一段时,要添加一些具有阳刚之气的台词。在这番指导后,学生塑造人物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他们也更好地感受到了角色扮演的快乐。若有条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思考一下剧本创作的要点是什么,这样他们就能进一步提升创作的能力。
康德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小学生天生就有一定的表演欲望,喜欢将自己感受到的事物展示给其他人看,所以编演剧本的方式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这样他们的参与热情就会得到提升,在写作的时候也能更为积极主动。
三、放飞想象,补充文本留白
学生想象力丰富,所以在快乐作文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引导其展开想象,尝试围绕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留白处展开补白活动。这样学生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展现出来,和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情感契合,他们能更好地提升成就感,在愉快的情绪中吐露心灵。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充满童趣且具有想象力的作品,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后,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品读各种童话作品,激发他们对童话的好奇心,此后再引导其选择一篇喜欢的作品,找到其中的留白处展开补白。如有学生十分喜欢《海的女儿》,在读到小人鱼最后化成海上的泡沫后感到十分难受,于是便想围绕结尾进行补写,写一下小人鱼变成泡沫后又和王子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建议得到了同学的认可,教师则利用此机会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各自展开补写,然后互动交流,看看谁补写的内容更符合作品原意。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乐趣,有学生写小人鱼在梦中和王子相爱,还有学生写王子生了重病,发了高烧,小人鱼用自己最后的能量帮助其退烧,拯救了王子。教师让学生讨论这两个结果哪一个更好,学生认为小人鱼具有牺牲精神,所以第二段文字更符合其性格特点。在愉快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创作兴趣更为浓厚。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教师不要限制他们的思考方向,而要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个人经历、阅读经验等融入到补写中,这样能让习作锦上添花。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这样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搭建平台,分享创作成果
集体读评和发表交流活动也是一种能提升学生自信,让他们获得成功感的好方法。在快乐作文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进入到线下作品诵读活动中,交流自己的创作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將这种交流从线下扩展到线上,在网站、论坛、微信中开辟空间,让学生上传作品、点赞点评他人的作品,展开互动交流。这样学生之间能形成无形的竞争意识,可以分享创作成果。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一篇科普类作品,告诉读者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在阅读此文后不少学生都激发了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师则引导他们在课后展开自主阅读,尝试寻找其它科普类读物展开自读,然后总结读到的内容,尝试创作读书报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诵读自己的作品,请他们尝试用PPT文件、视频等更新颖的方式辅助展现;其次还设置了网络沟通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上,和他人进行分享交流。如果有学生对某些科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则还可以在线展开沟通交流。如有学生提出其实光也不是最快的,因为还有超光速。此时有学生展示了自己创作的文章,提出所谓的“超光速”实验其实是“乌龙”,因此是否真的能够超光速,现在还不知道。还有其他同学也加入了讨论,提出在现实生活中有几种现象,可能和超光速有关。学生在平台上愉快地交流,他们也更乐意总结自己了解的科学知识,尝试撰写科普类文章。
快乐是童心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的结果。在交流平台的互动后,学生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赏,从而内心得到满足,进而收获快乐,同时他们也可能得到他人的批评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应对这些言论,尝试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修改作文,让文章升格,这样也能让他们得到满足,收获快乐。
五、写作后时代,鼓励向杂志投稿
在学生参与读写活动后,教师还要促使他们拓展视野,鼓励其向报刊杂志投稿。教师可以设计层层递进的投稿模式,首先适当降低学生的投稿难度,建立班刊,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其次让学生给校刊投稿,促使他们向“最近发展区”努力靠近;最后再引导学生阅读其它经典的刊物,选择感兴趣的板块投稿。
《落花生》展现了生活中的小插曲,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教授这篇文章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后阅读其它生活小故事,并尝试自主创作。教师给学生推荐了《故事会》等著名的刊物,引导他们挑选感兴趣的作品展开阅读,此后还鼓励他们创作散文、微型小说等,给班刊投稿。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开活动,每期作品都由不同的班级成员负责选刊、校对、印发等方面的工作。学生不仅投稿十分积极,而且他们每一个人都能经历自主编创刊物的乐趣。在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提高后教师还安排他们给《小学生》《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作文选刊》等适合他们的杂志投稿。在学生投稿前,教师先指导他们自主修改作文,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成功发表则引导其关注编辑的点评,挖掘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的信息,如果投稿不成功则引导其反思,分析问题所在,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作中。
快乐写作不仅仅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方式,而且还能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其语言应用能力。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激发写作兴趣,从而让他们放飞心灵、倾吐心声,实现我笔书我心。
程娟,崔金玉,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