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雯斐 陈子宁
【摘要】弘扬革命文化视阈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本文借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构建的课程评价体系,引入“学业质量水平”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描述性评价,采用多种具体评价方法,如,校内理论课作业评价、研究报告评价和行为观察评价等。
【关键词】革命文化;研学旅行;思政课程;学业评价
弘扬革命文化视阈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评价引入泰勒课程评价机制。泰勒课程理论构建的评价模式称为目标应答模式。课程评价的关键在于通过判断出效果和目标之间的差距,确定课程目标是否达成。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评价标准的恒定化、评价目标的多元、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一、课程评价的原则
依据泰勒课程评价机制,综合考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及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基于弘扬革命文化视阈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根据校情和学情,确定课程评价原则。
第一,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激励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高中德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和学生平时的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行为上都有所进步,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评价结果中都有所反映。
第二,关注评价的真实性。真实性评价由美国学者格兰特·威金斯最早提出。在威金斯看来,相比较于传统的笔纸测验,设计科学的考评方式,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任务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能为学生更充分地展示自我,更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确保评价真实性,强调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日常表现的积累和分析。真实记录和展现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点滴表现,为分析和促进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详实和真实的数据资料,表现出鲜明的真实性评价特征。
第三,做到过程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结合,扭转过早地给学生贴标签,重要的是要关注学习过程及学习发展过程。发展性评价是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评价是建立在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样化的基础之上的,反对过度注重甄别选拔的评价方式,而是指向构建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因此,要做到发展性评价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做到过程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二、课程评价的内容
为了科学地构建弘扬革命文化视阈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课程评价体系,需要遵循上文提到的评价原则,并参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办法。本课程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尝试引入“学业质量水平”的评价方法,尝试准确清晰地阐述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注重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突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验证,使课程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一)参照学业质量及其标准
参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的定义,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作为一门具有显著思想性特征的课程,课程的测评问题是确定学习效果的关键。课程标准运用学业质量的视角,把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判断和行为倾向变成“可评”“可测”的具体成就表现。这将对课程学习的效果达成和效率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业质量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业质量对于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要意义更多的是在于考试命题的指导。而弘扬革命文化视阈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借鉴学业质量的编制的重要意义在于为课程作业的评价和行为观察的评价提供一个标准化、清晰和可操作的参考和依据。
学业质量标准需要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总体刻画,以展现本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这种刻画具有如下特征:注重行为表现,根据可以观察和感受的行为表现来描述学生的基本状况;注重总体性,不是针对学生具体行为的评判,而是通过具有某些“归类”的形式来说明学生的表现情况。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变现水平为基础的。学业质量标准与课程内容密切关联,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中,才能把学业质量的“标准”说清楚。按照这个思路,学业质量标准是层级水平,既包括不同课程内容的同级比较,也包括同一课程内容的不同层级比较。
(二)学业质量水平及其呈现方式
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对于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把握。第一,学业质量标准聚焦“关键特征”。第二,学业质量标准的表现形式是学业质量水平。标准化的方式,在不同学科有不同表现,作为比较难以量化的学科,思想政治学科采取了层级式的划分方式,按照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将学业质量分成若干层次水平,并结合不同课程内容对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进行描述。
学业质量水平的呈现方式需把握陈述方式。所谓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在什么条件下(情景),做了什么事(任务),有了什么表现(素养)。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呈现学业质量水平,关键在于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以表明行为条件的差异。
(三)课程评价内容的确定
参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标准(2017年版)》中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办法,结合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制订了本课程的“学业质量”。以下为本课程的评价体系设计。
三、课程评价的实践建设
课程评价方式方法多样,其中,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价等,评价实施的方法包括校内理论课作业评价、档案袋、研究报告评价、行为观察评价等。课程评价方式的选取应该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在课程实施中选取哪一种评价方式。
(一)校内理论课作业评价
课程的第二部分的第一课,“革命文化概述”的作业评价分析。在上课之前,安排学生们做学案,在学案中会安排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下提供学案的问题。围绕“革命文化是什么”,在学案设置两个问题:第一,让学生举例说明。如果学生能写出来,说明学生在生活当中能大概感知革命文化具体是指什么。第二,让学生写出歌曲里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如果能写出来,就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围绕“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设置两个问题。第一,弘扬革命精神,有什么意义?开门见山让学生思考,能直接了解到,学生对弘扬革命文化的意义的理解。第二,引用一段素材,我们的政权被颠覆的后果会是什么?从一个小切口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弘扬革命文化的意义。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能观察了解到,学生对弘扬革命文化的必要性的思考程度。
(二)行为观察评价
观察评价法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成为开展校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常用手段,甚至通过拍照和录像的手段把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记录下来。课程的第二部分的第四课:某市某区革命文化介绍,需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调查报告。学校将社会调查的成果送到某市参加“第四届某市中小学‘乐创空间、我行我秀科技主题实践活动作品现场展示活动”。研究小组带着作品參加现场展示自信地向现场的教师、学生和专家进行解说,并能应答竞赛对手和评委专家的提问。当评委问到“请你列举,革命文化吸引你们的三种魅力。”学生的回答是“革命文化第一个魅力是在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地激励着我们进行自我革新;第二个魅力是革命文化承载着英烈们的英雄气概,这种气概激励着当下的我们在学习中砥砺前行;第三个魅力是弘扬革命文化能够发扬民族精神,能为国家树立英雄人物,抵制国外文化渗透,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学生的现场问答,得到全场的掌声,而这样的回答,是事前没有预演的。学生的临场发挥,自信的回答,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以及文化的自信,真正理解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意义及必要性,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师通过录像机把现场展示过程全部记录下来。
(三)制订课程评价表
为了更好地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弘扬革命文化视阈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参考上海市曹杨二中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制订课程评价表,实现多元评价,为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提供现实依据和载体,避免评价过程的盲目性。
参照曹杨二中的社会实践评价,弘扬革命文化视阈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要突显两个特点。第一,突出质性评价。本课程的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将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如校内活动、社会实践和研学旅行。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和研学旅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有分工协作、走访调查、实地观察和研究探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感悟讲述、调研报告交流、点评分析和活动成果展示,来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第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相互评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社会实践和研学旅行的开展。注重发挥选修班临时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开展自我管理,制订课程的奖励清单和负面清单,由班委会召开宣传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和布置,依据清单的具体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清单充分发挥了评价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以下提供“弘扬革命文化视阈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评价表”以供参考。
(四)建立课程记录
上述关于弘扬革命文化视阈下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所有评价资料,包括作业评价、研究报告评价、行为评价和课程评价表,最终都需要放入学生的课程记录袋当中保存。课程记录袋记载学生学习表现,包括活动记录(如,调查表、访谈记录)、社会实践或研学成果(如研究报告、小论文、作品等)、评价结果(如,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和体会,教师、同学和家长的评价)等资料。记录袋档案详细记录学生能力培养和素养形成的路径轨迹,记录的资料要求全面、完整和真实。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2019 年度课题“弘扬革命文化的高中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0191202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韩震,朱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
[2]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3-133.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