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芭蕾基训课组合编排的基本原则

2021-12-07 15:41蒋平
客联 2021年10期
关键词:芭蕾舞

蒋平

摘 要:所谓“组合”就是芭蕾舞基训课的主要开展形式,不同组合的编排构成了芭蕾舞基训课的主要内容,换言之芭蕾舞组合编排决定了其基训课的展开方式,是学生适应基训课并在课程中得到能力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芭蕾舞基训课概念、价值的阐述,对该课程中组合编排的原则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结果,以供相关从业人员汲取借鉴。

关键词:芭蕾舞;基训课;组合编排

芭蕾舞基训课形成于17世纪后半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巴黎创办了第一所皇家舞蹈学院为古典芭蕾舞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办带来了推动,芭蕾基训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使芭蕾最终形成了一门科学、系统、规范的学科。然而芭蕾舞在我国虽然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和显著的发展,但有关芭蕾舞的教育一直不够系统,仅凭借教师的经验对学生的基训课进行组合编排,不符合芭蕾舞基训课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学生,同一个教学经验也未必能为其训练带来艺术性,这让国内芭蕾舞基训课的开展遭遇了瓶颈,相关教师必须要通过对基训课概念、价值等的梳理厘清该课程组合编排的基本原则,以为其教学的展開带去促进。

一、芭蕾舞基训课概述

1.概念、内容

芭蕾舞在广义上是指欧洲大众舞蹈,狭义上是15世纪欧洲发展出来的集审美与技术、规范为一体的古典舞,其在17世纪基本形成科学、严谨的基础训练教学体系,又经历了历代舞蹈艺术家的改良,芭蕾舞基训课最终演变出了规范、系统的教学模式。我国出现第一部芭蕾舞基础训练教程是在1963年,算是国内芭蕾舞教学的启蒙,但随着芭蕾舞学科化(教学专业化)的发展,现有的基训课内容体系呈现出了诸多不足,教师们也希望通过系统基训体系的编纂或基训内容(组合)编排原则的确立将“开、绷、直、立”四要素的训练内容以更科学、人性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身体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使其艺术审美最终走向协调高雅。因此芭蕾舞基训课的组合编排原则的挖掘和把握十分关键,教师也要通过总结原则,将上训练组合、中间练习组合(脱把练习)合理穿插、编排,让芭蕾舞基训课的开展更加有的放矢。

2.形式、价值

芭蕾舞基训课的课堂组合形式也是其基本的训练方式,其价值在于服务舞台表演,为高难度、技巧的芭蕾舞训练、表演奠定基础,使学生在应对脚尖舞蹈和变奏舞曲时具备过硬的基础素质。基训课的组合编排一般具有内容相互统一的特点,以保障编排出的组合形式更具有训练价值。然而芭蕾舞基训课的组合形式多样,如何编排是体现芭蕾舞基训课是否科学、系统的前提条件。微观角度去划分,不同的年纪、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的水平、经验习惯等都是基训课组合编排需要参考的依据,但从宏观角度去界定,组合动作是否能符合教学的功能性要求,动作对于不同年纪的学生乃至于不同学生个体是否具有合理性,组合动作之间衔接是否自然顺畅、是否具有一定美感也是教师在编排组合动作过程中要顾及到的内容。基于不同教师的舞蹈经验、艺术素养、习惯不同,细追究基训课组合动作编排的影响因素对基训课效果呈现属于精益求精,而宏观地确立基训课组合动作编排原则更有益于相关课程的系统化开展。

二、芭蕾舞基训课的组合编排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芭蕾舞基训课的组合编排首先要满足其目的性原则,即体现训练的价值。芭蕾舞基训课按照训练程序可分为地面部分、扶把部分和中间部分,其中地面部分需要学生身体坐于地面或平躺在地面训练脚部、腿部的动作,其目的在于为腿脚的外开铺垫基础,帮助学生后期训练重心稳定;扶把部分需要学生把杆对身体肌肉骨骼以及韧带进行训练,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平衡感与肌肉灵活性;中间部分是扶把部分的延展,需要学生在扶把部分的基础上增加头和手臂的动作,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协调感进行训练。如连串的Battement tendu动作中手臂和头部的动作并不难,只是重心的转移或方向的转变,但做这一动作需要学生将手脱离杆,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身体协调和脱杆状态下如何保持外开。教师在设计组合动作时需要明确训练的目的、价值,让学生实现动作训练难度的逐层增加,以让学生在基训课中能够夯实好舞台表演基础。

2.合理性原则

虽然芭蕾舞基训课的组合编排要根据教学目标主题制定内容,但是保证编排内容的合理性也是相关教师需要参考的一项原则。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学习的展开都是从易到难,即便芭蕾舞基础动作的学习都是单个展开,但当学生进入到组合练习时必须要考虑学生身体的综合情况与舞蹈训练水平,为突出训练价值一味地开展高强度训练不符合芭蕾舞基训课科学合理的特质,后期也会为学生的训练、表演带来很多问题。《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程》中孟广城教授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设置了芭蕾舞基训课组合编排的方法(原则),其中低学段的学生以单一动作元素的训练为主;中学段的学生要在基本熟悉基础动作的前提下加强对动作规范的掌握,中学段的学生基本开始涉及简单的组合形式,一段时间后教师还可采取简单组合形式与复杂组合形式较差训练的方法增进学生对动作的把握;而高学段学生则以综合性组合训练为主,训练内容对学生技巧的把握的考察更多一些,如对Battement tendu的进阶式训练,高学段学生要将接触地面的擦地动作转为离地25度的踢腿动作,且要求动作快速有力,配合2/4拍的背景音乐。

3.审美性原则

最后需要注意的组合编排原则是审美性原则。虽然芭蕾舞基训课是为学生练习更高难度动作和登台演出打基础的,教师也不可忽略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应结合训练音乐风格、芭蕾舞队的队形排布等设计组合动作,让学生在训练中动作与动作之间完美衔接,学生与学生的配合更加协调柔和,以体现训练的艺术性,同时让学生在训练中充分感受到芭蕾舞的高雅与优美。物理学家肯尼斯·洛斯在《舞蹈的物理学》一书中对芭蕾舞的艺术性做出了讨论,认为漂浮凝固的动作造型若要具备美感,需要经过精心的物理编排设计,虽然这对大多数芭蕾舞教师而言过于严苛,但也能体现出芭蕾舞动作的美学——力量、柔韧度与平衡感的配合,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组合编排协调性、艺术性的探索。

三、结语

芭蕾舞作为西方文化衍生出的舞种,不论发展还是落实到教育都比较早,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基础训练教学体系。然而在国内,芭蕾舞属于外来舞种,对于其教学的研究还比较空缺,尤其教学理论方面的内容十分匮乏,导致教师们都在根据个人的经验对相关基础训练的内容进行设计。然而教师在编排基训课的动作组合时必须要对基训课的价值性、科学性及艺术性进行考虑,围绕目的性、合理性、审美性的原则展开编排,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更加美好,自身的提升更加迅速。

参考文献:

[1]杜昕芮.芭蕾基训课堂组合形式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研究[J].戏剧之家,2021(06):105-106.

[2]贾迪蕊.从芭蕾教学课堂看舞蹈美的“时”“空”“力”——以基训课程的编排与教授为例[J].艺术大观,2020(05):48-49.

[3]关旭. 芭蕾基训课堂组合形式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4]孙丹萍. 古典芭蕾基训课对舞蹈专业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5]王姝.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组合编排原则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05):182-184.

[6]胡晨. 以一、二年级为例探索低班芭蕾课堂训练中教师应具备的行课能力[D].北京舞蹈学院,2014.

猜你喜欢
芭蕾舞
爱跳芭蕾舞的姑娘
家中的芭蕾舞学院: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试论芭蕾舞教学的创新策略
大脚丫跳芭蕾
芭蕾舞与我
跳芭蕾舞
芭蕾舞加强板 有气质的拔长身高+急速瘦身
试析芭蕾舞基本功的艺术表现力
传古巴芭蕾舞演员叛逃美国
芭蕾之星在东方的天空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