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杖无时夜叩门

2021-12-08 05:14蔡淑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舒婷意象祖国

蔡淑卉

春节前后,各种媒体平台上以“快闪”的方式,大江南北同声歌唱《我和我的祖国》。初听,甚是感动,曾几度哽咽落泪。这首歌的词曲,意境和曲调我都很喜欢,后来越来越令我难以接受的是传唱者对它那样一种随意而又肤浅的各色演绎,仅为搏眼球,而难拨动人心。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即將教授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个疑问便产生了,对于这样一个经典作品,我的教学是否能让作品的艺术意蕴和思想内涵抵达学生稚嫩的心灵深处?是否能撩拨起他们敏感的情弦颤音呢?在新诗的阅读上,我是否能以此为例,传授给他们一根即便是时时处处的黑夜中遇见这样的经典,依然能够稳步前行,自诵自吟间便能叩响自己心门的拐杖呢?

翻开书卷,再读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吧!

首先要说这是一篇“真文”。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鲜明地提出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表现。这里的“时”,有时代之意。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有“为时而著”之心者不乏其人,能真正生成“为时而著”之文者,却未必见多。究其缘由,著文者要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必定要能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跟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跃动,用心去感悟、体验和拥抱那个时代,才能真正为其而歌。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一篇“为时而著”的真文。舒婷是在中国正遭受十年浩劫的动乱中成长的。她初中毕业后即下乡插队,后又当过工人。在国家蒙难、人民遭殃的混乱岁月,备尝艰辛的舒婷,内心的迷惘、痛苦可想而知;“四人帮”粉碎了,她又是何等的满怀喜悦!1978年12月,中国迎来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4月,诗人面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情景,以自己独有的抒情方式写下了此诗。正如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翟大炳《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中陈述的那样,“十年浩劫结束了,中国人从现代神话中醒过来,明确发现了自己的落伍,痛苦、羞辱、迷茫、奋发相交织,是这个时代典型的精神状态。此诗就是适值此时献给祖国的一首悲壮深情的歌。”

其次要正视文本中的“真难”。

一提起祖国,人们往往会想起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四大发明、地大物博……以一种貌似豪放实则空洞的虚假,去歌颂祖国的强盛伟大。舒婷反其道而为之,独辟蹊径,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及其严峻的现实。在相关诗歌鉴赏评论中,学者对其内容有如下的论述:首节以“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额上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典型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祖国灾难深重的过去,表现出祖国母亲在逆境中坚毅、顽强的形象。

作者把忧国之情之心幻化到这一个个、一组组的具象中,景语之中皆情语,景意相和,作为读者我为之叹服;然而作为教者,我却有些顾虑。诗人精当地选用了几组意象,并且通过叠加的方法使意象的运用相得益彰,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可是对于当下的学生而言,这些意象有可能是他们阅读的障碍吗?我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生在都市,长在都市,“老水车”没见过,“矿灯”没点过,“稻穗”没摸过,“路基”没踩过,“驳船”没登过,能说它们典型吗?抑或是“飞天”“古莲的胚芽”也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对于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他们,又如何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将这些与“祖国灾难深重”联系在一起去认知、去体会呢?我们常说“知人论世”,同理,缺乏对这些意象以及时代的理解学生是真的很难与诗歌产生共鸣。

最后要捏准诗歌里的“真情”。

当代作家李朝全在《诗歌百年经典·1917—2015》中这样评价此诗所传达的情感:“在诗人笔下,祖国或许贫穷、落后、伤痕累累,但不失希望和美好。诗人愿意同全国十亿人民一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为祖国争取富饶、荣光和自由。这是一首情感浓郁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激情汹涌地表达了彻骨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对于这样的定性,我赞同他前两句的表述。诗歌伊始,诗人便以赤子的目光,扫描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抒发出诗人为之悲哀痛苦的心情:“我是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然后诗人以拳拳的儿女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诗人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不惜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在情感的表达上,此诗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有诗人对于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亦有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以及诗人作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诗篇涌动着对祖国的深切认同和无尽热爱,在“我”和“你”的比照中,得到了更为鲜明的展现。因为不管“你”多么“贫穷、悲哀、痛苦、伤痕累累”,是“你”“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亲爱的祖国,“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吧。与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相比,该诗在“苦难心灵” 和沉痛反思之外,更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在,做到了“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化用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开篇语,那就是: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对于这样一个眼中有国、心中有爱、真实而率真的舒婷及她的这首经典诗歌,将其定性为“政治抒情诗”,实难苟同。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一个“真”字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办真事,养真德,做真人,应当是我们的立教之本。面对舒婷这个真人和她写下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真文,我告诫自己一定要真教,而且要把“教真”作为自己执教的最高目标。

对于本篇的教学,何谓“真”呢?讲一段关于这个作品朗诵的过往。做了老师当了母亲后。那年女儿七岁吧,班级组织活动,要求孩子承担朗诵任务。女儿拿回一份朗读训练材料,我一看正是舒婷的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女儿说,老师让回家后请父母教读。我便按照自己的理解,时而低沉,时而舒缓,时而高亢……这样的语调和节奏领着她一起吟诵,那天我教得很认真、很用情,女儿似乎感受到了我的用心,一字一句把我的抑扬顿挫模仿得像模像样,自然第二天也得到老师的夸赞。这样的朗读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屡见不鲜。然而,这样看似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吗?

讲这段插曲,它让我想到自己在本课教授中的“定标”问题。这个文本先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中的第三课课文和苏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教科书中的第六篇课文。小到七岁女儿的二年级小学生,九年级初中生,大到高中生,中文系大学生,文本虽同,学习对象不同,教学目标能尽相同吗?对于九年级的初中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又该教给他们什么呢?是关于诗歌内容解读、情感体会、词句品味方面的理性解析,是饱含深情、抑扬顿挫、妙音相配方面的感性诵读,还是自主阅读诗歌的方法?倘若都有,课堂时间又该如何分配?孰重孰轻?

品味诗歌的真情,我想应是跨越年龄的一项学习任务。舒婷将大爱盛放在字里行间,走在诗行里,有一种声音在悠悠回响:爱国。诚如纪伯伦所说,我们是永远的乡里乡亲,但是我只属于我的祖国。爱国,是人之为人最根本的尊严。尤其是处于那样特殊的一个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新起点上。那些迷失在革命洪流中的年轻一代,在青春的血液无尽沸腾之后,面对重启的命运之门,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舒婷的诗给出了最为宝贵的答案。与个体的迷茫多难相比,他们更忧伤、更关心的是多灾多难的祖国。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他们身上流淌着的是咕咕不尽的祖国情怀,是振兴中华的永恒责任。这种深深的爱国情怀很容易让人想起《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慨叹,想起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想起顾炎武的“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想起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历越千古痴心不改,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爱国传统。这也是文学可以给予当下中学生的精神养分,无法与这份情感共鸣,再娴熟的朗读技巧也缺乏真正动人的力量。

为了表达对祖国深切忧虑、满怀希望的感情,作者很好地处理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复沓是诗歌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而据蔡其矫先生分析,这首诗在句法上还借鉴了前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句式,既渲染了悲伤痛苦的情调,又激越地抒发出了深沉豪迈的爱国情怀。诗歌的本体特征决定了这首诗的学习仍然要以朗读为桅,撑出一船的斑斓星辉来。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与体会可以伴随着反复诵读完成。朗读既有感受的魅力,又有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优秀的作品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用有质量的朗读来体悟诗歌语言文字的温度当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但这么多年来听课,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究竟是读在前,还是析在先。如果上来就是解析,我感觉诗歌有被生吞活剥的嫌疑;而像这般上来先读,又确是毛病百出。就我个人来看,读可以在前。因为这是一个教学了解的过程,可以对学生在这个文本的认知和理解的程度及盲点上,大致了然于胸,为下面教学流程的推进和目标的达成有效张本。但是一开始就进行空洞的朗读模仿训练则毫无必要了。

九年级了,读诗学文,是该有章可依、有法可循的年龄了,如果说这九年来,他们一直是在老师的搀扶下、牵引下,手把手地相授,知識的学习都是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下,被动地进入他们的躯体里的。我们该放手让他们独立行走了,如果怕他们一时还走不稳,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根可以送他们一程的拐杖呢?那便是读诗学文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决定将目标定位在:以读为本,教会他们编织读诗学文拐杖的方法。

面对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样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文本,我决定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没有首席,跟我的学生一起,在读诗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如何开篇?就从当下的快闪说起吧。课前,我问学生,你们有关注当下用快闪的方式演绎《我和我的祖国》吗?对这种方式,你的看法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这种方式很好,有的说“有点假,表演成分太重,看多了就不新鲜了”,有的说看了快闪会被浓浓的爱国情打动。我顺势提到这首歌曲创作于1984年,30年后唱来依然有动人的力量,因为爱国是回响于华夏数千年的主旋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祖国的模样,在乔羽的笔下,国是稻花香;在瞿琮的歌中,国是青松气质、红梅品格,在舒婷的笔下,祖国也有着为我们所不熟悉的模样,但是只要我们的情感相同,就能跨越时空感受美好,演绎美好!

依然从学生朗读开始,我更青睐于自由朗读,因为朗读原本也是一种创造,齐读固然有气势却增添了许多束缚。读完后故意问问他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之所以说是故意,因为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可以不走心的。果然回答我的就是简单的两种声音。既而就是快速而简洁的自由“辩论”环节,他说难懂,她说美妙。看着他们的小纠结,倒觉得挺可爱,哪怕尚肤浅至少已经有了思维的火花。“请一位说喜欢的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诵一节今天学习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她来了,感觉得到,很用力也挺用心,因为读罢有掌声。“她读得好吗?”两个声音不变。“这次轮到说好的先来了吧。”

这个说声音好听,那个说节奏鲜明,还有说读得有感情……异议者在几个方面提出了不同意见。有趣的是大家虽见地不同,却绝无相互诋毁之意,每一位发言者的陈述,都获得了大家认真的倾听。我喜欢他们之间的这种彼此尊重,更在乎由此而培育出来的语文课堂学习的这种良好生态。

他们的争论短促而平和。我顺势说了个观点,叫“言为心声”,大家赞同。究竟该怎么读?还得问问作者吧。作者不在跟前怎么办,问问她的作品。作者借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声音读者能听到,那就是三者情意上的共鸣。那么,有什么办法能透过语言文字,准确捕捉到作者内心的那个声音呢?老师分享一个“诗歌三读法”,即读意象、读意境、读意趣。限于篇幅,在此,我仅将三读中每个部分的大问题约略呈现一下。作者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各具怎样的特征?她想借此表达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知的?(这是读意象环节,从微观上解读了关键词句,基本是下位语意的梳理。顺势拉出了此文的创作背景,特别是对作者舒婷经历的介绍)把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诗歌中描绘了哪几个场境?这些场境有何特色?作者为何要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它们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读意境环节,从宏观上解读了文本的整体结构,开始关照到语言的上位语意)诗中的人称有两个,分别是“我”和“你”,再连读文中“我”和“你”的部分,思考:“我”是怎样的“我”?“你”是怎样的“你”?“我”和“你”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模糊表达,诗人究竟意欲何为?(这是读意趣环节的设问,开始触探诗情,引领学生叩击灵魂)

在这样的解读后,课堂的收束,我们又自然回扣到了朗读上,只不过这与初次的机械读法不同,学生愿意敞开被叩击的心扉,任由情泉涌动,赋予诗文全新的生命,声音在字里行间穿梭,时而低沉,时而上扬,时而高歌猛进;情丝又伴着声音灵动,时而哽咽,时而欢愉,时而血脉喷张……课自一人朗读始,终于众生吟诵时。

课堂终是有限,无论欢乐还是厌烦,无论灵动还是枯燥,下课的铃声就在那。可是我们的语文学习远远没有结束啊!当了这么多年语文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愿在我的课上为大家开一扇窗,当你初识语文的美好,不妨欢喜地主动走进去,在文字的花园寻求更多的花团锦绣”。那天,我依然留下了晚上给父母读读诗歌,那样的时刻一定温馨和美好。那天,我依然为学生留下了一组推荐诗目。读读食指《相信未来》、北岛《回答》、舒婷《一代人的呼声》、顾城《一代人》,你会对那一代人有更多的理解;读读方志敏《可爱的祖国》、闻一多《一句话》、叶胡达·阿米亥《我的爱国生活》、莱蒙托夫《祖国》,你会对超越生死、跨越国界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刻的感受。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简史》的绪论首章中,对“学术”是这样阐述自己的理解的,“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我认同这样的解释。面对十多岁纯真的少年,教授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样纯真的经典,我愿意做一回那个“拄杖无时夜叩门”率真的陆放翁。

我很喜欢《朗读者》节目的风格,却不太中意朗诵者对作品情意的传达和演绎;很钟情《经典咏流传》的词作,却又在怀疑那样的曲调是否吻合诗人的心声。借舒婷的经典《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真想教我的学生做一个能用自己的声音叩开听众心门的真正的朗读者;我也真切地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文读诗路上,能踏歌而行、仗剑天涯,以本真而负责的态度,解读经典,传承经典,呵护其魅力与价值,让经典永流传。

猜你喜欢
舒婷意象祖国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祖国祖国我爱您
来自林间的风
意聊
对祖国唱出爱
一路顺风
诗,我喜欢舒婷
诗人舒婷的育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