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1-12-08 17:25李华文陈宇翔
关键词:实事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李华文,陈宇翔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初时仅指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1]4044(1)《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有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谓根据实证,求索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并无关联[2](2)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约有三个来源: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二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三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并解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认识论来重新阐释实事求是思想。自此,实事求是一词超越原有内涵,融入党的思想建设。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探索与形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列主义学说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党成立后,即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工作,强调思想建党与思想入党的重要性,注重运用马列学说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已注意到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革命工作,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置于中国革命具体语境当中去理解。中共二大与三大以后,党改变一大确立的立即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策略,转而将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与民主革命的阶段目标相结合,主张通过国共合作方式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制定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此系党对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出中国革命的鲜明特色。党自身也在大革命期间获得快速发展。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党员人数已发展至57967人[3]188,成为国内新兴政治力量。此时,党内虽无实事求是之说,但已在革命实践中贯彻着实事求是理念,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端于此。

土地革命时期,党在付出沉重的教训之后,深刻地认识到实事求是思想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大革命失败后,党内不仅出现“右”倾错误,更多次衍生“左”倾错误路线“盘踞”党中央的现象。尤以王明等人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一度致使党陷入生死攸关的境地。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党“丧失了除了陕甘边区以外的一切革命根据地,使红军由三十万人降到了几万人,使中国共产党由三十万党员降到了几万党员,而在国民党区域的党组织几乎全部丧失”[4]187。归根结底,这正是党内思想路线偏差及谬误造成的结果,或仅凭主观经验直觉,或照搬照抄马列主义教条,甚至以阶级“肃反”方式对待党内同志,却没有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没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党中央对此早有公论:“一切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之正确或错误,其思想根源都在于它们是否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出发,是否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5]102有鉴于此,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边极力抵制党内“左”倾思想蔓延,一边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井冈山时期,他们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了与苏俄经验不同却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理论。在长征途中,通过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及同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斗争,党内“左”倾错误思想接连受到批判,解决党内矛盾的方式也从无情打击恢复至团结教育,实事求是思想重新在党内占据主流。经过土地革命战争的检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形成,但尚未在党内得到普遍贯彻。

全面抗战时期,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正式形成,成为革命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工作重心随之改变。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大义,主动与国民党握手言和,改“打土豪、分田地”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持久抗战,谋求民族生存与独立。此乃党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即不拘泥于固有思维框架,而是立足于国家需要和革命实情,因时因地作出适当调整。彭真同志曾言,抗战时期,“客观事物发展了,主观认识就得随着变。‘实事’不同,‘是’也不同,‘实事’变了,‘是’也会变,我们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事’去求‘是’”[6]670。否则,会陷入新一轮的教条主义囚笼。当时,党虽然根据具体实情对革命策略有所调整,但鉴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教训,党始终保持着自身独立性,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决否定“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主张,选择“既统一又独立”的方针[7]539-540。由此,党既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保证自身独立性,成为以实事求是原则处理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一个典范。后来,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洗礼,实事求是思想在全党上下扎根、发芽和成长。整风运动让“党真正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完整的统一”[8]1,确立起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实事求是则是其活的灵魂。后来,革命亲历者提起延安精神,首先想到的往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8]2。抗战期间,党中央还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定为中央党校校训,并将实事求是的观点写入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党的力量得到迅速发展。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时,党员人数已发展到121万[9]49,党成为国内外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并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来。党继续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中央经略东北、撤离延安、挺进中原和展开决战等战略部署,无不是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作出的决定。随着战争的推进,党秉持实事求是原则对革命工作进行新的调整。比如,及时制止少数地区土改过程中重新冒头的“左”倾错误,指出对地主富农,“必须坚持少杀,严禁乱杀”,绝不能因此令“我党丧失同情,脱离群众,陷于孤立”,土改目标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而非消灭地主个人[10]1271。更为重要的是,党在即将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之际,明确表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10]1427。值此之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在“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必须认识到“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10]1438-1439。这就使得党员干部及时接受到思想教育,有效避免干部居功自傲、脱离群众现象的发生与蔓延,成为党思想建设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革命战争时期实事求是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内涵与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相一致,即如何寻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中国“站起来”的目标。这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思想的阐释上。

毛泽东同志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创建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主要提出者。他对实事求是思想的认识与其青年时期寓居岳麓书院的经历紧密相关。当时,他每日都能看到悬挂于书院讲堂的“实事求是”匾,书院经世致用、注重实践的办学精神深深影响其思想认知,这也使得后来毛泽东提出和阐释的实事求是思想,带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11]21-22。到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指出中国革命离不开广大农民,对忽视农民力量的主张加以批判,认为需实事求是地看待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土地革命时期,他通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初步阐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认为中国革命既不能盲动急躁,也不能悲观失望,而是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工农武装割据”学说,并通过革命实践证明马列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具体化。

毛泽东同志对党实事求是思想的阐释集中于抗战时期。他通过《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系统阐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12](3)有研究认为,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提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尤其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重新解释实事求是这一古语,使之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务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中国共产党人要有的放矢,用马列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的“的”,“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13]801,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众、只唯实,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同年7月,他在延安中央研究院成立大会上,再次阐述实事求是思想,指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共产党员党性的表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具备的作风”,“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必须下马看花”[8]36-37。

毛泽东同志阐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的同时,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认为,绝不能离开中国实际来空谈马列主义,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7]53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毛泽东同志为纠正革命实践中的“左”倾及“右”倾错误而提出的伟大创举,其目标是如何探寻正确的、符合本土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该命题与革命时期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相一致,均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为核心。其中,实事求是思想是理论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该方法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细化体现,两者统合并服务于革命战争需要,并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变迁而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

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4]7-8。可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党内政治生态环境日渐失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没能继续坚持下去。相反,“左”倾错误路线重新在党内滋生和蔓延开来,并造成十年“文革”动乱。直至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才重新确立起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调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事求是思想也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得到新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与丰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一度遭受挫折,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背离了艰辛确立起来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而毛泽东同志本人也背离了他自己确立与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15]10,23,32。对此,陈云同志直截了当地指出:“建国以后,我们一些工作发生失误,原因还是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原则。”[16]285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征程[15]35。这标志着党重新确立起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此后,实事求是思想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而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以明文形式写入党章。

1982年,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正式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明文形式写入党章,并作出具体阐述:“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此后至今,历次修改的党章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表述均未有根本性变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没有改变,始终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但具体内容和表述则随时代的发展而续有增加、渐趋完善。1992年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新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和2012年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又在前有基础上新增“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4)1982年党的十二大至2017年党的十九大,历次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详见共产党员网·“党章党规”,http://www.12371.cn/special/dnfg/。,并由此沿用至今,使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更为完整。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也在继毛泽东思想之后,结出新的理论成果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贯彻落实实事求是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实事求是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内涵与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同样一致,即如何打破党内长期以来的思想桎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扫清思想障碍,最终实现中国“富起来”的目标。这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同志对实事求是思想的阐释上。

邓小平同志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主要的重新确立者。他重新阐释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使之上升至党的规章层面。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毛泽东思想,并对毛泽东同志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他深刻地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7]126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17]126。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17]345,347。

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以极大的政治勇气与理论智慧,成功地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所需解答的时代课题从革命战争语境转移至改革开放语境。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他明确地给予回答,“思想路线是什么?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18]62,并在党的十二大上以明文形式写入党的章程。而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18]252。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充分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需要的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由此方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同时,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三个有利于”,而不能纠结于“姓资”还是“姓社”[18]63-64,225,372。一言以蔽之,邓小平同志认为,无论马列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精髓都是实践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原则。过去革命战争的胜利,靠的是实事求是,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功,靠的还是实事求是[18]382。

邓小平同志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的阐释与发展,正是其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是现在进行时而非过去完成时的状态。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而改革开放新时期则集中体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的阐释与发展恰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部分,自然也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是如何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情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避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结局,终而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党和国家完成这一历史转向的前提条件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切问题均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与处理,具体指导方法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即邓小平理论。由是可知,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细化方法,两者统合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求,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而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旧世纪之交,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在党情、国情、世情已经变化的时代,坚持并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相继将“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融入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并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9],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得到新的发展,并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一)新时代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关于实事求是思想的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对实事求是思想作了进一步阐释。对于如何定位实事求是思想,他有精辟且准确的论断:“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20]。

对于党如何做到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基本要求:“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20]。显然,对于拥有9514.8万名党员、486.4万个基层党组织[21]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来说,长期处于执政光环之下,极易“出现忽略自身不足、忽视自身问题的现象,陷入‘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境地”,甚至出现执政懈怠危机与人民认同危机。这对以民心为最大政治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伤害。为防患于未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必须时刻以实事求是原则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因为“要兴党强党,保证党永葆生机活力,就必须实事求是认识和把握自己”[22]591,如此方能有效抵御外部风险与内部危机,保证党在长期执政中始终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作出客观的评价,认为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前十七年”与“后四十年来”之间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23]23。

习近平总书记还根据事物动态发展的规律,阐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做法绝非一成不变、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永恒的动态演化进程。因为,“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故此,我们必须把握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必须坚持为了人民利益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原则,必须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3]26,如此才能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而不会陷入名曰实事求是、实为教条主义的误区。

(二)以实事求是思想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实事求是思想需要解答的时代课题,是如何保持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保证党能够正确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前进。这正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所在,即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实现中国“强起来”的宏伟目标。

以实事求是思想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其前提条件在于始终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中国“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24]。党自身建设与发展如何,绝不仅是党内之事,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事宜。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依然严峻。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今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能否顺利通过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能否彻底摆脱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能否坚决告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25],均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形象,更是党长期执政的保障。党要完成此等艰巨任务,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与高超的政治智慧,更需始终贯彻实事求是原则。为此,党要坚决管党,要从严治党,正视自我不足与缺点,敢于清除毒瘤与烂肉,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并践行“为中国人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26]。

以实事求是思想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其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中国具体国情不动摇。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则是中国具体国情,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当前最基本的“实事”就是认清现阶段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方位[27],始终把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执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没有改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25]。现今,我国依然有一些民生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我们虽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28],但部分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仍有待改善。民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底,全国接受社会救助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仍有4411.4万[29]。“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30],当前民生水平距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民生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党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必须牢牢把握住基本国情不动摇,不管外部如何风吹雨打,国内始终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牢记民心即是最大的政治。

以实事求是思想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其重要着力点在于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党员干部应该深入人民群众当中,问道于民、求证于民,根据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实际存在问题来判断形势,进一步推进工作。其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至为重要的方法。为此,领导干部必须放下身段,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切实了解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和最困难的问题,而不是走马观花,更不能以文件落实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即强调:“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出台重要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都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31]3唯有如此,实事求是思想才能真正贯彻到实际工作当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亦方能超越单一理论层面,上升至社会实践层面。

以实事求是思想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需要党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间万事万物,此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固有内涵。世间并无百年不变且无积弊之法,任何国计民生决策都需要因时因地作出调整,否则终将陷入教条主义囚笼。就建党百年历程观之,无论革命战争年代的“左”倾及“右”倾错误,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切实际的政治运动与生产“跃进”,根源都是我们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没有对已经变化的客观情况作出准确判断与应对,反而仍以陈旧方法去试图解答全新变化的时代问题,而且还以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实则早已偏离真理。马列主义提供的是根本原则,而绝非具体方法。实事求是思想要求党能够正确把握住“客观规律和时代潮流”[32],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尤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中国对内处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期,对外处于新一轮“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党作为中国事业的核心,应该时刻把握党情、民情、国情、世情的演化态势,以中国化的、动态发展的马列主义来指导中国事业,应时顺势地作出调整,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处理。

四 结 语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毛泽东同志第一次系统阐释并确立起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实现了中国“站起来”的目标。邓小平同志重新确立并阐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从革命战争语境推进至改革开放语境,实现了中国“富起来”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百年以来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带领全国人民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中国“强起来”的目标而奋力前行。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期,同时也正在经历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值此关头,如何实现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如何让党的领导保持正确且科学的方向,关键在于能否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如何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关键在于党能否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此,“对困难和挑战、阻力和变数,我们既不能遮掩回避、视而不见,也不能惊慌失措、乱了阵脚”[31]5,应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周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内办好中国自己事情,对外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共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定乾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