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美华
(松溪县松航小学,福建 南平 353500)
在农村小学中,英语教学存在困境。以松溪县松航小学为例,该小学2000 余名学生,96.7%的生源来自农村。这些农村学生三年级才初次接触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缺少长期、连续的积累,他们的语法知识、发音能力、语言习惯,与非母语的英语有着极大的差异。其次,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家长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度不足,或因文化积累能力不足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进一步导致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更为薄弱。在缺少语言环境熏陶的农村,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极度缺乏,同时由于农村专业少儿英语师资匮乏,有效的英语教学难以开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1]童本化表达是让英语学习过程贴近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学中重视童趣、童真,让课堂成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有力协助。绘本的内容浅显易懂,画面形象生动,将爱与童真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体现童本化表达的有效载体。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儿童来说,在英语教学中借助绘本,更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教师应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符合农村儿童特征的方式,在课前、课中、课后实施绘本教学,将英语理论知识与绘本相结合,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由于农村小学生源情况的特殊性,学生普遍对英语以及英语课程较为畏惧。消除畏惧感,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绘本凭借其生动有趣的图像,贴近儿童的故事情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2]绘本的画面常常是可爱、唯美、夸张的,有助于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教师可适时引导,以视觉的“趣”来激发语言表达,及时引入课程,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例如,松航小学六年级(1)班,由于班级是临时组建的,学生来自县乡各地,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考虑本节课的情感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分担,感恩生活、感恩父母”,笔者在本版块的导入环节,引入经典绘本Just Helping My Dad,给爸爸帮忙。该绘本的英文句子简洁,图画生动有趣。课前出示绘本时,许多平时不爱学习英语的学生都兴趣盎然地看向屏幕。阅读完绘本后,教师适时让学生复述绘本的内容:“小毛人帮爸爸除草、挑选锤子、洗车、粉刷墙面……好像每一件事情都在帮倒忙,但爸爸还是表扬他了。”教师再通过绘本开始环节中“I will help my dad do things.”引出话题:“Why is dad so busy? How can we help him?”让学生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本节课的绘本导入,帮助学生在巩固学习“帮助父母”这一话题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helping parents的话题,并进行操练。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建桥梁,根据单元模块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绘本导入教学,既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难心理,维护学生的童趣、童真,又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条件所限,缺少大量输入的外部条件,缺乏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英语绘本为途径,盘活课堂,增添课堂的乐趣,让学生真正走进英语课堂、走近英语学习。融入绘本元素,能够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生动。[3]在绘本教学中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讨论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课堂体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闽教版五下Unit 4 A Spring Outing 的Part A板块教学,为了让学生学会用be going to do sth.的句式,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笔者选择美国当代很受欢迎的儿童作家艾丽莎•撒汀•卡普次里的作品——绘本Biscuit goes to school进行迁移运用。绘本中,Biscuit 是一只饼干狗,它的小主人乘坐校车去上学,它悄悄跟着校车到了学校,在这一天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在引入绘本时,教师利用问题“If the Biscuit wants to go to the school,where is Biscuit going?”引导学生站在向导的角度,分组讨论怎样让Biscuit 在学校里愉快地度过一天。通过分小组创设Biscuit 的故事,想象学校不同场所的情境,并操练重点句型be going to do sth.学生整体感知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Listen and follow”板块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用与本课有关联的充满童趣的绘本,巧妙地再现了充满童真的英语学习情境,并将课文的重点句型进行穿插、渗透,将简单枯燥的句子学习带入有故事性的情境讨论中,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挑战性。
英语教学应当从语言学习走向文化品格的形成。里德说: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经典的、多样性的英语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是实现文化积累的一种有效策略。以课后绘本阅读代替传统的读背、抄写作业,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打破死记硬背、百抄成记忆的生硬作业的局限,又能兼顾语言学习具有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让英语作业实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例如,教学完闽教版三上Unit 6 Colors 这个版块后,课后拓展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水平,给他们推荐阅读难易程度不同的英语绘本。针对英语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建议阅读Elmer’s colors、Color zoo这些简单的绘本。这类学生通过阅读,能听懂句子,会读、敢说简单的句子,就是重要的突破。对于英语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建议阅读Fish color(鱼的颜色)、Crazy Color(疯狂的颜色)等难易适中的绘本。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表演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对于英语学习能力强、水平高、学习兴趣高涨的学生,推荐阅读凯叔英语启蒙《颜色王国历险记》《老鼠画画》(Mouse Paint)等有一定难度且富有童趣的绘本故事。这些绘本生动有趣又不失童心,对本单元中两个模块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分层拓展课后阅读,既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又提升学生整体的英语阅读水平。同时,通过阅读经典绘本,帮助学生汲取其中有益的英语文化内容,形成文化品格。
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绘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讨论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课后设置分层次的绘本阅读作业,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形成文化品格。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素养,创新教学手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开展多元化的绘本教学,让学生爱上英语,爱上学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