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净
(攀枝花学院 学报编辑部,四川 攀枝花 617000)
1983年,美国伊契尔教授根据美国媒介融合理念提出了“融媒体”这一概念,即通过使用各种媒体,以一种相对较为集中化形态来展示的媒介。融媒体就是实现传统电视、报刊等形式媒体的融合传播,媒介融合主要是以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媒体进步和发展的。[1]2019年1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到“运用信息技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2]。融媒体时代,媒介传播模式更具时效性、交互性、多维性,拓宽了传播渠道,丰富了内容和形式,打破时间地域限制,使信息受众被动地接收转为主动参与,拓展了传播内容的覆盖面,提升了传播的立体感和时代感。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地方高校学报应科学理解和把握新传播格局下新媒介传播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以更好地角色定位适应新媒介传播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地方高校学报应立足新理念、新技术、新媒介,以互通互融互联网和智能化数字技术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革命成果,实现资源融合,推动学术期刊特色栏目、专题、专刊设置的创新,注重传播方式、类型、内容、定位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传播效能。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学报是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作为地方高校期刊出版的主体,地方高校学报在融媒体时代应将学报发展与网络充分融合。[3]一方面,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到地方高校学报发展领域,为地方高校学报角色定位提供技术支持,拓展学报传播方式、运营模式、栏目设置、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创新;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地方高校学报在期刊策划、选题与运营,数字出版、传播与舆论导向,栏目内容设置等方面找准角色定位。[4]如《攀枝花学院学报》设置“文旅康养”专栏,《三峡大学学报》设置“生态水利”“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防治”“三峡地区天然药物研究”专栏,这些基于学校特色学科、区域特征设置的特色栏目促进了地方高校学报角色定位和特色发展。
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出版要求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在组稿、审稿、校稿、印刷、发行等出版流程中坚持和遵循政治导向性、前瞻性、学术性、特色性等原则,确保学报的出版质量,并能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区域优势。在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应积极探索与媒体融合的编辑出版途径,使用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出版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编辑出版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式转化[5];建立网络采编系统,编辑通过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实现采编流程的数字化。地方高校学报在选题策划方面,通过网络智能化选题系统,分析选题热度、关注度、研究现状及动态,对其学术价值及影响力进行预判。在审稿方面,审稿专家、特约专家、编辑均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线上无纸化操作,通过平台即时反馈,提高工作效率。大部分地方高校学报已使用采编平台,如《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山西农业大学(自然科学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沈阳理工大学学报》《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攀枝花学院学报》等都使用网络平台投稿、审稿、校对、发布、发行。
地方高校学报主要依靠传统纸媒实现科学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术思想成效的交流与传播,内容呈现方式以文字为主,[6]也配以图片、数据、表格对文字内容加以说明,呈现方式单一。融媒体时代,信息思维向产品思维转向,地方高校学报转变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出版模式,除纸媒方式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APP、网站等平台,呈现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融媒出版形式,读者随时随地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阅读,内容更多元化、立体化、直观化。如《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许昌学院学报》《川北医学院学报》《浙江科技学院学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上海商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等地方高校学报已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设置文章检索、过刊浏览、投稿指南、期刊简介、期刊动态等栏目,内容展示以当期学报全刊、目录、专题为主,呈现方式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为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网站设有“数字媒体”栏,以新闻、简介、公告、链接等方式展示学报内容,呈现方式多样。
地方高校学报是学校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教研教改成果展示、产学研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应顺应融媒体时代的新要求、新需求、新定位,转变单一传播方式,打造编辑、媒介、学术平台等深度融合的传播新模式。地方高校学报应积极构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平台,在微信公众平台、网站、微博等平台上设置留言区、评论区、交流室,使读者参与学报融媒平台的建设中,编辑与读者互动交流,采纳读者提出的意见,建立编辑与读者友好互动。如《吉林建筑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2021年第1期目录,阅读量≥100;《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2021年第1期目录与当期推荐文章,阅读量≥500,并在文末配以“二维码”查看推荐文章方式;《湖北美术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发布2021年第1期目录,阅读量≥1500。当前地方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以期刊目录或全文发布为主,读者阅读量大,但互动交流少。一些地方高校学报在传播方式上探索“专题+平台”“特色栏目+渠道”的方式,注重网络数字平台传播方式的应用。如《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推出“中国体育——献礼建党一百年”专栏;《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围绕“十四五”时期体育学科发展为主题,推出“新时代、新发展、新征程——中国特色体育发展与理论创新”主题论坛。这些期刊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获得较高的关注度,提高了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地方高校学报是科研人员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平台,学校的特色学科是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设置与调整的依托,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等建设与发展是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发展的基石[7]。融媒体时代为地方高校学报立足特色学科优势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地方高校学报应注重角色定位,充分依托学校发展契机和优势学科建设成果,走专业化、学术性、特色化学报发展之路。学报在通过网络平台选题和组稿时,应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重点学科进行特色栏目设置,充分展示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应侧重学校特色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成果的传播,统筹推进育人目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学报资源平台共建共享。如一些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设置以本校学科资源作为支撑,拥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如《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长白山资源与环境”“冰雪运动”特色栏目,顺应“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战略发展,依托全力打造北华大学冰雪学院的优势,以长白山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为热点进行研究,挖掘学科优势,提高冰雪产业动力。北京工业大学拥有光学工程、材料学、结构工程3个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设置“重大工程防灾减灾中的岩土本构理论”“垃圾渗滤液处理机理与技术研究”专刊,“齿轮传动技术”和“微机电系统”专题,“自动化技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和“建筑科学与工程”特色专栏;《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依托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养生针灸研究所)设置“针灸推拿”特色栏目。《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依托阳明学院的优势学科设置“阳明学研究”特色栏目。这些专刊、专题、专栏的设置呈现了学校的学科优势,科研成果通过学报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网络搜索引擎等平台进行学术传播,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学术动态。
融媒体时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交互和集成优势,将融媒体思维深度融合于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发展中,形成以互联网为依托条件和实现技术的地方高校学报角色定位。地方高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知识传播为主,致力于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学科技术与现实问题。地方高校学报基于地方历史沿革、经济状况与文化氛围,孕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学术研究团队与研究资源。地方高校学报依托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及对外合作等优势,结合地方高校地缘优势,打造区域学术研究基地,如东北师范大学的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抗联与伪满国资料研究中心”,吉林省重点研究领域基地“伪满历史研究基地”,是以中共满洲省委组织的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为研究对象,依托学校历史文化学院特色学科优势,聚集史学专家,对档案资料、口述资料和国内外相关日文资料进行研究,对于东北抗联史、伪满洲国史、抗日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史学价值。《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多民族、多语言文化特色,设置特色栏目“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民族语言濒危语言研究”“地方史研究”和“宗教研究”,这些栏目的设置为地方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融媒体时代的本质是“人的智慧+机器的智能”,是一种“数据+人机协同”技术。地方高校学报通过VR/AR、AI、微信公众平台呈现等手段产生创新的数字化出版,使出版产品呈现虚拟化、临场化、数据化等新体验形式。媒介技术的应用开启的是技术推动传统价值理念的转变,将数字出版立体化的开发与展示,进行多维度的传播与推广。“内容为王”“期刊质量”和“期刊装帧”等方面是地方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需注意的问题,内容更加贴近用户需求且实用性较强的学术文章更受欢迎,网络平台传播效果更好。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应注重学报栏目策划,树立品牌栏目,侧重学报装帧设计,打造学报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报影响力。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依托先进技术的快速融合发展,地方高校学报应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提升地方高校学报影响力,着力打造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影响力的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具有传播信息快、宣传知识广、用户群体稳定等特征,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学报借助微信公众号提升自身影响力。地方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应提高其关注度与覆盖面,增强互动性,提高用户粘性,关注用户反馈,倾听用户需求,增强用户参与感,如及时回复用户留言,引用用户评论及开展调查活动等;注重用户关注领域学术论文的推送、前沿成果的发布及投稿链接的公布等,增加用户的阅读兴趣,让用户了解平台的价值;注重开展线下互动活动吸引用户,如把公众号二维码展示到推广活动现场,鼓励用户扫码关注。
随着以数据化、智慧化和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数据化、智能化和技能化逐渐成为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主流技术,这必然对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学报要依托学校学科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育人机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编辑人才。
以纸媒为特征的传统地方高校学报以编辑选题、组稿为主,融媒体基于科学分析与科学算法进行预判,改变了传统出版内容呈现方式,带来了技术上变革。媒介思维以“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等大数据核心思维模式满足地方高校学报角色定位的需求,科学设计学报编辑平台,遵循知识传播规律,提升编辑平台智能化程度,实现个性化反馈机制,完善顶层设计,提高资源共建共享利用率,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等方面给予关键技术支撑,并树立“以人为本”“用户至上”和“文化塑造”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理念。
融媒体时代是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过程中,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媒体应用中,具有海量化、交互性、多元化、及时性、传播性等显著特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传统媒体理论与新技术互联互通、互能共融、共建共享,推动地方高校学报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地方高校学报除了注重期刊质量外,还应重视期刊的传播力,通过智慧场景设置与情境营造,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知识的魅力,在沉浸式体验下接受信息,进行深度阅读。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学报需打造一体化、结构化、颗粒化的信息存储容量大、设计科学规范和使用便捷的知识传播平台,实现跨界研究,通过不同学科间理论教学者与实践应用者之间的深度合作,吸取不同学科或者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维,发挥互联网集成、大数据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云计算交互共享优势,采用复合创新性研究角度,聚集学校特色学科教学核心力量和科研团队,培养跨界编辑队伍。地方高校学报通过网络平台将专栏、专刊、专题文章进行研究热点综述,年度总结或五年、十年总结,发布在年末期刊上,扩大文章被阅读、下载、转发、引用与留言的频率,吸引理论研究者、专业教师、对知识内容感兴趣读者的关注。如《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号2021年1月4日发布2020年总目录,其阅读总量、点赞、留言数明显多于其他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