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鲜明特征与时代价值

2021-12-08 04:11付洪舒高磊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时代价值

付洪 舒高磊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特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主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伟大建党精神表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党政治相结合(思想性与党性)、维护人民利益与实现民族复兴相结合(人民性与民族性)、观照革命现实与筹划解放愿景相结合(现实性与理想性)的鲜明特征。弘扬、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将有利于稳固思想根基,促进党的精神谱系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增进政治自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利于坚守人民立场,营造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有利于强化使命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鲜明特征;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1)06-0005-07

中国共产党是为拯救民族危难、谋求人民解放而诞生的,作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筚路蓝缕、赓续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P8)。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奋进史诗的壮丽开篇,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历史奇迹的文化密码。它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的历史基因,确定了“到哪里去”的目标指向,更呈现了“如何去做”的实践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注入了真理和信仰的力量、实践和奋进的力量,不断引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从胜利继续走向胜利。

一、四重旨向: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同政治格局、思想环境等因素密切关联。自然经济解体使乡村农民、手工业者等传统劳动单位逐渐走向没落,而豪绅买办、封建军阀等权力阶层则趁机侵占民资,甚至以武力践踏公权、鲸吞公产、镇压公意,阶级关系对抗愈演愈烈。特别是“辛亥革命以降,封建权威的瞬时崩溃和儒学中心地位的渐趋旁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2],地方割据、政党纷争以及传统文化没落、政权更替失衡都在加剧着社会离心效应,普通民众虽然在名义上宣称独立却不得实质自由。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此消彼长的动荡时局中,诸多社会组织、政治集团纷纷提出各自的“救国主张”,或以温和改良来化解困境、开化文明,或以强权革命来扭转战局、重新建政,却都因不适合国情而湮没于滚滚历史洪流。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而此前诸种拯救方案并未获得彻底功效时,无产阶级为寻求人民解放而登上历史舞台。特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深刻改变了辛亥革命以来并未弥散的封建文化环境,爱国知识分子与革命无产阶级“就寻求革命真理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展开了无所不包的热烈讨论”[3](P6),政治觉悟、文化面貌渐趋改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奠定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先驱的伟大觉醒、革命运动的解放热潮中创建,它救国于将倾、济民于水火,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变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

当然,近代中国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其他诸如经济基础、共产国际等因素也对创建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刻影响,还伴随着从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转型过程。近代以来,旧民主主义革命屡挫屡败,军阀混战、外强掳掠的形势依然严峻,政治混沌、民风朽败的积弊难以根除,但这并未使爱国知识分子、革命无产阶级陷入政治冷漠,他们尝试将民族解放图景同政治革命相联结,建立了新民学会、社会主义青年团等社团组织,构成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初始形态。虽然它们多在倾向“温和改良”抑或是“政治革命”的抉择分歧中走向解体,但其成员却经由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事实的浸染而愈益趋向政党建构,强烈呼唤着那种具有完善纲领、章程的共产主义政治组织的历史出场。中国共产党烙刻着革命无产阶级谋求民族复兴、人类解放的政治寄托,中国共产党人在求索真理中熔铸思想、在践行使命中接续实践、在英勇奋斗中砥砺精神、在忠党为民中淬炼品格,凝聚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伟大建党精神。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特质,在理论层面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建党百年来,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能够接续取得胜利,根源便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先进、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传入中国,使长期在黑暗中探索的革命无产阶级找到了民族解放的出路和希望,在人类世界新的思想曙光中感受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4](P13),从此便认定“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5](P14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纲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保持全党在价值追求方面的政治定力,克服无数艰难险阻、风险挑战而始终勇毅向前。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实践纲领,以共产主义为理想信仰、崇高价值,完成了近代以来其他政治力量所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辉煌成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6](P15)。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信念、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以往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领导民族解放事业。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主题,在历史层面强调人民伦理和民族视野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伟大建党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党的性质宗旨和理想信念,是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毅前行的根本动力,体现着深刻的人民倫理和民族视野。建党前后的中华民族饱经帝国主义的欺凌与侵占、封建主义的腐蚀与戕害,被迫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那么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成为合历史性诉求。从那时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形成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7]。忘记初心必然迷失来路,抛弃使命定会失去未来,只有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和人民、民族的整体利益高度一致。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范,在意志层面强调勇往直前、争取胜利的坚强毅力

同困难的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无产阶级因其被压迫地位、普遍解放需要而成为真正革命的阶级,他们将不惜一切乃至生命而谋求全人类解放的整体愿景,以彻底的革命精神撬动着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思想环境。在20世纪20年代初,封建保守主义尚未消散,资产阶级势力又新崛起,军阀割据混战、封建余孽反复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危局依然存在,此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充满未知,还面临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这种纷乱动荡的艰险形势呼唤着革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觉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强敌环伺的极端困境中毅然奋起,在生死考验的严酷逆境中攻坚克难,以大无畏精神领导工农运动、清算落后势力,彰显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范。美国学者窦宗仪就曾说:“近代中国在欧美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帝国主义的侵凌中,能够起死回生,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极大的牺牲和艰苦的奋斗而取得的。”[8](P1)这种精神意志是每位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的动力源泉和崇高宣言,像“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何叔衡、“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蔡和森、“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恽代英等,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范。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在价值层面强调忠诚意识和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人将忠诚意识和为民情怀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意味着纯粹地绝对地彻底地忠诚于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质,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9]建党初期的党纲和党章就对共产党员提出“忠实”的要求,百年以来的忠诚之心、赤子之心已经融入精神血脉。党内政治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对党是否忠诚,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尊崇、模范践行、忠诚捍卫党章,避免在生死考验、利益诱惑、困难挫折面前松懈斗志、忘却身份、丢弃忠诚;对党忠诚是无条件的而不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像革命战争时期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气节、十指钉入竹签而永不叛党的坚贞,就深刻诠释了革命先辈对党的忠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始终把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坚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中国共产党能够绝境新生、社会主义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历史、党的传统乃至党的精神谱系始终烙刻着人民情结。

二、三个统一: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征

伟大建党精神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更彰显着鲜明的历史穿透力、精神感召力、理论引领力和实践指导力。伟大建党精神表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党政治相结合(思想性与党性)、维护人民利益与实现民族复兴相结合(人民性与民族性)、观照革命现实与筹划解放愿景相结合(现实性与理想性)的鲜明特征。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对自身性质的理解达到了新高度。

(一)思想性与党性相统一,伟大建党精神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党政治的结合

解救民族困境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理论的思想指引、一个新型政党的组织领导,正如毛泽东所说,改造社会“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10](P498)。各思想流派、政治集团为在新格局中占得先机,纷纷提出利益旨向鲜明的理论主张,只是这些方案并未彻底脱离狭隘的阶级窠臼,其失败结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历史出场创造契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可能,其中国化进程在“五四”运动中逐渐由知识界走向政治舞台,成为中国共产党得以创建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革命无产阶级将马克思主义写在思想旗帜上,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姿态组织理论宣传、领导工农革命,政党政治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趋向。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映现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根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想环境纷繁复杂,李大钊等觉悟的知識分子组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社会主义青年团等团体,同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潮展开论战,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革命实际相结合,“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P5)。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工农运动、译介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使诸多国民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愈益认识到“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12](P517)。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运动中遵循着明确的社会主义原则,以无产阶级政党的合理权威,坚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划清界限,观照“现存阶级的斗争形态”与“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彰显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P13)。正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社会革命理论传入国内,才激起先进分子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觉悟,此后党团建设、工农运动再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武装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跨越初创时期的艰难政治考验,成为国民革命洪流的中坚力量。其实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本就蕴含着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合理性,科学社会主义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结合,催生出阶级联盟的政党形态:中国共产党人既强调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还代表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运动方向(全人类解放的至高利益)[11](P44)。

(二)人民性与民族性相统一,伟大建党精神体现着维护人民利益与实现民族复兴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最懂中华民族的渴望;从人民中走来,深知人民的所思所盼”[13],它自登上政治舞台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其先进性决定着它不提出任何特殊诉求,并普遍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和发展图景,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与民族同舟共济。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就明确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无法脱离人民群众,都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里面去;“我们的使命,是以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的中华民族”[14](P277)。只有遵循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才会避免迷失方向而拥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只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意识,才会克服精神懈怠而具备强大的奋斗动力。

一方面,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揭示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群众伦理。唯物史观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过程的决定性要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5](P1031),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就是它始终同人民群众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中国共产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原本由统治阶级垄断的权利复归于人民群众,使他们在普遍解放的经验生活、自由劳动中,以人类所固有的能动性力量实现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P11),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另一方面,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事业,表现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民族视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与中华民族复兴史密切关联,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所有努力和创造,归根结底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中华民族走出近代以来的极端深重的危难困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就把民族复兴的使命扛在肩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起抗争、顽强奋斗,在工农革命运动中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联合结成民族国家或阶级同盟,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积极因素和奋斗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由劫难走向复兴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人民挺起了由苦难而辉煌、经磨难而奋起的命运转折,在筚路蓝缕中奋勇拼搏,跨越腥风血雨的革命岁月,历经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阔步激情澎湃的改革征程,走进波澜壮阔的新时代。

(三)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伟大建党精神体现着观照革命现实与筹划解放愿景的结合

百年党史起始于国家忧患、民族危难时,内有封建军阀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政客财阀腐败专制的贪婪做派和买办劣绅假正义的丑陋面目,外有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强权者盘剥公共权益、施行殖民称霸的阴诡图谋,中华民族陷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苦难境遇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成为阻碍民族命运的核心难题,就需要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搬掉这几座大山、筹划普遍解放图景,所以“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6](P13)。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阶级矛盾变化的新形势、深刻认识国际环境演进的新挑战,根据新的历史特点投身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的革命洪流,使中国人民摆脱被压迫的生存困境,迈向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

一方面,阶级矛盾成为建党初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印刻着伟大建党精神的革命逻辑。一切精神皆有来源,某种形态的社会意识必然是其所依赖的社会存在的产物,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与近代中国的客观国情密切关联。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难以脱离苏俄模式、爪哇经验等共产国际的外援影响,但根本上更依赖于近代国民立足国情的内在探索。社会革命的关键在于封建地主和资本家为占有剩余价值、维护统治地位而极尽剥削的时候,被彻底戴上锁链的无产阶级便在雇佣劳动、奴役关系中走向赤贫生活。特别是在正义废弛的近代中国,封建余孽难以在短时间内除弊去旧,资本势力为积累生产资料与民争利,封建军阀、官僚政客、买办势力都对无产阶级施行多重盘剥,导致后者的革命解放诉求异常强烈,因而无产阶级革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7](P527)。所以中国共产党人以革命斗争精神应对救亡图存的艰难挑战,以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气节,带领中华民族走出至暗时刻、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共产主义愿景是建党实践所要达成的理想目标,显现着伟大建党精神的解放意蕴。随着无产阶级被权力阶级排除在合法性之外,他们便蕴生出那种为实现人类普遍解放事业而彻底革命的共产主义意识,秉承这种意识的无产阶级联合就表现为共产党的组织形态。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1920年1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18](P2)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实现政治占有和社会革命,“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权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权力被打倒,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普遍性质以及无产阶级为实现这种占有所必需的能力得到发展”[17](P581)。中国共产党人是通晓共产主义运动条件、进程和结果的先进分子,因而能够克服地域界限成为最坚决、最有觉悟的现实个人的集合,无产阶级也正是在这种自为性世界历史的实践延长线上,建构起作为真正共同体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发扬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有民族复兴曙光在前,还有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风险挑战。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就需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做到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品格更加纯粹、斗争精神更加昂扬、奋斗激情更加饱满。如此才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继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一)稳固思想根基,促进党的精神谱系的创新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在百年历史坐标中赓续、绵延,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奋进史诗的思想主线,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与源。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國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伟大建党精神正是我们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历经革命战争的炮火与风烟、国家建设的热情与执着、改革开放的激荡与突破,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伟大建党精神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烙刻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印记,使我们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会忘记出发的原点和原因;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无畏艰险、一往无前的意志品质,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密码,使革命、建设与改革精神融入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彰显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中国答案。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汲取信仰力量、查找党性差距、校准前进方向的宝贵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源泉。

(二)增进政治自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传续及其创新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作为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种政治自觉正是勇于自我革命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实践历程,仍保持着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得益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善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内在机制。伟大建党精神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了要求:增强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发挥统领效用,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以及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提升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完善发展党内长效制度,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伟大建党精神所彰显的思想特质、实践主题、精神风范和政治品格,使共产党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在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三)坚守人民立场,营造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

伟大建党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不负人民的崇高价值理念,是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P11)这种人民情怀印刻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或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都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它还跨越时空传承至今,无论是革命年代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前仆后继,还是和平时期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而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9](P14)。秉承着伟大建党精神取信于民、引领群众,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让亿万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让每个人都享有尊严、幸福和荣光。

(四)强化使命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创造历史的澎湃力量,为民族精神开辟新境界、为民族复兴注入新元素,既开启了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性重塑,更带领中国人民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坚定前行。伟大建党精神是思想基石,支撑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恢宏历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英雄夙愿:建党百年以来,那些视死如归的革命先烈、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以及矢志奋斗的人民群众,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始终不渝的使命担当,铸就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丰硕成绩、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P17),百年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风险考验纷至沓来,世界范围内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在新征程上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国内外矛盾转化与形势演变所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精神之火、信念之光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付洪,舒高磊.从知识运动到社会改造:新民学会的实 践形态转变及革命未完成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20(4):151-158.

[3] 萧三.青年运动回忆录:第二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 版社,1979.

[4] 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 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9-06-26(1).

[8] 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M].刘成有,译.兰州:兰州 大学出版社,1993.

[9] 习近平.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N].人民 日报,2015-07-02(1).

[10]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 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N].人民日 报,2021-07-04(1).

[14]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1.

[15]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4.

[19]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时代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唯物史观视域中“伟大建党精神”四重维度探析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