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1-12-07 11:46李顺清蔡志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香菇菌种食用菌

李顺清,蔡志文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武汉 430064)

食用菌是湖北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创汇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骨干产业。为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化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近日,食用菌调研组深入随州、襄阳、十堰、荆门等6 个湖北省食用菌主产市县区,实地走访16 家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和1 个香菇小镇,与当地主管部门及经营主体座谈交流,详细了解食用菌产业及龙头企业相关情况,研究探讨破解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瓶颈问题。

1 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食用菌规模、产量、产值稳步增长。2019年湖北省食用菌干鲜菇产量达41 万t 左右,产值超过105 亿元。食用菌龙头企业产业链基本完备,形成了菌种繁育、基地种植、市场交易、精深加工、外贸出口、机械制造等多领域多层级的产业体系[1]。据调研,随州市现有香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 家,大中型交易市场5 个;十堰市现有食用菌类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3 家,2019年总产值达10 亿元以上;襄阳市宜城市现有食用菌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 家,南漳县现有香菇龙头企业7 家。据统计,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化市场主体有800 多家,其中国家级1 家、省级25 家、市级65 家。

1.1 产业基础不断升级

1.1.1 生产基地规模化 湖北省食用菌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由“庭院式”栽培向集中、连片方式转变。2019年,随州、十堰、襄阳、荆门等4市食用菌生产量均在1.3 亿袋以上。随州市香菇种植2.27 亿袋,居全省之首,种植规模达5 万袋的基地63 个、达10 万袋的基地80 个、达50 万袋的规模化基地10 个。

1.1.2 模式设施标准化 湖北省食用菌生产模式由简易化农法栽培向设施化方向转变。南漳县华羿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工厂化生产菌棒,已建成设施连栋大棚面积5.226 hm2,为生产大户供给菌棒,实现“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湖北千宝食用菌有限公司成功探索出香菇“3+1”设施化生产模式,即春、秋、冬季进行香菇设施化生产,夏季采取遮阳降温措施,栽培高温型品种,实现香菇周年生产。

1.1.3 精深加工智能化 湖北省食用菌生产新技术、新装备不断研发推广。联丰(随州)食品有限公司、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等引进智能机器人设备,可准确识别香菇大小、形状、花纹,精确分拣出白花菇、茶花菇、板菇等菇类,识别准确率达99.7%,分拣速度是人工的两倍多,并可避免人工分拣的二次污染。湖北浩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宜城优耐特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加大投资,引进香菇自动智能化分拣线及前处理、真空低温脱水、大型自动包装机等设备,实现加工处理提质增效。

1.2 产业链条不断加长

1.2.1 菌种研用持续推进 湖北省现有菌种生产企业500 余家。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功选育“秋香607”、“久香秋7”2 个香菇品种,填补了湖北省30年来无食用菌新品种的空白,并带动随县32 家菌种企业年产各类菌种2 万t,占全省菌种产量的1/5。随州大海菌业有限公司2019年秋冬示范种植羊肚菌5.36 hm2,现每公顷纯收入30 万元。十堰市现有菌种生产企业7 家,其中一级生产企业1 家、三级生产企业6 家,年产香菇菌种420 万kg,除供应本市外,还供应到河南、陕西等省。

1.2.2 精深加工持续提升 近年来食用菌由烘干初加工不断向精深加工转变。襄阳伊纳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以食用菌、中药材等为原材料,浓缩提取香菇、猴头菇、灵芝等食用菌多糖精粉,用于开发健康饮品、天然药物、功能性保健品、高优食品、高端护肤品等,实现产品提档升级。宜城大山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食用菌产品涵盖干鲜品、调味料、罐头、休闲食品、保健品等14 大类200 多种,深加工产品有5大类60 多种、功能保健品4 大类30 多种。钟祥兴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干制食用菌系列、方便食品、调味品、罐头、固体饮料等70 余种。

1.2.3 产业融合持续深化 近年来,食用菌科普教育、生态休闲、电商销售等产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郧阳区杨溪铺镇香菇特色小镇集休闲居住、香菇种植、观光旅游、市场交易、产品深加工于一体,有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效益链[2]。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香菇智能栽培采摘基地、加工车间、食用菌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产品展示销售中心统一建设,获评随州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效益初现。

1.2.4 品牌培育不断深入 湖北省各地食用菌品牌效应不断增强。“随州香菇”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评为湖北省20 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随州市“双鹰”、宜昌市“森源”、钟祥市“兴利”等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大洪山”、“楚品源”、“菇的辣克”、“浩伟”、“巧菇菇”等已成为国内食用菌知名品牌。

1.3 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1.3.1 出口创汇不断稳固 食用菌是湖北省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全省出口香菇、黑木耳产量达出口农产品总量的50%以上。湖北省食用菌出口已形成“买全国,卖世界”的格局,年出口额稳居全国前两位,建立了相对稳固的海外市场,除传统东南亚市场外,还远销香港、日本、韩国、欧盟、加拿大、美国等60 多个国家和地区[3]。已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食用菌出口质量安全区6 个,其中,随州市、远安县、钟祥市为国家级,荆门市东宝区、襄阳市宜城市及南漳县为省级。2018年湖北省食用菌出口额9.71 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52%。2019年受全球经济下行及贸易摩擦影响,湖北省食用菌出口创汇6.7 亿美元,仍居全国第二位。2020年一季度,随州市食用菌出口额达8 947 万美元,同比增长34%,宜城大山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2020年1—4月已出口创汇1 950 万美元,同比增长36.55%,两地克服疫情影响逆势增长。1.3.2 脱贫增收不断显效 食用菌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湖北省有58 个县(市、区)开展食用菌规模化生产,从事食用菌相关产业的劳动力超过200 万人,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郧阳区立足自身实际,采取“龙头企业+扶贫车间+村级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十堰市昌欣生态修复有限公司,建设产业园2 个,自动化香菇制棒车间26 个,全链条带动就业1.5 万余人。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浩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扶贫,通过订单农业、示范种植、兜底收购等方式帮扶贫困户,促进农民增收。

1.3.3 产业集群不断集聚 湖北省按照稳定传统食用菌生产、突破性发展珍稀菌的发展思路,搞好规划布局,发展专业村镇,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一是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已形成武汉周边草腐菌、大洪山周边香菇、鄂西北木耳和香菇等食用菌三大产区,随州市、襄阳市、荆门市总产量居全省前3 位,十堰市、恩施市增长较快。湖北省食用菌栽培种类丰富,多达10 余种,香菇为主栽品种,其次是黑木耳、平菇等常规木腐菌,羊肚菌、大球盖菇、竹荪等珍稀品种。二是专业村镇次第兴起。随州市香菇种植专业乡镇共有33 个,占比73%。其中,随县是食用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之一、万吨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有120 多个香菇专业村、26 家香菇生产龙头企业、4 个香菇交易市场,2019年种植香菇1.8 亿袋,干菇产量5.4 万t,加工总产值76.2 亿元,出口创汇2.16 亿美元。

2 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首先,湖北省食用菌品种单一,加工产品同质化。香菇占全省食用菌总量的80%以上,珍稀食用菌较少。食用菌骨干企业专注收储加工,主要是出口原料或者贴牌加工,以食用菌干鲜品、调味料、罐头、休闲食品为主,中低端产品多,高精尖产品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转型升级十分迫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集智能化、机械化、规模化于一体,配套现代化物联网技术,可不受季节影响定时定量周年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截至2019年12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共有416 家,而湖北省仅9 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仅1 家,相较于福建省84 家、江苏省80 家、山东省30 家,发展相对滞后。

2.2 科技创新有待深化

一是菌种研发与管理欠缺。食用菌菌种选育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易退化,新品种选育较难。由于湖北省取消菌种审定,大部分菌种企业无生产许可资质,菌种易扩繁,存在随意引种、自行编号现象,菌种生产良莠不齐,隐患较大。二是技术人才缺乏。湖北省食用菌产区普遍缺乏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及销售、管理人才,现有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随着产业链进一步向科技前沿延伸,人才缺口更为明显。三是行业标准缺乏。受利益驱使,近年伪劣麸皮、石膏等菌棒生产原料充斥市场,亟需制定食用菌生产标准,规范行业发展。此外,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等也亟待完善,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利于产品出口。

2.3 政策扶持有待加强

一是出口政策支持有差距。湖北省在食用菌出口奖补标准、出口信息指导价、所得税返还等支持政策上与其他省市差距较大。如河南省西峡县出口信息指导价分品级制定,平均每公斤比随州市高15~20 元,出口企业不仅得到国家出口退税多,相对增加了利润,还提高了出口市场竞争力。二是融资难题有待破解。食用菌企业资金投入高,种植基地、设备、厂房等投入大,且食用菌生产季节性很强,收储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资金占用提高了企业成本[4]。据调研,部分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进而影响生产经营。如湖北合泰食品有限公司因缺少储货资金,2019年出口创汇较上年下降21.32%。三是财政补贴有待加强。湖北省各级政府对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加工贸易等扶持力度不大,补贴范围小,门槛高,覆盖比例小。企业用电无优惠,不能享受农业用电计价。绝大多数食用菌机械不能享受农机补贴,食用菌菌种也未纳入良种补贴范围。

3 政策建议

围绕“4433”思路,充分发挥湖北省资源优势、先发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建设“四链”,打造“四品”,提升“三度”,提高“三力”,推动湖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3.1 围绕“四链”,加大政策供给力

一是延长产业链。按照六稳六保目标,落实湖北省“纾困十条”、疫后重振15 项措施。设立省级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冷藏加工设施配套等产业链建设,撬动民间资本投入,夯实产业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5]。二是提升价值链。发展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线上线下营销,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出口备案基地建设,落实出口退税及奖补措施,稳定出口创汇优势。三是拓展利益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村社联合+农户参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成立食用菌产业化联社,保障农民收益。引导开发食用菌生产加工机具,争取纳入农机补贴。支持废弃菌棒回收利用,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多方共赢。四是稳定供应链。推广食用菌周年栽培方式,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支持食用菌产业产销信息价格平台建设,探索建立食用菌期货市场。

3.2 注重“四品”,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优化品种。支持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建议扩大补贴范围,降低门槛,将食用菌菌种纳入良种补贴。建立省级食用菌新品种登记制度,引导研发、试验、推广紧密结合,确保菌种质量。二是提高品质。加快食用菌生产和产品标准的制修订,指导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支持食用菌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三是擦亮品牌。实施品牌强菌战略,鼓励申报食用菌“二品一标”认证、GAP 认证和HACCP 认证,打造一批企业产品品牌,唱响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四是提升品味。立足地域特色,深度挖掘资源优势,丰富产品内涵,提高产品档次。

3.3 聚焦“三度”,增强行业凝聚力

一是着力提升产业聚集度。支持食用菌要素聚集、主体聚集、人才聚集、产业聚集,打造一批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强镇强村,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能力强的示范基地,培养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企业家[6]。二是着力提升产品外向度。实施食用菌产品“走出去”战略,鼓励参加国内外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支持建设境外营销研发开发平台,推动市场、产品、标准、品牌、信息、渠道等全方位对接,推动产品、技术、人才、产能输出。三是着力提升行业美誉度。挖掘文化底蕴,传播食用菌文化,鼓励举办食用菌会展、节庆活动,扩大行业影响。

3.4 瞄准“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注重提高创新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完善产学研推结合机制,支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团队建设,推进提质增效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与示范,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二是注重提高支撑力[7]。尊重市场规则,鼓励市场主体示范引领带动产加销、农民增收和扶贫帮困等综合能力,推动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三是注重提高影响力。发挥产业特色优势,坚持“稳量、优品、添绿、提质、增效”思路,挖掘食用菌文化,讲好食用菌故事,提高全国知名度,打造食用菌产业高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香菇菌种食用菌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香菇接种三招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
α-淀粉酶的基因改造与菌种选育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