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四基”概念,要求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同时将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目标之一。本文以小学阶段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學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改进教学策略,以期丰富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进而推动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以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为导向的教学实践分析
(一)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构建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学段性特点。在低年级的活动中,教师主要以示范为主,即使要求学生参与其中,也主要应用模仿的方式;在高年级的活动中,教师侧重于鼓励学生研究,主要应用合作的方式。其次,大部分教师具有强烈的组织活动的意识,但对活动目标的认识不足。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范例,大部分数学教师都乐于鼓励学生进行体验,但只是希望学生通过活动得出同教材一致的结论。最后,教材中的活动往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而存在,缺乏连续性。学生在断断续续的活动体验中所积累的活动经验也截然不同,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总结,阻碍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学生层面
首先,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现状不容乐观。在具体的教学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所表现出的能力水平、思维过程有所不同,大部分学生因欠缺经验,在解决问题阶段频频遇到困难。其次,在实际解决问题阶段,大部分学生虽然能够利用现有的经验圆满地解决问题,但无法将具体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准确地表达出来,总结经验的能力较弱。最后,学生缺乏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意识,无法将自身积累的活动经验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教学策略层面
首先,教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同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这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内容缺乏深度,形式也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最后,教学策略带有一定的成人经验元素,干扰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教师不可避免地会从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所形成的经验自然也带有成人化特点,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
(一)学前引导
为促进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教师于活动前期就要做好准备,确定合理的目标,科学安排相关内容,落实以下工作: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关注,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例如,在教学“位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创设情境:“你是如何描述你周围同学的位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说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可趁机引入“行”和“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地掌握坐标等相关知识。
(二)做中探学
毋庸置疑,教师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只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条件,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提取则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能够体验数学本质的活动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使其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真正地受到数学教育。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两个不同形状的花坛,并提出问题:哪个花坛的面积更大?再引导学生以数方格的形式计算不同形状花坛的面积。在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后,再要求学生思考:能否以其他形式比较两个花坛的面积?在学生踊跃回答后,提出剪切图形的方式,再利用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两个花坛的面积。如此一来,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即可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
(三)学而善思
新课标强调,教师在教学阶段既要鼓励学生调动自身积累的基本活动经验,解决现实问题,又要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身的基本活动经验体系。因此,在完成数学活动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回顾活动经历,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反思自身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不足,梳理自身所获得的经验。另外,教师要适时对活动进行评价,确保教学的完整性。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评价和课后补充评价等,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程度,并能够从学生之间的差异出发,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