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农业农村局,福建 邵武 354000)
“邵武工夫”民国时期是闽茶“四大工夫”之一。《福建之茶》(唐永基、魏德瑞合编,福建省统计处出版)上册第19页记载:“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前曾规全国茶叶统一名称,其中闽茶类之分类系统如次:政和工夫、白琳工夫、邵武工夫、沙县工夫。”《邵武、建阳、崇安三县茶业调查》(翁绍耳著,1940年10月在《协大农报》第二卷第四期发表)又记载:“所产‘邵武工夫’闻名遐迩,清前产量殊欠统计,民国十五、十六年(1926—27年)之间,僅禾坪附近所产之茶可制工夫(红茶)六千余箱,约计三十余万斤,全县茶行三十余家,年由广州、福州两帮茶商采购,经福州之洋行,销售于英、俄等国,为邵武之黄金时代。”但历史的变迁,曾经闻名遐迩“邵武工夫”已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已遗忘,其制法既无史料记载,也无工匠传承,不得而知。
笔者挖掘整理民国一些史料,尤其是依据民国协大冯国森著《邵武茶业现况及改进意见》一文,归纳研究出“邵武工夫”制法,报告如下——
选择品种:菜茶(有性群体,冯国森名之山茶、梗茶)
采摘标准:一芽三叶或四叶。
邵武工夫加工分初制和精制两道工序。
初制工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萎凋是指茶青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均匀摊放,使鲜叶脱去部分水分,并促使叶内化学成分变化的作业。萎凋方式有日光萎凋(晒青)、室内自然萎凋(晾青)和加温萎凋三种方式。
采用日光萎凋(俗称晒青),掌握“晒而不伤、不红、不死”为原则。
日光萎凋方法:将鲜叶薄匀地摊放在水筛上,平排置于晒架上,让鲜叶均匀地接受日光作用,利用光能和热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萎凋过程。水筛是传统而常见的晒青工具,系用竹篾编制而成。水筛直径约100厘米,边高2厘米,呈网状圆形。这种构造非常有利于青叶的水分蒸发。水筛晒青分“开筛”“收筛”等细节。“开筛”也叫“开青”,是将每筛约1斤的茶青,放在水筛上,双手持筛沿稍一抖转,茶青即平铺于水筛上,筛上茶青要求分布满整个筛面,而其叶与叶之间又互不重叠。“收筛”亦为双手持筛沿,一旋转再加一振抖,将茶青集中归拢成堆状。为了使晒青效果均匀,可通过“收筛”与“开筛”进行中途翻拌。晒青过程轻翻一次,两筛并一筛,使晒青更加均匀,操作时手势要轻、细致,以免损伤叶子,否则叶子提早发酵,会产生“死青”现象。晒青场所要通风,日光须斜射。晒青时间长短依鲜叶含水量、日光强弱、气候环境不同而异。一般在气温30℃时需晒30分钟左右,24℃时要60分钟左右,直至鲜叶呈轻萎凋状态,减重率约为10~15%为标准。
晒青后的叶子随即进行晾青。在通风阴凉的环境里使叶内的热量散失,继续较缓慢地萎凋。这个过程中,在适当温度和湿度下,叶内成分开始发酵,促进青叶中酚类物质转化,达到气香味醇的目的。
加温萎凋主要是利用热能促使茶青水分散失,目的跟室内自然萎凋大体相似。加温萎凋有三种形式:焙间萎凋、综合做青机萎凋和萎凋槽萎凋。焙间萎凋:利用焙间上层小木条铺设楼面,后加有孔竹席,摊叶2—2.5千克/平方米,温度不超过38℃,时间1.5—2.5小时,中间翻青一两次。综合做青机萎凋:就是利用综合做青机晾青,综合做青机筒身设有许多洞孔,让茶青里的水分均匀地从孔洞蒸发。只要根据制茶的需求倒入将近机筒容量80%的青叶,控制开关,通过吹风进行萎凋。萎凋槽萎凋:将茶青摊放在槽内纱网上,一般叶层厚度约15—20厘米(8—10千克/平方米),在槽底鼓以热风,利用叶层空隙的透气性,使热风吹击并穿过叶层,达到萎凋之目的。保持温度40—45℃,持续1—1.5小时,中间翻拌一两次,即可完成萎凋。
揉捻的主要目的是破坏细胞,挤出茶汁,使其烘干后凝于叶表,易于冲泡,以增浓茶汤滋味;同时卷叶成条,形成紧结的外形,以适应商品的要求,并随着叶细胞的破坏,促使叶肉化学成份的变化。揉捻的原则应掌握:轻—重—轻,先轻后重。应在轻揉稍重为宜。如果揉捻过重,茶汁流出得太多,日后制成成品茶后,它的茶汤就会显得浑浊,且不耐儲存。
萎凋后的茶青即进入揉捻工序。人工揉捻,其法:“两脚立于揉茶桶中,乃以右足踏茶叶,向后揉转,以左足抓集撒开之茶叶,向后踏揉。由轻而重,使叶身成条。”揉捻时,脚要洗净。揉到叶至紧捲,即行解块,其法乃以手抓起揉捻之叶,十指张开两手上下振动。
时代发展到现代,都改用揉捻机进行揉捻。萎凋叶在揉桶中受到各种力的作用,使得茶团滚动,叶片受到挤压,发生皱褶,卷曲成条。目前生产主要使用40型、50型、55型等专用揉捻机。民国之时,机械揉茶机多为木,随着制茶机械的发展和运用,逐步由木制手工操作向金属制自动化转变。
茶叶发酵是鲜叶细胞组织损伤,引起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作用,并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改变鲜叶原有的内质,产生不同的色、香、味,以适茶类的不同要求。邵武功夫红茶要求香高味浓,要求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进度更高些,发酵程度较重。影响发酵的外界条件有:揉捻程度、温度、水分、氧气和光线等。发酵方法分日晒法和加温法。
日晒法:“以解块之揉叶,摊于竹簟上,其摊放之厚度为二寸余,后以布覆之,置于太阳之下,以使发酵之进行。”加温法:阴雨天,太阳之热力不足,采取人工加温,将装有揉叶筐置于密室,室内烧碳火(无烟)加温发酵。现代改用电加温发酵。
干燥不是单纯的脱水过程,而是固定外形,进一步塑造茶叶特有色、香、味的重要过程。干燥在民国是用烧柴的烘炉,现代都用电烘焙箱或烧材、煤大型烘干机。
精制工艺:筛分→簸风→拣剔→復火→装篓→官堆→装箱
筛分。以大小网眼竹筛(现为钢丝网筛)分成等级,使叶条大小粗细一致,此种竹筛种类颇多,有一、二……号而至十号半。普通多六号半起而至九号半,而工夫,有至十号半者,由各工人分别筛分之。
簸风。筛分后以风扇或筛簸风去叶片,别其未紧捲之叶片,黄片不用,再经筛分,筛下之末不用。
拣剔。筛分后各茶叶需剔除茶梗,残叶,黄片,杂物等。
復火。茶叶因具莫大之吸水性,从筛分而剔拣经过之时间颇长而吸进空气中水分,而丧失其应有之脆性,致有损失与变化,故须重新烘过。火力不须甚高。
装篓。以各同类分小堆装于竹篓,用纸标签,贮存于较乾燥之室内,以防吸水而待官堆。
官堆。逐日新制精茶在品质与形式上,每有极微差异,但高山与低山则粗细不同,高山之味较佳,法以各批茶叶从篓倒出,摊于预备官堆之处,用木耙重复来往匀之。
装箱。官堆后,则茶之物理性如条子,粗细、香味、调整颇为完妥,此时即行装箱,分秤耙匀之茶,从四十二至四十五斤,倒予箱中,该箱外为木箱,内为白铁皮箱,茶即装于此,铁盖封后,即以木盖封之,至此茶叶精制与包装已完备矣,所制之茶可上市销售也。
总之,得出如下结论:民国时期,邵武工夫,就是指采摘菜茶品种一芽3—4叶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的初制工艺并经筛分→簸风→拣剔→復火→装篓→官堆→装箱精制工艺而成的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