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内动脉参与肺结核大咯血供血的动脉栓塞研究

2021-12-07 05:50:42李颖李强冯燕张丹林虎郭现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供血肺动脉肺结核

李颖,李强,冯燕,张丹,林虎,郭现利

1.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北京 100091;2.山东省冠县人民医院东古城分院放射科,山东 冠县252500;*通信作者 李强 liqiang309@sina.com

大咯血是指咯血量超过300 ml/24 h或一次咯血量超过100 ml[1]。咯血在肺结核中的发生率为20%~90%,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达13万,肺结核大咯血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为50%以上[2-3]。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ial embolization,BAE)是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有选择性地注入某一支支气管动脉,以堵塞血管,控制大出血,是大咯血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首选的止血治疗方法[3-5]。比较支气管扩张或肿瘤致咯血,肺结核病变具有病程长、合并胸膜病变率等特点,造成体循环侧支动脉参与供血更为丰富,其漏栓是造成咯血复发的重要原因[4-8]。胸廓内动脉(internalthoracic artery,ITA)是参与肺部供血的最主要的体循环动脉。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对ITA进行动脉栓塞的肺结核大咯血患者,评价发生ITA供血患者的病变特点以及对其进行动脉栓塞的疗效和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2020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168例行动脉栓塞止血治疗(共202次)的肺结核大咯血患者,均符合介入手术指征:①急性大量咯血(咯血量>300 ml/24 h或1次咯血量>100 ml);②24 h咯血量<300 ml,但患者有长期咯血史且内科止血效果不佳,同时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行介入手术止血治疗。其中,142例仅栓塞1次,20例栓塞2次,5例栓塞3次,1例栓塞5次。本研究纳入其中ITA参与肺部病灶供血102例患者,男90例,女12例;年龄20~86岁,平均(53.3±15.7)岁。所有患者及家属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309202101050812)。

1.2 方法

1.2.1 介入栓塞 患者术前停用加压素至少20 min以上。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注射液(370 mgI/ml)。常规行动脉造影的动脉包括支气管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和双侧ITA。另外,根据术前CT所显示的病变范围及部位,选择性地寻找其他可能引起出血的侧支血管,如膈下动脉、肋间动脉等进行血管造影。如发现有造影剂溢出或肺动脉早显影征象(即体循环动脉-肺动脉分流道)存在,则进行动脉栓塞。栓塞材料包括粒径300~600 μm 或500~700 μm 聚乙烯醇颗粒(polyvinyl alcohol,PVA)、微钢圈。具体栓塞方法:当微导管超选至ITA支气管支或变异支气管动脉时,单纯用PVA颗粒栓塞;当超选困难时,用微钢圈栓塞廓内动脉中远段,以便进行支气管支超选择性插管,如仍然插管困难,微导管头端位于ITA支气管支或变异支气管动脉开口,轻柔推注PVA颗粒;微钢圈不单独使用。

1.2.2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补液、利尿以促进造影剂排出,继续内科药物止血治疗2~3 d,积极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出现胸痛、胸闷等栓塞综合征者给予吸氧、止痛、解痉等对症处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1,9]①即刻止血:活动性咯血经栓塞后即刻停止;②早期复发出血:栓塞术后1个月内发生复发出血;③远期再出血:栓塞术后1个月以上再发生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发生率以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病变分布及特点 102例(100.0%)患者两肺上叶均累及,同时累及下叶67例(65.7%),同时累及中叶7例(6.9%),同时累及舌叶4例(3.9%)。合并肺叶毁损28例(27.5%),合并支气管扩张37例(36.3%),合并胸膜增厚粘连或胸膜炎40例(39.2%),合并空洞63例(61.8%),空洞内见曲霉菌球16例(15.7%)。

2.2 造影结果 102例患者选择性ITA造影显示向病变区发出的血管分支(“责任”动脉)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管径增粗、扭曲、分支增多紊乱,实质期病变区出现网状或片状新生血管,均可见肺动脉早显影ITA分支-肺动脉分流道(ITA-pulmonary artery shunt,ITA-PA shunt)。未见明确肺静脉分流,亦未见造影剂外溢征象。

102例患者共发现119支参与供血的ITA。左侧ITA 43例(42.2%),右侧ITA 42例(41.2%),双侧17例(16.7%)(图1),两侧发生率基本相同。52例(51.0%)ITA发出异位支气管动脉(ectopic bronchial arteries,EBAs)共57支,其中5例(4.9%)患者为双侧均发出EBAs。出现一侧ITA发出吻合支向对侧支气管动脉供血8例(7.8%),其中右侧ITA向左肺供血6例,左侧ITA向右肺供血2例。102例患者共行118支ITA栓塞。单用PVA颗粒45例(44.1%),PVA颗粒联合微钢圈使用57例(55.9%)。102例患者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ITA等所有“责任”血管所用的栓塞剂类型及平均用量为:粒径350~560 μm PVA颗粒(1.5±0.8)g(范围0~4.0 g);粒径560~710 μm PVA颗粒(0.4±0.6)g(范围0~2.0 g);微钢圈(1.0±1.4)枚(范围0~10枚)。

图1 男,61岁,继发性肺结核。间断咯血6年,加重5 d,最大一次咯血量约150 ml。A.胸部CT平扫示左侧胸廊塌陷,左肺毁损,内见曲霉菌球影(箭头),左侧胸膜增厚,右肺可见索条状、斑块状陈旧性结核病灶影(箭);B.左侧支气管动脉造影示动脉管径增粗、扭曲、分支增多紊乱,病变区出现血管网,且肺动脉分支早显影(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分流道,箭);C.左侧ITA造影示动脉分支管径增粗(星号)、分支增多紊乱,病变区出现异常血管网(箭头),且肺动脉分支早显影(箭);D.右侧ITA造影示发出动脉分支(箭)向左肺供血,超选择性造影显示病变区异常血管网(箭头)及肺动脉分支分流道(星号);E.左侧胸外侧动脉造影示动脉管径增粗(箭),分支增多紊乱、病变区异常血管网(箭头)及肺动脉分支分流道(星号);F、G.左侧T3~7肋间动脉造影示动脉管径增粗(箭),病变区血管网(箭头)及肺动脉分流道形成(星号)

2.3 栓塞治疗及随访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咯血立即停止,即刻止血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41个月,89例(87.3%)咯血无复发,13例(12.7%)咯血复发。其中早期复发出血率为3.9%(4/102),术后出血时间6~15 d,平均(10.3±4.0)d;远期再出血率为8.8%(9/102),术后出血时间1.2~39个月,平均(19.6±12.3)个月。6例(5.9%)再出血者ITA造影后再次显示了ITA-PA分流道:早期复发出血1例,再通时间为8 d;远期再出血5例,再通时间8~29个月,平均(16.8±8.6)个月。13例中,2例合并曲霉菌病,再通时间分别为术后15 d及11个月。

2.4 同时发现其他参与供血并栓塞的动脉 支气管动脉102例(100.0%),肋间动脉62例(60.8%),甲状颈干29例(28.4%),肋颈干18例(17.6),胸肩峰动脉28例(27.5%),胸外侧动脉23例(22.5%),肩胛动脉3例(2.9%),膈下动脉16例(15.7%),食管固有动脉3例(2.9%)。

2.5 并发症 中低度发热30例(29.4%),抗菌素等经对症处理3~7 d后症状消失;胸痛79例(77.5%),经止痛治疗4~10 d后缓解。21例(20.1%)伴有轻度呼吸困难,给予解痉、止痛、镇静、吸氧后症状均于12 h内逐渐消失。无脊髓损伤及异位栓塞等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3.1 ITA参与发生大咯血的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肺结核病变供血动脉具有多重性特点。发生咯血的动脉大部分源于肺部体循环系统,主要为支气管动脉,其他也有来自肋间动脉、膈下动脉、ITA、甲状颈干等,少数源于肺动脉分支[5-7,9-12]。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变累及的相关动脉造影表现、动脉栓塞疗效及影响因素[13-14]。但关于ITA参与发生大咯血的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大样本研究中的ITA参与供血发生率无相关报道。本研究中,50.5%的大咯血肺结核患者有ITA参与病灶供血。所有ITA参与咯血供血的患者病变均位于两肺上叶且不局限于两上肺。因此,肺结核咯血患者行BAE时,不能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探查。ITA应与支气管动脉一样,为必须做选择性造影进行探查的血管,单纯依靠锁骨下动脉造影可能会遗漏。合并空洞、肺叶毁损、支气管扩张、胸膜增厚粘连或胸膜炎等改变者提示ITA可能有供血,行同侧选择性ITA造影尤其有价值。

3.2 发自ITA的EBAs的发生率 EBAs是起源于胸主动脉胸5椎体上缘至胸6椎体下缘外的支气管动脉,可起源于头臂干、锁骨下动脉、ITA、甲状颈干、肋颈干、心包膈动脉、膈下动脉、下段降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发生率为8.3%~36%[6,15-18],特点为开口位于ITA起始部,向内下方走行,先进入肺门(根)、与支气管分布伴行。与ITA的支气管支或非支气管系体循环动脉不同。本研究中,发自ITA的EBAs的发生率为51%,远高于上述报道,其原因可能是:①本组患者的结核感染病史较长,长期慢性炎症刺激造成细小或潜在的EBAs动脉增粗。②病例较多的报道主要是以增强CT观察,可能会遗漏部分细小的EBAs,而本组患者均为血管造影证实,敏感度较高。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肺结核大咯血患者行选择性ITA造影的价值。

3.3 ITA栓塞后血管再通的原因 6例咯血复发患者ITA-PA分流道再通,其中1例属于早期复发出血,原因为ITA起点附近的较长且下伸范围较远的迷走外侧肋动脉分支为供血再通。文献报道出现率约为10%[19],本组患者中的出现率相仿(8.8%,9例),其原因为第一次介入栓塞治疗时,微导管未能超选至迷走外侧肋动脉,即对ITA主干行保护性栓塞,近段注入PVA颗粒。由于担心PVA颗粒反流至椎动脉,致使迷走外侧肋动脉栓塞程度不足,从而造成血管再通;第二次介入栓塞治疗,微导管超选至迷走外侧肋动脉,再以PVA颗粒栓塞,此例患者未再复发出血。5例远期再出血患者中,1例为超选择性插入ITA支气管支单纯以PVA颗粒栓塞;4例为主干行钢圈保护性栓塞、微导管贴在支气管支开口注入PVA颗粒。此5例由于发生术后再通时间较长(8~29个月),考虑为疾病进展所致。因此,如不能超选至ITA的出血支进行栓塞,主干钢圈保护性栓塞加微导管放置在支气管支开口注入PVA颗粒栓塞的方法同为有效,但要警惕栓塞剂反流。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ITA栓塞是作为动脉栓塞术的一个补充部分,患者的选择会存在偏倚。此外,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长短不一,这些均能影响对ITA栓塞术长期疗效的评价。本结果仅能作出倾向性结论,有待后续研究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验证结论。

总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病变位于上叶,且合并空洞、肺叶毁损、支气管扩张、胸膜增厚粘连或胸膜炎等病变者,ITA参与供血发生率较高,应常规性行选择性ITA造影。栓塞ITA技术上可行,安全性很高。

猜你喜欢
供血肺动脉肺结核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肺动脉肉瘤:不仅罕见而且极易误诊
辣语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海峡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3:00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疣状皮肤结核合并继发型肺结核1例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肺癌合并肺动脉栓塞症的CTA表现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