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为引 诵读为本 化境为要
——统编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2021-12-08 01:22:02周性勇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司马光文言文言文

周性勇

(福州市钱塘小学教育集团湖前校区,福建 福州 350001)

文言文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叙事说理生动有趣。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增加了文本比重,且将起始年段前置为三年级上册。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其目标应落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初步培养文言语感,培育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师应追寻“情趣为引、诵读为本、化境为要”的三重文言文教学境界,着力引领小学生在心灵最纯净、记忆最强健的时期,与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相遇,与文化同行,与经典相伴,增长学识、拓宽视野、启迪心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情趣为引,融通而蕴生

知识大多是在情境中生成、显现、吸收、内化。“把知识还原到情境中,会使学习者直观感受到知识的原始形式,增强感受力,也同时增强理解力,甚至还会增强创造力。”[1]在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切合的课堂情境,创生课堂情趣,让相对晦涩的文言文学习在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生动化的场域中发生,以构建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生命体验的有效链接、融通,在入境入情中实现“情动而辞发”的美好意蕴。

(一)图画音乐,入境以生情

图画与音乐具有极强的渲染力,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思维,举象以入境,入境以生情。课堂中,一张图片或一段音乐的适时介入,都能牵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神经,吸引其注意力,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的身心随文而动、随境而生,身动而心往,心往而辞发,渐入学习之佳境。

如执教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时,在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红日”“河”等事物的意象内涵,知晓当时的社会背景后,进行如下教学:第一,图乐介入,角色采访。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时代背景资料后,教师配上低沉忧伤的音乐David Davidson 的And I Love You So,适时出示几张体现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图片——“瓜分中国图”“不平等条约图”等,在图片与音乐所营造的情境中进行采访:如果你是当时的青年学生,看到这样的中国,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第二,感情诵读,体悟主旨。在采访中,学生逐渐体悟:梁启超写的是“少年中国”,而不是“中年中国”“壮年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没落到了极点,他希望国家能重新迸发出生机,获得重生。在这样的文体理解与情感基调中,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深情地诵读。图片与音乐的适时介入,使情境顿生,无须过多的言语,作者炽热的爱国深情已时时氤氲于学生的心头之上。

(二)生动语言,抽象化形象

描述性、形象性的语言表达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化抽象概念为形象,使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教师要善用课堂中最容易调用、最直观形象的激趣资源——教师语言。或娓娓道来,充满人文温情;或一语解惑,点亮思维火花;或旁征博引,彰显学识广度……这些发自肺腑的极具感染性的教师语言,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停顿,都能传达出极丰富的情愫与节奏,在润物无声中直抵学生心灵的最柔软处。于是,学习开始真正发生。

如执教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梁启超的拳拳爱国心,教师引导:如果你生活在梁启超的时代,你看到这样没落的中国,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此时此刻,你能明白梁启超为什么要写“少年中国”,而不是中年中国、壮年中国了吗?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无数中国少年奋发有为的美好姿态,教师引导:100 多年来,无数的中国少年满怀豪情地诵读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走上了救国之路、强国之国,说说你所知道的这样意气风发的“中国少年”……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他们用各自的爱国方式,让中国获得了新生,拥有了蓬勃的生命力。此时,我们不禁再次读起诗人艾青的那句肺腑之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语语发心声,字字动人情。情动而辞发,课韵自然成。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在于华丽词藻,而在于适时适境而用,且饱含真情。

二、诵读为本,抑扬见古韵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根本方法,文言的韵味往往通过读表现出来。在小学文言文课堂中,教师要着力于“读”的引领,从自由读、指名读,到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再到分组引读、想象诵读、配乐吟读等。每一次读都要明确要求,积淀情感,逐层提升。[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摇头晃脑,书声琅琅,发乎于心地感受着文言文的文化魅力。

(一)初读,读出节奏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但其前提是准确地把握断句,即句读。在学生准确地读好每一个字音后,教师可进行范读,亦可播放录音,让学生体会轻重缓急,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如《司马光》中“群儿戏于庭”一句,朗读时可在“儿”后边停顿、稍拉长,表现热闹、欢快的场景。“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写的是司马光刻不容缓的一连串动作,“持石”“击瓮”“破之”,朗读时要两字一顿,紧凑而有力。可先引导对比读:“持石—击瓮—破—之—”(轻缓的),这样读可以吗?这样读无法体现当时形势之紧迫,无法体现司马光当时救人之心切。而后引领学生反复进行有力而紧凑地诵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诵读中,一个果敢、智慧的司马光形象呼之欲出。

(二)品读,读出文意

古文文意内涵的体悟,非品读精思不可。品读精思,即要求学生字字斟酌、读思结合,在无数次与文本对话中体悟文意内涵。可借助注释,疏通句子的含义;文白对照,理解文本内容;品评关键词句,领悟文言遣词造句的表达效果。如《少年中国说》中“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一段的教学,可采取如下步骤:第一,自读,发现异同。引导学生轻声默读,发现两句话的相同点:感叹句,对仗,有气势;同呼吸,共命运,有美好的未来。不同点:对象不同,前一句写少年中国,后一句写中国少年。第二,引读,发现联系。“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勾连前文,有感情地引读:少年智-则-国智,反过来则为:国智-则-少年智;少年富-则-国富,反过来则为:国富-则-少年富……在对此读中,学生逐渐领悟:少年中国将在中国少年的奋斗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拥有光辉的未来;中国少年也将在少年中国的滋养下,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更加奋发有为。第三,拓读,发现榜样。教师追问启思:从1900 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以来,涌现出哪些意气风发的“中国少年”呢?刘胡兰、邱少云、雷锋、孔繁森、华罗庚、钱学森、袁隆平……在雄壮的配乐中,无数先锋人物的光辉形象在学生的心头出现。第四,诵读,内化志向。唯有诵读,方可言志。“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此时,学生心中立下宏志——做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追寻先锋足迹,建设强大祖国。

(三)美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读成诵,既是文言文教学的推进手段,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只有读出韵味,方能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文字美、情感美、价值美,培育学生的文言语感。且看《司马光》最后部分的引读:

师:文言文的美就在于它诵读的节奏和韵味美。让我们一起向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一读吧。

生: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在古代,文言文是用繁体字书写且竖式排版的。让我们看着竖式排版的古文读出古韵吧。(出示繁体、竖排的文字)

师:文言文写成书法是不带标点的,你还能读出古韵吗?(出示繁体、竖排、隶书、无标点的文字)

师:现在只出现关键词,还能读出古文的韵味吗?(出示部分文字)

师:现在,谁还能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出示空白页面)

师:很多同学不仅能将文章读得美,还能背下来,这就是熟读成诵。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进行五次诵读。文字变为繁体、竖排,这是对文言文的复古;文字去标点,变为书法样式,这是对文言文的复原。在复古与复原中,学生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律,读得有效,读得有味。

三、化境为要,熏陶提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化境”解释为:“幽雅清新的境地,极其高超的境界。”[3]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读其文、明其意,更要知其理、晓其情、习其法、得其言,学生才能真正领略文言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所描写的风物意境美,感受文言表达的简约之美、精准之美,受到精神的滋养、审美的熏陶与文化的传承,进而提升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最终内化为综合素养。

(一)化情之境,悟情移情

情之境,即文本所营造渲染的情理之美,乃至文化之美。由一篇文本引出一类文本,由一类文本引出一种文化。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一篇文言文的学习走向多篇文言文的自主阅读,走向对某一种文化现象的探究品读。从初探到深究,学生从文言文学习中得到的必定是品性的滋养、视野的拓展、心智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理解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如学习《司马光》后,可推荐学生阅读《曹冲称象》《道边李苦》《杨氏之子》等文言文,探寻我国古代的神童文化;学习《伯牙鼓琴》后,可推荐阅读历代文人描写知音的诗句,感受知音文化。如春秋时期孟子的“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唐朝张九龄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清朝曹雪芹的“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等。在文言文教学中,努力追求“情之境”,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二)化法之境,悟法用法

法之境,即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策略。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相结合的双线编排方式,突显学法的重要性。小学文言文教学,不妨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为学生提供必要且可接受的学习支架,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司马光》一课,以三种学习方法设计教学流程:第一,多诵读,读通文章;第二,用注释,读透文义;第三,作想象,读美文韵。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言实践。”在教学中,学生紧紧围绕“多诵读、用注释、作想象”三种方法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文本的语境中诵读、想象,丰富人物的神态、心理等,感受丰满司马光果敢、机智的人物形象,理解文言文用字精练的特点,习得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三)化言之境,习言得言

言之境,即引导学生领略文言表达的简约美、精准美,并尝试初步运用。文言文的用词简练、精准,教师不妨结合文本情境,设置切合的言语训练,让学生感受文言文“文字简练、内涵丰富”的语言表达特点,初步尝试运用文言的表达方法。如《司马光》一课中,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自由想象。教师提问:“孩子们在庭院里会玩哪些游戏?”“捉迷藏、丢沙包、爬假山、过家家……”(2)看图想象。“在第一幅图中,孩子们在庭院里干什么?”“认真地读书。”“这句话如果用文言来描述,可以怎么描述呢?”(出示:群儿 于庭)学生说出“群儿读于庭”“群儿阅于庭”“群儿诵于庭”等语句。教师说:“同学们也学会了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也做到了‘行文简练、言简意丰’。”接着,教师逐一出示第二至四幅图,并追问:“孩子在庭院中还会玩些什么?这句话如果也用文言来描述可以怎么说?”学生看图并用文言表达:“群儿斗于庭”“群儿棋于庭”等。(3)回扣“戏”字。教师小结:文中群儿在庭院里游玩的内容可真多。这么丰富的画面,文中只用了一个字来描写,这个字就是——“戏”。所以文言文表达的语言神韵就是行文简练、言简意丰。

从理解走向表达,由表达促进理解,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更是文言表达方法的内化。言语实践,课课有得,积少成多。

猜你喜欢
司马光文言文言文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史志学刊(2022年3期)2022-08-10 14:43:30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砸缸之谜
趣味(数学)(2021年3期)2021-07-16 06:45:28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6
司马光砸缸
启蒙(3-7岁)(2019年5期)2019-06-27 07:25:06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司马光“警枕”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