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青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 辽宁 盘锦 124010)
水稻是盘锦农业的支柱产业,“盘锦大米”也是久负盛名、广受欢迎的地方特色产品。2003 年,“盘锦大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7 年,“盘锦大米”同时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2 年,“盘锦大米”荣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调查”第一名。在2018 年的区域品牌评价中,“盘锦大米”的品牌价值达到了创记录的525.7 亿元。但目前,盘锦大米的市场综合价格与品牌价值存在较大差距,大米产业的从业者,特别是广大稻农并没有从品牌价值的提升中获得更多收益;“盘锦大米”的市场认可程度,与“五常大米”等类似的地方名牌还有一定差距。故此,进一步做强“盘锦大米”品牌,促进全产业链均衡发展,让广大稻农及相关从业者能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所带来的收益,可作为盘锦市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盘锦大米”作为一种商品的品牌,与其他商品的品牌有很大的区别。“盘锦大米”并不是由某一家企业自己打造、宣传、推广而成的品牌,它是伴随盘锦盐碱地开发与水稻种植的历史而逐步形成的地方名优产品,它的品牌具有“历史形成、政府宣传、企业使用”的特殊性。目前,“盘锦大米”品牌下有70多个子品牌,参与其中的大米企业有140 多家。在这种产业发展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存在众多的品牌使用者对品牌的珍视度与忠诚度参差不齐、维护品牌信誉的责任感不足等问题,即所谓“吃‘盘锦大米’品牌大锅饭”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应由政府主导实施品牌维护战略,以大幅度压缩“盘锦大米”品牌下子商标的数量为切入点,从根本上提升品牌使用者对品牌的珍视度与忠诚度,增强维护品牌信誉的责任感[1,2]。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通过提高盘锦大米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市场美誉度,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进而提升盘锦大米的市场综合价格。
“盘锦大米”品牌的使用者不仅是盘锦大米价格提升的主要受益者,也应该是维护“盘锦大米”品牌质量信誉的责任者,还应该是盘锦大米质量保障措施的监督者与实施者。“盘锦大米”品牌的使用者,首先应在原粮的收购、储藏与大米的加工、销售过程中,依据产地、品种及质量等要素分别编码,分批次进行仓储、加工与销售;其次应将管理的触角前伸到水稻生产中,对水稻生产的全过程实施监管;最后应逐步建立、完善大米质量追溯系统,确保每个批次大米的质量信息公开、准确、完整。“盘锦大米”质量追溯系统应该是一个由“盘锦大米”品牌使用者建立和维护,面向社会开放,对社会与消费者负责的公共服务平台。所有盘锦大米产品的外包装上都应标注批号、条码或二维码,以便进入系统查询。根据目前科技发展[3~5]与产业现状,2025 年前可实现产地、产年与品种可查,2030 年前可进一步实现生产过程与投入物可查,2035 年前可实现全部质量指标可查。
目前的盘锦大米主要以盐丰系列品种为主,搭配少量日本品种,这一品种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盐丰系列品种在盘锦种植已超过20 年,品种的抗性与丰产性都有所下降,生产上对化肥与农药的依赖程度很高,存在很大的产量与质量隐患[6]。其次,日本品种虽然品质优良,但在盘锦稻区的适应性不强,表现为抗病性差、易倒伏,所以也不具备大面积种植的可行性。所以,为保证“盘锦大米”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尽快推动水稻品种更新与结构优化,并做好后备品种(品系)的储备工作。盘锦市内拥有两家省内知名的水稻育种单位,同时还有多家小型育种单位。这些育种单位不仅为盘锦本地的水稻生产提供品种支撑,而且其繁育的品种还销售到营口、锦州及鞍山等水田区,并且广受欢迎。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育种资源与技术优势,在政策与资金等方面对新品种的培育、示范与推广给予支持,促进早日实现品种更新。政府也可以通过扶持、培植新型投资主体,在吸纳社会资金的同时,优化从业单位的体制结构与运行机制,为行业注入新动力。
由盘锦稻区生产的稻谷加工出的大米都可叫盘锦大米。但是,由于盘锦稻区内不同区域的土壤、水文地质等生态条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产出大米的食味与品质也略有差异。为全面提升盘锦大米的质量,提升“盘锦大米”的品牌档次,提升盘锦大米的市场综合价格,生产中可根据具体的生态条件实施水稻分区种植。比如,可将305 国道至辽河间的区域定为优良食味米产区,以生产特优盘锦大米为主要目标;305国道以东定为高产优质稻产区,兼顾高产与优质两项指标;辽河以北区域定为稻蟹双收产区,以生产无污染的蟹田大米为主要目标。实施分区种植,将有利于促进水稻品种、栽培技术、生态条件与生产目标高度契合,通过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盘锦大米”系列产品,使产业收益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