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锦,贾彦丽,张家齐
(1河北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石家庄 050081;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3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太行山区是河北省枣生产主要地区,枣生产已成为当地主要经济支柱产业。2008年以来,在抗病性枣优良新品种选育工作开展的同时,对太行山区枣树的主要害虫及其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和无公害防治方法进行了调查总结。
近几年来绿盲蝽在枣区发生日趋严重[1,3-4],已经成为枣树上第一大害虫,造成枣树减产甚至绝收,损失惨重。
1.1 危害症状 以若虫和成虫刺吸危害枣树的生长点、幼芽、嫩叶、花蕾、幼果等幼嫩组织。被害的枣树生长点不能正常发芽展叶。枣幼芽、嫩叶被害后先出现失绿斑点,嫩叶呈双卷筒状[2],随着叶片伸展,斑点变成不规则孔洞、裂痕、皱缩[3],严重时新梢无叶片。受害的枣吊呈弯曲状,形似烫发。花蕾受害后生长发育停止,枯萎脱落。幼果受害后表面出现黄斑,后变为黑色坏死斑,萎缩脱落;有的出现小青疔,因果肉组织坏死,受害果停止生长发育而脱落。
1.2 发生规律 1年发生3~5代,在枣园内以卵在枣树剪锯口、伤口、多年生枣股、树皮裂缝内以及树下间作物残体、杂草、浅层土壤中等处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平均气温达到10℃以上,相对湿度达60%以上时开始孵化,相对湿度达到80%~90%时最适合其孵化,即春季有效降雨出现的越早、次数越多,越冬虫卵孵化率就越高。
第1代卵孵化期较整齐,若虫孵化后先在树下间作物、杂草上危害,枣树发芽后即开始上树为害。5月上中旬展叶生长期成虫大量出现,为第1个危害盛期。随气温升高和枣叶停止生长,树上虫口渐少,转移至其它寄主植物上危害。羽化后6~7 d开始产卵,非越冬卵多散产于嫩叶、嫩茎、幼蕾等幼嫩组织内,卵期7~9 d,成虫寿命30~50 d,世代重叠现象严重。6月上旬出现第2代若、成虫,6月中旬达到危害盛期,危害枣花和幼果,是危害最重的一代。第3~5代若、成虫大致在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出现,10月上旬产卵越冬。若虫主要依靠爬行迁移[2],成虫飞翔力极强,稍受惊动后可飞行,但常见爬行上树危害或转移,多在夜晚或清晨爬到幼嫩组织上取食为害,白天潜伏,受惊后迅速爬行转移,滞留树上数量很少,又因个体小,体色与叶色相近,不易被发现,极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且其抗药性强[2],防治非常困难。
1.3 防治方法 1)落叶后及时清除枣园和四周的杂草、间作物、枯枝落叶等,同时结合修剪剪除树干枯枝、夏剪口[4]、病残枝,刮除老树皮,统一清理出园,集中烧毁或沤肥;早春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1,3-4],消灭越冬卵。2)树下尽量不间作农作物、蔬菜等,尤其不宜间作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绿盲蝽喜食作物;若枣园有越冬农作物,越冬卵孵化后,应对越冬作物集中喷洒10%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3 000倍液,降低虫源基数。3)涂抹粘虫胶,3月中下旬至枣树萌芽前,在树干中部和主枝基部涂抹宽5~10 cm的无公害粘虫胶环[2],粘杀爬行上下树的若、成虫,没有黏度时要及时重新涂抹。4)抓住关键时期药物防治。萌芽期,5月上中旬、6月上中旬,常用药剂10%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吡虫啉1 500倍液喷雾,2%阿维菌素3 000~4 000倍液等;以后根据各代发生情况和气候条件及时进行防治。5)生长期及时清除枣园内外杂草,及时夏剪和摘心,消灭其中潜伏的若虫和卵。6)4月下旬至10月下旬悬挂性诱剂诱杀绿盲蝽成虫。7)有条件的枣园可人工释放草蛉、寄生蜂、捕食性蜘蛛等绿盲蝽天敌昆虫。
枣尺蠖近年来在太行山枣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已成为枣树重要害虫之一。
2.1 危害症状 以幼虫为害枣的幼芽、叶片,后期转食花蕾,啃食幼果。发生严重年份,枣芽、枣叶及花蕾被全部吃光,造成二次发芽,严重影响产量。
2.2 发生规律 1年只发生1代,以蛹在10~20 cm深的土壤中越夏、越冬,多集中在树干1 m范围之内。早春降雨多有利于成虫集中羽化,一般3月中下旬成虫羽化,4月上中旬羽化盛期,4月底至5月初羽化末期。雄成虫多在下午羽化出土,随后飞到树干背阴处潜伏,等待与雌成虫交尾;雌成虫无翅,羽化出土后多潜伏在杂草、土块等阴暗处,日落时开始沿树干向上爬,与雄成虫交尾。交尾后3日内产卵于树干裂皮缝、枝杈和干橛处。成虫寿命7~15 d左右,每只雌成虫可以产卵1 000~1 200粒,聚集成堆,卵期10~25 d。幼虫于4月中下旬孵化,正值枣树进入发芽期,枣芽长出即被幼虫危害,5月上旬达到危害盛期。幼虫期共5龄,爬行迅速,受惊后吐丝下垂,故称“吊死鬼”[2]。3龄幼虫食量开始大增,4、5龄幼虫串食花蕾,严重时可将全树芽、叶、蕾吃光。5月中下旬开始入土化蛹,6月上旬为化蛹盛期。7月中旬以后幼虫基本入土化蛹越夏、越冬。
2.3 防治方法 1)早春成虫羽化前,结合刨树盘翻刨树干周围1 m范围内深20 cm左右的土,挖出越冬虫蛹,并集中清理;成虫羽化初期,将未交尾的雌成虫放入诱捕器中诱杀雄成虫。2)3月中下旬将树干距地面30 cm处粗皮刮光,缠10 cm宽的塑料薄膜或涂抹宽5~10 cm无公害粘虫胶环,阻止和粘杀爬上树干的成虫和幼虫。3)在卵期要注意喷洒20%灭幼脲1号胶悬剂3 000倍液抑制卵孵化[2]。4)幼虫初发期至盛发期可用25%灭幼脲3号1 500~2 000倍液树上喷雾,盛发期可用拟除虫菊酯类混加Bt乳剂或灭幼脲喷雾防治。5)有条件的枣园可人工释放赤眼蜂,能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桃小食心虫,近几年太行山枣区发生较严重,以幼虫蛀害果实,一经蛀食,即无经济价值,是目前枣树重要害虫之一。
3.1 危害症状 以幼虫蛀食枣果为害,幼虫蛀果后,从蛀果孔流出泪珠状果胶,不久干枯;随后伤口愈合形成褐色圆形斑点,斑点凹陷,越冬代害虫为害,造成大量落果,果实瘦小、无肉,晒干后枣农俗称“干丁枣”。第1代或第2代幼虫为害枣果,枣果一般不脱落,幼虫在果内潜食,排粪于果实内和枣核周围,俗称“豆沙馅”不堪食用,降低了果实的商品价值,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2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周围土壤中越冬,多集中在4~7 cm深土层内。越冬幼虫于6月上中旬开始出土,出土时间的早晚和数量多少,与降雨情况密切相关,雨期早则出土早,雨量大且集中则出土快、整齐。幼虫出土后在地面结茧化蛹,10 d后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6~7 d。成虫有避光性,多在傍晚或夜间活动,交尾产卵,多产卵于叶柄基部、叶片背面和果实疤痕、萼洼处,雌成虫每只产卵50粒左右,多者可达200粒以上,卵期7 d左右。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1代幼虫孵化,开始蛀果危害,1虫只为害1果,无转果为害习性。幼虫18 d左右老熟落地,1~2 d后脱果结茧化蛹,10 d左右羽化第2代成虫、产卵孵化第2代幼虫再次蛀果危害,第2代幼虫蛀果盛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幼虫老熟后部分落地结茧越冬,部分随枣果采收带入晾晒场地和烤房中。
3.3 防治方法 1)秋末冬初翻树盘,挖茧或利用寒冬冻死部分越冬幼虫。2)幼虫出土前,树下撒毒土毒杀越冬出土的幼虫,可选用西维因、25%辛硫磷;或树干周围覆盖地膜,抑制幼虫出土。3)7月下旬开始,园内每3~4 d进行1次摘除树上和捡拾树下虫果带出园外处理。4)从6月开始,每667 m2挂1个桃小性诱剂诱捕器诱杀成虫。5)关键时期药物防治,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重点毒杀卵及初孵幼虫,全树喷洒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25%灭幼脲3号600~800倍液或2.5%灭扫利2 000~2 5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每隔15 d喷药1次。
枣瘿蚊发生早,代数多,为害期长,是在太行山枣产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叶片,对枣苗、幼树发育及成龄树结实影响较大,新枣区或新的枣园常严重发生。
4.1 危害症状 以幼虫危害枣树嫩芽、幼叶、花蕾及幼果等幼嫩组织。嫩芽被害后影响枣吊和幼叶生长发育,易形成畸形。嫩叶受害后叶缘向上卷曲呈肿皱筒状,且由绿变成紫红色,变硬变脆,幼虫在叶筒内取食,受害叶片最后逐渐变黑枯萎脱落。花蕾受害后不能开放,花萼膨大,造成落花。幼虫蛀食于幼果心内,被害果实变黄脱落。
4.2 发生规律 1年6代。越冬期以老熟幼虫在树下2~5 cm深土中结茧化蛹。翌春枣芽萌动后越冬蛹羽化为成虫,交尾产卵于未展平新叶、幼芽的缝隙中,数粒至十余粒产在一起。幼虫在嫩叶内危害,造成嫩叶卷曲呈紫红色肿皱筒状,幼虫老熟后钻出叶筒并随着枝叶脱落入土结茧化蛹羽化。生长期各代卵期为3~6 d,幼虫期8~13 d,蛹期6~12 d,成虫期1~2 d,每代历期19~22 d[2]。秋季枣树新梢停止生长,此时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
4.3 防治方法 1)枣芽萌动期,越冬代成虫羽化前,树下地面喷撒25%辛硫磷胶囊或4%乙酰甲胺磷粉剂,每株25~50 g或喷洒50%辛硫磷,用量0.5 kg/667 m2,喷后轻耙均匀。2)枣树萌芽展叶期,可交替喷25%灭幼脲3号1 000~1 500倍液,氯氰菊酯2 000倍液,共喷3次,每次间隔10 d。3)发生严重的枣园,7月在树干下1.5 m范围内喷75%辛硫磷乳剂,轻耙以杀死土中化蛹的老熟幼虫。4)枣果采收后,及时清理树上、树下虫枝、叶、果,集中处理,浅翻树盘,冻死土中虫蛹。
枣粘虫在中国各枣区均有发生,是太行山区枣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发生较重时会引起严重减产。
5.1 危害症状 展叶期以幼虫吐丝缠缀嫩叶或枣吊成团包,藏身于其中啃食,常将叶片吃成缺刻和孔洞状。花期咬断花柄,食害花蕾,使花变黑枯死。幼果期蛀食幼果,幼果成坑洼状不平整,或钻入果内取食果肉,造成果实提早变红脱落。枣果膨大后,幼虫吐丝将果实与枝叶粘连在一起不脱落,在其内啃食果皮或蛀果,影响枣果产量和品质。
5.2 发生规律 1年发生3代。以蛹在枝干粗皮缝隙及树洞中越冬[2]。3月下旬至4月下旬越冬蛹羽化为成虫,4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产卵于枣股、嫩芽等处。4月上旬至5月中旬发生第1代幼虫,此时正值发芽展叶期,主要危害枣芽和叶片,幼虫吐丝缀合叶片成苞,藏身于其中为害,幼虫老熟后在叶包内化蛹,5月末至6月初出现第1代成虫,成虫多在枣叶上产卵。第2代幼虫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发生,正值开花坐果期,危害叶、花和幼果。第2代成虫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常产卵于叶片或果面上。7月下旬至9月下旬,正值枣果着色期,为第3代幼虫发生期,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幼虫陆续老熟爬到树皮裂缝内结茧化蛹越冬。枣粘虫卵孵化不整齐,世代重叠,且与绿盲蝽、枣尺蠖、枣瘿蚊、桃小等虫害混合发生危害。
5.3 防治方法 1)落叶后至翌年3月底,彻底刮除树干粗皮,锯除干枝橛,集中处理或沤肥[2];用黄泥堵封树洞,消灭越冬虫蛹。2)发芽展叶期,全树喷洒2.5%溴氰菊酯2 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1 500~2 000倍液等,2周后再喷1次。花后若发现第2代幼虫可酌情喷第3次药。3)利用成虫趋光性强特点,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4)于第2、3代虫成虫发生期,每667 m2挂1个枣粘虫性诱剂盆,消灭大量雄蛾,有效地控制发生量。5)8月中下旬,用3 cm以上厚的草把将树干分杈下方绑严,诱集越冬幼虫在此化蛹,11月以后取下草把,并刮掉树皮上的虫蛹,集中销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