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探析

2021-12-08 09:02余晓青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余晓青

(福建警察学院 公安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努力占领宣传思想阵地[1]。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近几年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网络“红色地带”的巩固与发展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相对来说,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的建设质量,还是政府网络平台、主流媒体等的实际运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网络阵地建设工作有待深入。

一、新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的意义

加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助于提高宣传的效度,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处于改革攻坚期、快速发展期,改革的深入必定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民众面临新的生活压力容易滋生不满情绪,在别有用心人的挑动之下,可能会引发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威胁到意识形态安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通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有利于增强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与说服力,为执政党的政治行动提供合法性的依据;通过对党的理论、政策的宣传与解读,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党政策、方针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赢得公众对党执政的支持;通过推进媒体融合,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有利于提高社会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理解与认同,从而凝聚全社会政治共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整体的凝聚力。

加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还有利于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上的主导权。进入新时代,传统媒体在网络社会的形塑作用日渐式微。每个网民都可以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与接收者,网络传播的这种去中心化现象,使得泥沙俱下,许多流言、谣言甚至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在舆情裹挟下成了让人信以为真的讯息,搅乱人们思想,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也借机充斥网络空间,试图争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领导地位,这些都容易影响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制度、政策的评判标准,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负面认知。加强网络“红色阵地”建设,通过对错误言论的批驳、对不实消息的澄清,有助于增强公众政治“鉴别力”与对其他思想的“免疫力”,从而切实保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领域的话语权,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二、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网络理论阵地建设还不完善

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网络理论阵地建设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西方国家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的西方价值观输出与意识形态渗透相比,我国马克思主义网络理论阵地建设还很不足,主要体现如下:

一是数量少。从网页数来看,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页数量已有2978亿个[2]。而笔者在2019年12月1日通过“百度搜索”查到含“马克思主义”字眼的网页近一亿个,去除30%的重复率,网页数不及全国网页数的万分之二。包含“马克思主义”关键字的网页尚且如此,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页无疑更少,这还不排除大量可能是批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网页,而同期随便输入一个当红明星的名字,网页数也能达到几千万多。这对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信号。

二是内容呆板。除了少数如中国社科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人民网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网等一些知名网站外,很多理论网站还仅仅局限于经典文献的陈列、新闻信息的搬运、政策措施的阐释,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领域最新动态的关注,缺少对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评述,尤其是对错误的思想理论的深刻驳斥批判。同时,很多网页内容更新还很缓慢,这都大大削弱了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是内容异化。一些私人办的理论网站挂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兜售的却是与马克思主义无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论坛主办者自认为网站、网页等是自己创办的,拥有绝对话语权,为赚取高点击率,故意转发有损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的言论,或非法上传一些黄色资料与图片。这些异化了的理论网站、网页对我们的网络理论阵地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其不良影响甚至大于那些公开的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网站。

四是互动性差。除人民网、新华网等少数网站外,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并没有突破单向灌输的模式。大部分网站根本没有开辟具互动性质的如讨论区等的服务栏目,而原本具有对话交流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马克思主义评论网等则根本无法打开链接。互动功能、反馈机制的欠缺,使得互联网的优势在理论阵地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五是地区差异。各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建设呈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纵向而言,省级网站建设走到前面,而市县级网站建设明显滞后;横向而言,经济发达省市,如广东、山东、江苏等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建设开展时间早,已初具规模并独具特色;而西藏、新疆、青海等一些内陆省份,网站建设起步较晚甚至没有自己的网站。笔者以2020年6月29日到2020年7月27日为时间段,在百度指数网中输入“马克思主义”这个关键词,其结果与上述的结论基本吻合(见图1)。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说明,当前我们对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的规划与部署,这也导致意识形态理论教育、引导等功能还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主流舆论宣传主阵地建设存在不足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建设,发展壮大网上舆论阵地。以政府网站为核心的政府网络平台和以重点新闻网站为主的网络主流媒体是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是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领域,但是无论是政府网络平台建设还是网络主流媒体的建设都还存在不足,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效果。

政府网络平台包括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政务客户端等,是政府运用信息化手段提供政务服务的重要窗口。但对于政府网络平台建设,一些政府官员并未予以高度重视,出现“舆情回应不到位、回应效果不理想”[3]、网上办事难等问题。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8年第二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情况的通报》显示,被抽查的441家网站中,约24%存在搜索功能虚设,甚至无搜索功能的情况,约10%存在办事指南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的问题;而网站长期不更新、互动栏目长期不回应等现象依旧不同程度存在[4]。在政府网络平台建设中,一些工作人员视网民意见与诉求为闲言碎语,不予理睬、不予解决,藐视网民强烈的决策参与;有的甚至把网民的实情直陈当作妖言惑众,和网民唱对台戏,明目张胆地压制民意。这都导致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失效,也使得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变成“名片网站——作秀平台”,沦为“僵尸网站——僵尸政务微博”。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社会矛盾没有及时纾解,社会不良情绪堆积,一些政府网络平台反而成为负面舆情的策源地、吐槽所,丧失其原本的管理功能。

同时,就网络宣传另一主阵地——网络主流媒体来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个重要体现是新闻网站舆情平台提供者——互联网企业背景复杂。如百度、腾讯、新浪、网易、人人网等多家互联网企业都不乏外资的身影[5]。境外资本可以凭借管理、技术上的优势对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原生文化进行侵蚀,选拔重用“亲西”媒体人,营造一种“东方不如西方、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网络舆论氛围,使意识形态渗透风险不断增加。此外,一些新闻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还大肆炒作“星、腥、性”等因素事件,挤占正面舆论宣传的空间;为拉升点击率和阅读率在标题上乱做文章,严重误导受众;为制造轰动效应把未经查实的传闻编发上网,导致舆情进一步激化,这些都挑战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威胁到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

(三)基于媒体深度融合的宣传新格局尚未形成

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工作不断推进,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但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是整体动力不足。随着信息载体、传播渠道更迭越来越快,传统媒体发展面临内外夹攻的囧境,只有推进深度融合,才能另辟持续发展的新路。但是一些主流媒体尤其地方媒体还是对旧有模式具有路径依赖,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缺乏融合的总体设计,路线图、施工图不明晰。虽然新旧媒体融合业务势头迅猛,但总体所占比重并不高。

其次,是对媒体融合工作的本质认识不足。很多媒体在发展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方面思维开放不够,仅仅把媒体融合理解成简单的技术性问题,看成是多个媒体的简单叠加,是传统媒体以新媒体为拓展渠道的“新瓶装旧酒”,因此过分倚重平台建设与技术改进,忽视内容生产,没有从文化理念、价值取舍、话语方式方面探寻融合之道,没有发挥平台上各种媒体的独特优势,陷入技术至上的怪圈。这就导致媒体融合工作出现偏差,相“加”却不相“融”,离真正水乳交融式的融合,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此外,受技术水平的制约,传媒机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总体不高,整体实力与世界知名传媒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我国文化资源大国形象和网络大国形象相比还不相称,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和实际效果有待提升。

三、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上的主导权,必须扩大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阵地,提高主流舆论宣传的战斗力与影响力。

(一)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与平台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整个网络时代安身立命的法宝。完善理论网站建设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加大网站建设投入力度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的建设还存在总体数量少、内容呆板、互动性差、网站建设水平高低不一等问题,这与投入不足有密切关系。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党的各级理论、宣传、文化等部门要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全面部署、统一规划,加大投入、严抓落实。

一是统一协调,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基于不同地区网站建设水平不一的现状,要加快东北、西南、西北等“数字贫困”地区省份的网络硬件建设,建立技术含量高的网络平台,改善因为财力、物力资源投入的不同而造成的横向地区差异与纵向地区差异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差异。同时增加宣传推广支出,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网络理论阵地的知名度、影响力提供物质支撑。另外,还可以考虑为积极创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论坛等的民间组织、个人提供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网站的蓬勃发展。

二是加大人力投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建设的水平。要积极整合宣传部门、党校系统等的人才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网站建设的整体质量。同时,配备专门的网络技术队伍,促进网站栏目开辟、交流互动、信息更新等,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吸引更多的群众。此外,还要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把好入口关,确保马克思主义网站创办人的素质,避免出现马克思主义网站异化的现象。

2.提高理论网站供给质量

首先要提高内容供给的丰富性,这是增强理论网站吸引力的首张王牌。一是完善经典文献、基本理论的供给。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网”工程,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文献资料传输上网。同时,收集互联网上中外站点传送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论述的数据信息,密切关注主流媒体的理论专栏文章、理论动态等,及时更新、发布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宣传政府最新的社会政策与执政理念,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的理论思想武器。二是增加现实评论性文章的供给。理论网站要成为群众思想武器的源泉,光靠上传与转发些文献与一般性理论文章是不够的,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精准剖析现实中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为人们答疑解惑,理论网站才能深入人心。因此,可以邀约中国社科院、中央政策研究室等的知名学者,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撰写评论性文章,设置“网上理论研讨专场”与“不同观点品评栏目”等,在观点碰撞中将问题讲透、将理论挖深,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战斗性,提高网站的吸引力,达到更好的理论宣传效应。三要增加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评析、引导或批驳类文章的供给。当前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扩大错误思潮影响的主阵地,这与相关批判性理论文章供给量偏少也有很大关系。今后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网站上设置专门的辩驳性网页,组织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和左右思潮争论的焦点撰写相关文章,从学理上予以透彻分析,与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展开正面交锋,还可将这些文章关联转发到博客、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上,扩大影响,更好帮助人们认清各种思潮的本质,消解它们对人民群众的不良影响。

其次,提高供给形式的多样性。供给形式呆板、来源单一、缺乏互动性也是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的通病。因此,要改进内容供给形式,积极拓展供给的渠道,除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网——马克思主义学习网”这类主要的理论宣传教育网站外,要积极在政府、教育、新闻、商业网站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栏,如“理论交锋——理论答疑”等栏目,及时报道重要的理论成果和理论活动,就某个热点、焦点事件进行理论透析、评点等;还可以鼓励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创建个人网站或主页,将自己最新的理论成果收录其中,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增强理论宣传工作的渗透力;或邀请理论专家在网上开展“专家面对面”活动,就改革发展中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与网民展开直接对话,借助名人效应,满足网民的求知心理,增强舆论影响力。此外,还可在网上积极开辟交互式的理论论坛,为人们相互交流学习理论的心得、宣传理论的经验、研究理论的最新成果等提供便利,也使理论更贴近网民,深人人心。另外,积极设立网上马克思主义电子信箱、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图书馆、研发能对社会舆论产生积极影响的如“网上党校”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APP、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是新时代主动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主动权、巩固与扩大网络“红色阵地”的重要举措。

再次,提高内容供给的时效性。时效性是衡量一个网站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尤其当前处于全新的媒介技术时代,大数据信息的更新变化是迅猛的,这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前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仍然沿袭传统办杂志的习惯,数周甚至数月更新一次,这完全背离了网络媒体实时传输的特征。因此,要发充分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增强信息资源供给的时效性与时代性,快速反应、及时报道,乃至滚动发稿,力争在第一时间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与部署、将理论界研究的最新成果推送出来,增强理论网站的吸引力,更好实现理论武装人、引领人的目的。

(二)以政府网络平台与主流媒体为抓手巩固网络宣传主阵地

要切实掌握网络主导权与话语权,除了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建设外,还要加强政府网络平台与网络主流媒体等网络宣传主阵地建设,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辐射范围。

1.加强政府网络平台建设

针对当前政府网络平台存在的信息更新慢、互动性差以及“网上办事难”等问题,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信息发布机制,传递主流意识形态。首先,丰富发布形式,将政府最新颁布的政策规定与决策信息通过图表、动漫、音频、视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影响力,让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全面传达给公众;其次,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对网站用户的基本属性、历史访问页面内容、关键词搜索等行为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研判网民的潜在需求,主动为网民推送其真正感兴趣的政务信息或服务;再次,不断更新、完善平台内容与栏目,以新业务吸引网民、服务网民、赢得网民,提升自身公信力。

二是完善舆情引导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第一时间通过政务微平台进行权威信息的发布,并根据工作进展及时更新信息,表明政府态度;对网民的疑虑与困惑,要及时回应、予以解释;对危及本地区、本部门形象的谣言,要借助政府网络平台及时进行辟谣。由此不断提升政府危机介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政府网络平台成为舆情信息的集散地,成为网民获取真实事件信息的最权威平台,对有效引导舆情,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三要完善互动沟通机制。在政府网站多开设互动交流栏目,通过留言评论、征集调查、咨询投诉等方式,及时答疑解惑、收集民意。当然更要发挥政务微平台即时沟通的优势,将其作为政府与民众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渠道。在交流互动中,要保持足够的容忍度,对群众问题耐心解释、热情回应,当然更重要的是及时解决民众关切的现实问题。如此才能有效疏导不满情绪、缓解矛盾冲突,提高民众对政府网络平台的信任度和依赖感,使民众真正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2.加快完善网络主流媒体建设

网络主流媒体具有让人们信赖的权威性与品牌优势,是舆论宣传引导的重要平台。要大力加强重点新闻网站以及传统媒体网站建设,关键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加大支持力度,结合网站的自身定位,打造一批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知名度的综合性网站与特色网站,扩大其影响力与传播力,这是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履行其主体职能,充分发挥在意识形态领域引领作用的必由之路。

二要加强各主流媒体教育,确保其舆论引导功能的发挥。加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的重大主题宣传;做好重大突发热点事件、舆情危机事件的权威信息发布,掌握网上社会舆论的新动向,提高舆情引导的针对性,把握舆情引导的时度效;发表见解独到的理论评论性文章,积极引导人们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问题,理性对待网络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努力推送大量内容丰富的先进文化产品,让正面的声音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形成主流舆论强势。

三要谨慎对待私人资本尤其外资参股国家主流网络媒体。当前一些知名主流媒体如搜狐、新浪等的大额股份由境外资本所控制,这导致舆情渗透风险不断增加。因此,除了持续加大对正能量网站的扶持外,对私人资本尤其外资参股的国家主流媒体,要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进行审查,严把入门关、内容关,使主流媒体宣传的内容能真实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夯实网络思想舆论主阵地。

(三)在媒体深度融合中整合两个舆论场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6]。以媒体融合推动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进一步融合,是新时代巩固宣传思想阵地、赢得网络话语权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实现互联网空间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推进两大舆论场技术平台的融合

网络时代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分割主要体现为传统主流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分立。要解决两个舆论场在立场、价值取向与话语方式方面的差异乃至对立的问题,首先要促进两个舆论场平台、技术的融合。

对于政府机构而言,要改变自我为中心、封闭式的运作模式,放下身段,贴近民众,通过主办网络公共论坛、设立微信账号、抖音账号等方式,搭建起融通两大舆论场的互动平台。同时,改变僵化的话语方式,熟练运用大众化、网络化语言,打造“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舆论话语权。

对于传统主流媒体而言,要将最新网络技术与媒体的资源禀赋融合起来,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在渠道建设上,积极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在传播形式上,实现文字、声音和视频等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在平台建设上,努力成立统一指挥调度的融媒体中心、全媒体采编平台等“中央厨房”,形成立体化信息传播模式,实现媒体与受众的多元和实时的连接,从而构建舆论传播新高地,提高舆论宣传的影响力与舆情引导的有效性。

2.推进两大舆论场内容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内容为王[7]。当前以主流媒体为主的官方舆论场具有信息来源权威、报道优质深度的长处,却也有话语格式固定呆板、议题选择上严重脱离公众的短板;以新兴媒体为主的民间舆论场有信息传播速度快、对用户消费信息的心理精准把握的优势,却也有信息来源混乱,容易传播不实信息、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弊端。如果没有实现内容上的真正相融,仅仅靠占领网络舆论场,是无法真正解决两个舆论场割裂的现状。

因此,政府与主流媒体要去除僵化的“灌输”思维,做到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深入基层、深入网络,倾听各方意见和呼声,捕捉社会痛点、难点,及时打捞社会沉没声音。要以群众需求点与关注点为基础,找准两大舆论场的“共振点”和“对接点”,实现媒体舆论与民间舆论最大程度重叠,最终形成舆论合力,使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场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3.推进两个舆论场价值观的融合

价值向度是舆情引导的灵魂,更是舆论场融合的基础。当前,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尤其在以新媒体为主的民间舆论场,蕴含不同价值观的多元、庞杂的网络信息呈指数式增长,消解着网络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加剧了不同舆论场融合的难度。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思想共识,占领网络道义制高点,是当前促进媒体融合,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关键。

具体而言,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同舆论场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努力创造合乎主流价值思想的形式多样、教化无痕的网络文化产品,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二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情发展方向。要把精神文明宣传、建设和培育融入两个不同舆论场,增强网民和网络媒体的道德自律,使其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网络低俗等不文明行为,从信息来源上遏制不良信息的散播,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和舆论交流,提高网民辨析错误思潮和惑众流言的能力,从而有力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最终实现不同舆论场域共融与共赢,打造新时代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主流舆论宣传新格局。

猜你喜欢
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