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的有效成分与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研究进展

2021-12-08 09:29苏西娅刘照亭吉沐祥任俊鹏纪昌中毛妮妮
江苏农业科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有效成分枇杷抗性

苏西娅 刘照亭 吉沐祥 任俊鹏 纪昌中 毛妮妮

摘要:我国枇杷种质资源丰富,枇杷各部位中均含有丰富的药用、食用物质,在枇杷生产管理中有大量枇杷叶片、枇杷核被丢弃,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为进一步充分开发利用枇杷中的有效成分,探索枇杷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机制,提高枇杷利用率并减少其受到的胁迫伤害,本文综述了枇杷中三萜、挥发油、黄酮类、糖苷、有机酸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分布部位等研究现状,及枇杷在温度、水分等其他非生物胁迫下的生理形态变化、耐受程度和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建立完善枇杷中有效成分代谢合成机制体系、未来枇杷非生物胁迫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枇杷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程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枇杷;有效成分;抗性;非生物胁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667.3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22-0050-05

收稿日期:2021-05-26

基金项目:江苏省句容市农业科技支撑计划(编号:NY2019113607)。

作者简介:苏西娅(1995—),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果树栽培生理及果树景观化研究。E-mail:suxiyathea@126.com。

通信作者:毛妮妮,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果树栽培生理及果树景观化研究。E-mail:maonini1982@163.com。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蔷薇科枇杷属,常绿小乔木。枇杷种质资源丰富,主要栽植在长江以南地区,如福建省、浙江省、贵州省、重庆市等地。枇杷浑身是宝,《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乃和胃降气、清热解暑之佳品良药”。叶片、果实、花、根等部位含有丰富的三萜类、挥发油类、黄酮类等活性物质,在医药、保健、科研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而且枇杷果实风味良好,营养丰富,成熟期正是鲜果淡季,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对枇杷中的有效成分和枇杷在不同胁迫下的表现等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充分开发利用枇杷中的有效成分,更加合理规范化栽植枇杷,减少环境胁迫对其危害,为枇杷优质高效栽培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枇杷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

枇杷的主要有效成分有九大类,其主要成分详见表1[1-3]。

1.1 三萜类

萜类物质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组分[4-6],影响植物的脂类、激素类等物质合成。三萜类化合物[7]是枇杷中的主要化學成分,在叶片、花、果实、种子中存在,药理学研究证明三萜类是枇杷叶具有消炎止咳、抗病毒、抗氧化作用的主要功能物质[8]。研究发现,枇杷叶中的三萜类物质在枇杷开花期(11月)含量较高,影响其含量变化最显著的物质为山楂酸[9]。陈欢等使用色谱法对枇杷叶成分进行分析,首次分离出2α-羟基白桦脂酸甲酯、2α,3α,19α,23-四羟基齐墩果酸、科罗索酸甲酯、科罗索酸共4种三萜类物质[3]。

1.2 挥发油

挥发油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活性成分。在枇杷中,已有70多种挥发油[10-11]的单体成分被鉴定出来,含量较高的挥发油单体成分有十六酸、亚麻醇、橙花叔醇、香芹酮。不同品种的枇杷叶中挥发油含量及种类有所差别,林素英等对5个品种的枇杷叶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发现下花11号的挥发油种类最多,鉴定出36种挥发油成分[12]。枇杷花中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随着花期发生改变[13],在花苞期香气成分最少,在末花期香气成分达到最高,枇杷花中的香气组分主要为酸类,其次为烷烃类及脂类。倪敏等对枇杷果实中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在枇杷果实中鉴定出25种挥发油单体物质,占挥发油总量的95.41%,挥发油以酸、脂、醛类为主[14]。李长虹等首次对枇杷核内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从枇杷核中鉴定出20种单体组分,酸类、醛类组分占据85.73%,且枇杷核中挥发油成分的抗氧化性较佳[15]。

1.3 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生长发育、抗逆胁迫、调节激素运输及调控花色等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具备高效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功效,在药用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16-18]。不同种质枇杷黄酮含量不同,姜帆等研究发现,在55份种质枇杷花中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含量分布范围为0.44%~2.28%[19]。不同部位枇杷的黄酮含量不同,由高至低分别为枇杷叶(78.86 mg/g)[20]、花(38.7 mg/g)[21]、核(37.899 mg/g)、果实(0.348 mg/g)[22]。不同时期枇杷的黄酮含量也不同,枇杷嫩叶总黄酮含量高于枇杷老叶[23],在年生长周期内2月总黄酮含量最低,随后逐渐升高,在5月时黄酮含量达到最高值。枇杷中的黄酮类物质的合成及含量除受品种、栽培等影响外,相关基因的调控也会影响其变化,枇杷在不同发育时期,黄酮醇合成酶基因(FLS)表达量上调,促进了黄酮醇的积累,可以抑制二氢黄酮醇的合成[24]。

1.4 糖苷类

枇杷中糖的种类及含量直接影响枇杷的口感与风味。枇杷中的糖类物质主要在枇杷果实成熟期转化合成并积累。不同品种的枇杷果实中糖组分不同,陈俊伟等的研究表明,果糖和葡萄糖是大红袍和宁海白2个品种在果实成熟期间主要合成积累的糖分,在整个果实成熟期间差别变化不大[25]。而陈秋燕等对6种红白肉枇杷的可溶性糖组分进行分析,这6个品种以积累蔗糖和果糖为主,葡萄糖次之[26],该结论与陈俊伟等的研究结果[25]不一致。枇杷中与糖代谢有关酶活性的强弱直接决定果实中糖含量的差异,所有枇杷的山梨醇脱氢酶活性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先升后降,致使山梨醇在枇杷果实成熟期含量最低[27]。糖组分受蛋白及基因的调控,果实发育时有16%差异蛋白参与糖代谢过程[28],枇杷己糖激酶基因(HXK)[29]、糖外排转运蛋白基因家族(SWEET)[30]等也均被证明参与调控枇杷糖代谢合成途径。

1.5 有机酸类

有机酸在果实中参与多种代谢过程,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次生代谢物合成等,前期有机酸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合成积累,果实成熟期有机酸作为糖酵解、三羧酸循环[31]等过程的底物被分解代谢,枇杷果实中有机酸变化趋势与其一致。不同品种间有机酸种类及含量不同[32]。研究显示,早钟6号与太平白品种、大果太平白和塔下白品种中的奎尼酸、苹果酸变化趋势不同[33]。陆地、大棚不同栽培模式下有机酸含量有所差异,有机酸组分没有差异[34]。

1.6 皂苷类

枇杷中皂苷类成分主要为苦杏仁苷,苦杏仁苷由1分子的杏仁腈及2分子葡萄糖组成,具有祛痰止咳、辅助抗癌等功效,它在枇杷各个部位均有存在。苦杏仁苷是枇杷核中最有效的成分,含量(1.64%)约占杏仁的39%[35]。不同品种间苦杏仁苷含量有差异变化,赵静研究发现,3个品种枇杷核中苦杏仁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由高至低分别为解放钟(28.70 mg/g)、青种(24.66 mg/g)、冠玉(21.11 mg/g)[36]。枇杷叶、花中也有皂苷类成分的存在,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法测定枇杷叶中皂苷的含量[37],香花枇杷中皂苷含量高于普通枇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枇杷花中苦杏仁苷含量,为11.01~11.95 mg/g[38]。

2 枇杷的抗性研究

2.1 温度胁迫

在低温胁迫下,枇杷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生理响应,生理指标变化:枇杷不同部位组织相对电导率呈典型的“S”形变化,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达到临界温度后,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反而呈下降趋势[39];组织结构变化:细胞膜透性增加,幼果在0 ℃时外果皮细胞破裂,-3 ℃时中果皮细胞受到伤害,种子 3 ℃ 时种皮细胞破裂,0 ℃时种胚细胞自溶[40]。枇杷幼果种子6 ℃下冷胁迫12 h,达到不可逆转伤害[41]。不同品种的枇杷抗寒性不一致,大五星品种抗寒性最差,也有研究发现,东湖早枇杷抗寒性更弱[42]。

冷胁迫下,枇杷酶活性发生改变[43],磷脂酶D和脂氧合酶活性上升,加速分解质膜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肌醇,合成积累磷脂酸增强枇杷的抗寒性。同时,枇杷响应冷胁迫时,与膜结合的钙离子减少,膜透性增加,枇杷内源的一氧化碳与茉莉酸增加[44]。基因调控表达也参与枇杷的温度胁迫响应,低温处理刺激EjICE1基因的表达[45],调控脯氨酸等物质的合成积累,克隆转化枇杷脱水素基因(EjDHN5)[46],转基因烟草抗寒性优于野生型。

为减轻低温对枇杷的伤害,喷施外源超氧化物歧化酶(聚天冬氨酸锰,12.5 mg/L)[47]、外源钙(氯化钙,5 mmol/L)、钙调素拮抗剂(三氟拉嗪,100 mmol/L)[48]是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也可通过改变枇杷的生长环境提高其对低温的抗性,减少固液态冷物质对果实的直接接触,达到抵御低温的作用,如树冠覆膜、果实套袋[49-50]。

2.2 水分胁迫

我国枇杷常种植于山地丘陵,但由于其根系分布浅[51],易受干旱危害导致减产。枇杷在干旱胁迫下,会有如下生理指标变化:枇杷不同部位含水率下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下降,生物量减少,脂膜过氧化程度加剧。枇杷在受到轻度干旱胁迫时,会有一定适应性,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以抵御外界干旱。随着干旱程度加剧达到中、重度[52],上述物质含量转为下降趋势,酶响应系统、脂膜系统、光合系统受到严重影响,影响枇杷的生长。组织结构变化:叶片、花、根等部位通过一系列结构改变来应对干旱胁迫。叶片气孔关闭[53],坐果期脱叶率加大,多倍体枇杷的下表皮、上角质层的海绵组织加厚以应对干旱环境;头花各个部位变短小,花序支轴数,花朵数减少,花粉活力及发芽率降低[54];轻度干旱下根部根尖数增加,根冠比增大,提高了根部的水分利用率[55],对根部皮层细胞进行观察,发现新萌发的根须皮层细胞壁出现了二次增厚现象[56]。

枇杷在干旱胁迫下有丰富的基因调控表达响应[57],如信号转导、次生代谢、激素代谢、渗透调节物质合成、抗氧化酶等基因,除此之外,WRKY、MYB等转录调控因子在枇杷响应水分刺激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者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有 25 197 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了30条代谢通路上,并对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验证,为枇杷的抗旱能力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干旱对枇杷的危害,北缘地区灌水量 30 kg/(30 d·株)[58]、南亚热带气候区花期调亏灌溉45 kg/(8 d·株)株时可保证枇杷生长势良好[59]。

2.3 其他胁迫

枇杷是修復土壤重金属污染-镉污染的理想树种[60],研究显示,枇杷不同部位对土壤镉胁迫的敏感程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根、茎、叶。在20 mg/kg镉处理浓度内枇杷生物量减少,但不会有毒害症状,且叶片中镉含量最高只达85.47 g。枇杷在镉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变化:光合速率下降,细胞色素减少,膜透性增加[61],抗氧化酶等变化同在干旱、冷胁迫处理下一致[62]。组织结构变化:叶片表皮、下表皮粗糙,气孔关闭,茎部严重木栓化、髓部导管变薄发黑、维管束分布无规律,根系表皮细胞自溶[63]。

在微量元素磷、钙胁迫下,对枇杷也有不同影响。低浓度磷胁迫可促进枇杷干物质的积累,高浓度胁迫抑制茎、根中钾元素积累,磷浓度变化影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64]。钙胁迫下枇杷通过增强硝酸还原酶活性而抑制氮代谢,抑制氮合成积累[65]。也有学者研究了日灼胁迫下枇杷果皮的蛋白表达差异,不同品种对光敏感程度不同,短期日灼胁迫下,“红猴本”品种的抗日灼性更强[66]。对差异蛋白进行分析,其主要参与枇杷的呼吸、光合、胁迫防御等过程[67]。关于不同日灼对枇杷的伤害暂未有具体的研究,可进一步研究论证为枇杷优质高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为避免日灼对枇杷产量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有适时遮阴、定期浇水降温等。

3 展望

近年来,我国的枇杷种植业发展迅猛,影响力不断提高。研究表明,枇杷各个部位均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而在枇杷抚育管理及生产中,只注重枇杷果实产量与品质,有大量枇杷叶片、枇杷核被丢弃,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这与枇杷果实品质与枇杷资源的综合利用并行研究理念背道而驰。枇杷有效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含物种类及药理作用,完善枇杷中有效成分代谢合成机制研究,建立枇杷中有效成分分布等知识体系迫在眉睫。

枇杷开花期在10—12月,要合理保温增温提高坐果率。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须要及时灌溉,减少皱果、落果的发生。不适当的引种及栽培管理模式会使树体受到胁迫,导致减产。目前大部分研究为不同胁迫对枇杷的影响,关于枇杷对各种胁迫的耐受机制研究较少,探索枇杷在逆境胁迫下的分子调控机制,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仍是未来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郑 佳,卢先明. 枇杷类药物的研究概况[J]. 中药与临床,2012,3(5):43-46.

[2]罗吉庆,张永杰,江丽慧,等. 枇杷营养价值和功能价值的应用研究[J]. 农产品加工,2021(4):83-87.

[3]陈 欢,陈 光,任红梅,等. 枇杷叶中三萜类成分的研究[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3):40-45.

[4]岳跃冲,范燕萍. 植物萜类合成酶及其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2011,38(2):379-388.

[5]Holstein S A,Hohl R J. Monoterpene regulation of Ras and Ras-related protein expression[J].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2003,44(6):1209-1215.

[6]Loza-Tavera H.Monoterpenes in essential oils:biosynthesis and properties[M]//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Boston:Springer,1999:49-62.

[7]苏文炳,原 远,白昀鹭,等. 枇杷萜类物质鉴定与三萜酸合成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2019,46(9):1727-1738.

[8]杨庆新,黄建安,刘仲华,等. 枇杷叶中三萜酸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08,29(3):282-285.

[9]吕 寒,习超鹏,陈 剑,等. 不同生长季节枇杷叶中三萜酸成分的含量变化[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8):2353-2355.

[10]肖旭坤,王翰华,阮洪生. 枇杷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2019,25(21):60-66.

[11]台琪瑞,徐 熹,郭伟琳. 枇杷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3):206-208.

[12]林素英,林毅鑫,林清华,等. 不同品种枇杷叶挥发油成分分析[J]. 莆田学院学报,2020,27(2):71-76.

[13]李绍佳. 枇杷花香气成分及精油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14]倪 敏,凌雪峰,王丽娟,等. 枇杷果实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J]. 光谱实验室,2013,30(4):1856-1858.

[15]李长虹,秦小梅,张璐璐,等. 枇杷核挥发油化学成分及體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1):58-61.

[16]Lepiniec L,Debeaujon I,Routaboul J M,et al. Genetics and biochemistry of seed flavonoids[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2006,57(1):405-430.

[17]Dixon R A,Xie D Y,Sharma S B. Proanthocyanidins:a final frontier in flavonoid research?[J]. New Phytologist,2005,165(1):9-28.

[18]Heiss C,Keen C L,Kelm M,et al. Flavanol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J]. 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0,31(21):2583-2592.

[19]姜 帆,周丹蓉,高慧颖,等. 枇杷种质花中黄酮含量分析与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6,17(6):1031-1035.

[20]黄 琼. 枇杷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性研究[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6(4):79-82.

[21]蒋定文,刘 洁,刘玉明,等. 白沙枇杷叶、枇杷花三萜酸类和黄酮类含量的比较[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5,29(1):13-16.

[22]林素英,何松涛,谢文燕,等. 枇杷果实总酚和总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2016,38(6):90-94.

[23]罗美红,吕 寒,李维林. 枇杷叶中总黄酮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3):582-583.

[24]郑雪莲,李嘉仪,杨 俊,等. 枇杷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表达与黄酮醇积累的相关性分析[J]. 福建农业科技,2019(5):1-6.

[25]陈俊伟,徐红霞,谢 鸣,等. 红沙枇杷‘大红袍与白沙枇杷‘宁海白糖积累及代谢的差异[J]. 园艺学报,2010,37(6):997-1002.

[26]陈秋燕,周京一,张 波,等. 白肉枇杷与红肉枇杷成熟果实可溶性糖组成差异及其与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J]. 果树学报,2010,27(4):616-621.

[27]李 靖,孙淑霞,陈 栋,等. 枇杷成熟果实中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89-91.

[28]潘德灼,钟灿钰,邓朝军,等. 枇杷果实品质形成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的变化[J]. 果树学报,2019,36(6):705-717.

[29]杨娇娇. 枇杷糖代谢关键酶HXK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功能验证[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5.

[30]吴依婉. 枇杷糖转运蛋白基因家族与品种资源研究[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9.

[31]陈发兴,刘星辉,陈立松. 果实有机酸代谢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2005,22(5):526-531.

[32]Shaw P E,Wilson C W .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acids and sugars in loquat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by 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 Agriculture,1981,32(12):1242-1246.

[33]陈青英,陈俊伟,徐红霞,等. 大棚‘早钟6号枇杷果实发育与品质积累特性[J]. 浙江农业学报,2014,26(5):1197-1201.

[34]周晓音,陈俊伟,徐红霞,等. 丽水白沙枇杷品种(系)果实发育的品质特性[J]. 浙江农业学报,2012,24(6):1004-1008.

[35]辛松林,秦 文,肖 岚. 枇杷核的功能性因子[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2(10):44-45.

[36]赵 静.  枇杷核苦杏仁苷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37]洪燕萍,邱丰艳,林标声,等. 两种枇杷叶片皂苷含量测定和比较研究[J].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5):89-91.

[38]沈廷明,吴仲玉. HPLC法测定枇杷花中苦杏仁苷[J]. 中草药,2012,43(12):2438-2439.

[39]潘翠萍,谢红江,王永清,等. 6个枇杷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J].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12):2369-2374.

[40]杨 伟,龚荣高,廖明安,等. 低温胁迫对枇杷幼果抗氧化酶系统和组织结构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4):195-202.

[41]赖 静,杨 伟,龚荣高,等. 低温胁迫下枇杷幼果种子膜脂过氧化、保护酶活性及显微结构的变化[J]. 广西植物,2015,35(5):663-667,678.

[42]王晓辉,郭启高,何 桥,等. 8份枇杷种质的抗寒性和耐热性研究初探[C]//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第六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2013:9.

[43]吴锦程,吴毕莎,黄审剑,等. 枇杷幼果PLD和LOX对低温胁迫的响应[J]. 植物科学学报,2015,33(2):203-209.

[44]陈 宇,林素英,黄志明,等. 枇杷幼果内源一氧化氮和茉莉酸对低温胁迫的响应[J]. 植物科学学报,2012,30(6):611-617.

[45]洪 敏,唐月明,潘翠萍,等. 枇杷EjICE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2018,16(16):5232-5239.

[46]徐红霞,李晓颖,徐昌杰,等. 枇杷脱水素基因EjDHN5抗低温胁迫功能研究[J]. 园艺学报,2017,44(2):268-278.

[47]王晓晓,汪志辉,熊 博,等. 低温胁迫下外源SOD对枇杷幼果抗寒性影响机理[J]. 广西植物,2014,34(5):700-705.

[48]吴锦程,陈 宇,吴毕莎,等. 钙处理对低温胁迫下枇杷幼苗Ca2+-ATPase活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2):121-128.

[49]常晓晓,陆育生,林志雄,等. 枇杷幼果雨雪冻害的理化响应[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31):68-73.

[50]靳瑞萍,王化坤,王 彤,等. 低温胁迫下外源SOD对枇杷幼果抗寒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138-141.

[51]邱武陵. 中国果树志·龙眼枇杷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52]罗华建,刘星辉. 水分胁迫对枇杷光合特性的影响[J]. 果树科学,1999,16(2):126-130.

[53]温 国,孙皓浦,党江波,等. 多倍体与二倍体枇杷叶片特征及抗旱性初步分析[J]. 果树学报,2019,36(8):968-979.

[54]林立金,张 潇,韩 娟,朱虹玉,刘磊,王均,廖明安.土壤水分对川早枇杷头花开花结果特性和花朵保護酶活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7,32(1):135-141.

[55]王剑毛,郭亚端,刘进平,等. 干旱胁迫对“早钟6号”枇杷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南方果树,2018,47(6):34-38,44.

[56]宋 阳,崔晓晗,姜 涛,等. 土壤含水量对枇杷根内皮层木栓化及皮层phi增厚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5):12-18.

[57]王 丹,龚荣高. 干旱胁迫下枇杷叶片的转录组分析[J]. 华北农学报,2017,32(1):60-67.

[58]樊美丽,张任凡,鲁周民. 灌水量对北缘地区枇杷生理代谢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6):181-186.

[59]邱继水,林志雄,潘建平,等. 花期调亏灌溉对枇杷生长结果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2017,44(12):33-38.

[60]石 军,胡容平,褚旭东,等. 枇杷实生幼苗对镉的积累特性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16,62(6):1-5,52.

[61]余 东,李永裕,邱栋梁,等. 镉(Cd)胁迫对枇杷生长和光合速率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增刊1):33-38.

[62]余 东,许家辉,李永裕,等. Cd胁迫对枇杷叶片酶活性及膜透性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2008(2):154-158.

[63]余 东,许家辉,邱栋梁,等. Cd胁迫对枇杷根、茎、叶细胞结构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2):237-241.

[64]王 勇,秦航道,马 军,等. 磷胁迫对地枇杷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2019(5):9-14.

[65]廖汝玉,金 光,尹兰香,等. 钙胁迫对枇杷小苗叶片若干氮代谢指标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學版),2009,31(10):43-47.

[66]邓朝军,蒋际谋,龚慧文,等. 2个枇杷品种果皮日灼伤害差异蛋白质组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12):1313-1317.

[67]潘德灼,邓朝军,吕晓杰,等. 日灼胁迫对枇杷果皮蛋白质组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16,36(9):1801-1812.

猜你喜欢
有效成分枇杷抗性
枇杷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枇杷
夏月枇杷黄
甲基对硫磷抗性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山豆根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不同菌株对山豆根幼苗药用有效成分的影响
蒲公英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
蒲公英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
不同地区野生金线莲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