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低效性,关键是让学生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根”,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特别关注作品“怎么说”的言语形式,然后教师针对性地进行固本培元的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进行语文阅读程序编排上的优化组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利用有效提问和课堂练习“点醒”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经常有学生问:“我十分喜欢阅读课外书,为什么考试中的阅读题老考不好?”也有学生问:“我每篇课文都很认真的读了,为什么语文成绩提不上去?”是的,为什么认真读了,学生成绩还是提不上去呢?难道语文课真是“工夫花多了,不一定就有效果;不下工夫,不一定就效果差”。相对数理化等学科,学生就彷徨了,语文就在数理化的夹缝中倍感生存之艰辛。但反过来说,这种低效的“必然性”是可以改造的。其中的关键就是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是什么呢?著名语感论专家王尚文比较清晰的说过:“语文学习要少做练习多读书,少做作文多记日记。读,一定要特别关注作品“怎么说”的言语形式,用“心”去读;特别是一定要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读点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和伟大作家去交朋友,努力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日后的阅读中不断丰富它、扩大它。”语文阅读教学的“根”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特别关注作品“怎么说”的言语形式,用“心”去读。找到“根”后,语文教学需要做一些固本培元的工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平时阅读中不但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容——“说什么”还要特别关注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怎么说”。在教学中,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有目的性的、有趣味性的、有效果性的阅读。
一、固“本”——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需要一个模式,但绝不是用一个模子一个样本实施教条主义。语文教学需要活和实,但“活”绝不是花俏。明代名将戚继光在南方练兵时,特别注意训练士兵的武艺,他的主张是讲究实用,反对“花法”。所谓“花法”就是华而不实。“花法”只图好看,却万不可学,要讲究实用,才能顶事。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总结为两句话:“实用则不美观,美观则不实用。”
在阅读教学中与其花时间在“花招”上,不如花时间关注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明确告诉学生光读懂文章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明白文章好在哪里。阅读时不光要注意精彩的情节,更要关注文章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的微妙之处。
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仅仅知道课文写邹忌规劝齐威王纳谏除弊的故事,揭示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是不够的,主要让学生关注:刻画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三叠排比”法。(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若能抓住作者用“三”构思这一特点,既可收到纲举目张之效,又可体味作者匠心独运之妙。)
我的一线教学的体会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笔者所处的教学区域)识字、解词、阅读、写作等各种应付考试技能的训练。时代发展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也有新的要求,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在立足教学文本“说什么”,关注文学作品“怎么说”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注意下面几点:
1.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读读说说写写”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要有开放与民主意识,尽可能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但要注意课堂的热闹不能浮于表面,可以幽默但不能无厘头。
3.改变老师独领风骚的单极表演,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
二、点“醒”——给予学生课堂阅读脑、口、手多维锻炼的空间
俗话说:“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语文教学也是如此。那么“点醒”的最根本是备好课,自己读懂文章。课堂要讲效率,求得,求实,求稳,要有量的积累。为此,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点醒”学生。
点醒还需要注重教学问题的设计:多让学生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根据”“精彩的文段怎么表现的”。一些特级老师的做法对一线教学很有帮助:在学生朗读课文以后问: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说自己的观点,即“是什么意思”,后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谈自己的根据。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充分利用统编教材的配套练习《补充习题》每一课“夯实基础”部分中的“文本理解”中所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理解文本“说什么”和“怎么说”有着极好的启发和巩固作用。
傅红指出:“就一堂阅读课而已,光有能形成问题情境的‘问题还不够,关键还要看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交流是否深入,随着对话交流的深入,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变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充足的质疑探究和活动的时空,教师相机点拨,问题的解决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学生缜密全面深刻的思维品质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
除此以外,語文阅读教学的点醒还需要结合课堂的实战练习,语文课堂不能仅有师生的“欢声笑语”,还需要把这些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文字。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要给足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练习时间,让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思考后,结合具体的阅读问题练笔,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深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破解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难题。
三、排“序”——打破“常规教序”顺应阅读教学的实际需求
教序就是指教学顺序,人们通常采用的阅读教学教序是“顺向推进”,即学段按一至六册推进,课本按单元先后推进,单元按课文编次推进,课文按五段步骤推进。这种教序的优点是省力、方便、顺手,但缺点也较为明显,费时、刻板、低效。语文阅读教学程序编排上的优化组合,可以让阅读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独特效果。那么怎样安排教序呢?阅读教学的教序的重新组合必须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出发的原则,语文基础差的,从简单的课文开始教,甚至先不讲读课文,可从故事性较强的小短文入手;二是考虑语文整体知识结构的原则,即教序的安排必须考虑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系统的关注课文“怎么说”的表现形式。在统一使用统编语文教材后,通过近3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个人认为有效的几个实施方法:
1.先“古文阅读”后“现代文学习”。如在统编7—9年级语文教材中,古文阅读教学主要集中在三、六两个单元,这样集中的文言文学习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除了要理解文意和学习诸多的写作手法,还要进行背诵和默写。故而在实际教学中,我通常化整为零,把古文和古诗根据主题或文体特征规划到现代文教学单元的第一篇。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压力,还可以进行古今文学作品对比阅读,对“怎么说”有更全面的认识。
2.先“自读课文”再“教读课文”。进入单元正式课文教学之后,大多教者是先“教读课文”,再“自读课文”,这样做的优点是便于突破单元教学的重难点。但有时可以根据单元特点,先“自读课文”,再“教读课文”。这样,先以学生为主,教师点拨,后以教师为主,学生消化,一下子将学生推至前沿阵地。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自立的主动精神,而且,教序创新的效果也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3.先“练习”再“课文”。课后“练习”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精心设置的,具有明显的启发性和较强的训练性。根据“练习”的这一特点,在进入正文之前,先领着学生翻至文末“练习”处,通览内容,记住问题,明确目标,然后,在听课中有针对性地去听说读想。这样,教师讲课有目的,学生听课有压力;教师带着问题教,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教学结束了,练习答案也就清楚了。
我们要想改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低效性,要引导学生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根,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的阅读习惯,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固本培元的训练。我们还要给予学生课堂阅读脑、口、手多维锻炼的空间,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地进行语文阅读程序编排上的优化组合,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利用有效提问和课堂练习“点醒”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傅红,语文课堂要“练”出实效[J].读写算.2010(32).
[2]宋庆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序”[J].中华少年.2013(10).
林笑笑,江苏省连云港市凤凰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