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畅
在倡导核心素养和学科育人的时代背景下,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挖掘学科组教师的潜力和发挥各自优势,学科教研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此,学科教研组长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不能停留在“有”,即有教师参加的简单卷入层面,而应该通过设计“着力点”,充分将教师卷入教研活动后进行深度的互动,从而有效发挥教师教研的主观能动性。
一、着力教参解读,打造“问诊”共同体
教参是年轻教师设计好课的重要抓手,更是挖掘教材编写意图、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依据。但目前,年轻教师如何读懂教参,并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是存在较多问题的,因此教研组要致力于建立了 “问诊”共同体。
在这样的“问诊”共同体中,观课阶段,研讨课组织者邀请同学科教师代表、跨学科教师代表参与观课,执教者需将教材和教参提前发给观课教师,观课教师要从自己的角度深入阅读教参,可以从目标、知识点、过程设计等层面先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议课阶段,打破常规的“执教者陈述—观课者评述—资深者综述”的评课模式,而是采用“问题”驱动思考、“问题”聚焦讨论、“问题”明晰意图的形式进行。也就是各位教师根据教参和观课的思考,从目标预设、主线确立、环节设计、结果达成等要素展开提问,执教者再反观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参的初次理解一一回答,最后由资深的教师“诊断”课堂和解读教参的内涵与细节,让每个教师都能重新审视教材和编者意图。
这样的教研活动设计主要是能让教师在互动中进一步思考保底的教学流程,挖掘教学的基本内涵,实现教学的“常态”与“效率”。观课者要提问,执教者要随时应对反问,这就是双向的思维碰撞,这样的共同体建设既能保证教师对教参的解读,也能保证教研的实效性和深度性,更能让参与的教师从简单的卷入走向深入的思考。
二、着力质量保底,搭建“教研”四部曲
目前的教研活动设计有不少处于既没目标,也无成果预设的现状,具有很强的“走一步算一步”的随意性。即活动开发者没有深入思考为何要进行教研活动,或是成为简单的工作布置与传达的会议;而参与者仅以听众的身份出席,最后成为具体工作的执行者,不断重复缺乏思维含量的工作。如何实现基本的活动质量保底,又将教师都引导到教研活动中?这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从而保持学科活动的持续发展,并让教研活动的承接性更强。
我校教研组以“读书分析—教材解读—互动交流—工作布置”四部曲固化教研的基本形式,从而使得全体教师从卷入教研到深入发展。这样的教研活动设计是每位教师都需要参与进来的,或读书分享、或教材解讀、或对教学设计修改提出深度建议,这就将每位教师都调动了起来,前期教师要做准备、要去研究,要对教学进一步思考。人人参与,而且是人人深度参与的活动,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指向了质量保底,在此基础上充分激活了教师的教研活动设计。
三、着力能力培养,设计“聚焦”深专题
教研活动的设计不能过于零散,而是要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教师的能力提升才是量身定制的,而分层、聚焦的专题设计不仅能使每位教师从自我需求出发,更是扬长补短的良机,因此教研组长要对教师的需求和能力了如指掌,从而有针对性的创建教师能力提升的活动。
我校教研组曾分阶段开设教材解读、专业成长、教育写作、课题研究等专题,这些活动的设计都是有时间性和针对性的。例如,我们的教师对基本的教学反思存在较大的困惑,因此我们教研组就设计教育写作专题,用如何写教学反思、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如何选取写作视角、如何进行论文撰稿等系列化的活动来提升教师从实践素材到论文成果的转化能力。又如,教材解读的专题,基于案例分析,我们教研组会从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课堂实践的研讨重点、课后反思的研究方向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师的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能力。通过这些有主题、有方向的活动设计,让教师能“聚焦”亟需解决的问题参与研讨,搭建有深度、有意义的专题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四、着力素养提升,开发“比赛”大课程
比赛是教师迅速成长并实现弯道超车的平台,如何基于赛场的磨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又如何借助比赛的前期准备使教师培训效果最大化?课程设计是至关重要,好的课程可使教师脱胎换骨,有的一年的成长周期超过五年的常规成长路径。
以我校教师参加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为例,我们的参赛教师平均教龄不足3年,却能实现10个学科获奖全覆盖,且有4个特等奖,6个一等奖,有什么奥秘?这就有赖于我校教研组的备赛课程设计。备赛第一阶段:自我规划,实现自助。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备赛推进表,什么时间研究教材,什么时候拿出竞赛初稿,什么时候备课组内实践,什么时候学科验收都一目了然。合理、最大化的分配备赛时间、有计划地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这是成功的第一步。第二阶段:实践反思,寻求互助。从校领导到处室负责人,每个人都致力成为教师发展的竞赛教练;从科组骨干到雏鹰教师,每个人在竞赛团队中担当不同角色;从团队组长到参赛教师,再到梯队教师,都要全过程参与其中,这既增强同辈合作,又将团队智慧落到实处。整个过程所有教师的卷入就是提供了深入备赛的基础,重点时刻,学校领导的鼓励、骨干教师的点拨、雏鹰教师的辅助都成为增质提效的关键,这是团队互助互长的基础。第三阶段:针对“痛点”,实现共助。教学设计如何凸显亮点并突破学之困?如何能在多种情境中应变自如?如何说课呈现得更加深入人心?这些都是参赛教师亟需解决的,因此我们还借助校外专家设计教师生长性课程,让教师在训练中不断突破,在赛场上有备无患。最后,我们还根据教师训练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磨练,并在模拟的情境中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所有参与的教师耳濡目染,在共助的平台中实现了不断层次的成长。
由此,教研组长要带领好教研组,不仅要有过硬的个人专业能力、识才慧眼和用才策略,还要因人善用,全面了解组内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促进优势互补,使每个人各尽其才、各展其志,实现人人得以发展,团队得以延续。所以,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作用,让教师站在教研“中央”,从而实现从简单卷入向深度互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