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
(福建省南安市种子管理站,福建 南安362300;作者:wang.89.com@163.com)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饮食结构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对大米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闽南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除高海拔山区外一年可种植两季水稻,早季种植的水稻因灌浆结实期均处在高温高湿的夏季,米质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粮食生产朝着专用型种植、加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闽南地区早稻稻米普遍用于煮粥,慢慢演变为早季种植的品种大部分为粥米专用型品种。闽南地区尤其是南安市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常规稻主要推广品种为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闽泉2号、泉珍10号等系列粥米专用型品种,随着种植代数的增加,品种退化明显,产量及品质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急需品种更新换代。
泉珍12号是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佳辐占为母本、榕籼1号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早稻新品种,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于2019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闽审稻20190002)。该品种胶稠度高,并聚合了其他优质稻米的品质性状,为干饭稀饭兼用型新品种,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个能明显促农增收的特色粮食作物新品种。为此,南安市种子管理站自2017年起在码头镇、英都镇等乡镇引入泉珍12号,并开展了多点示范和推广种植,总结了一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本文以在码头镇的示范为例,就种植表现及从选种、选地、播种、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防治和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
南安市属于泉州市下辖县级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4°34′30″~25°19′25″、东经118°08′30″~118°36′20″。南安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夏长无酷暑,冬短温暖而少雨,秋温高于春温;雨水充沛,春夏多、秋冬少,生态环境良好,是水稻适宜种植区。
南安市大部分水稻田排灌条件良好,水耕熟化时间较长,土壤层深厚,冬季多种植蔬菜,有机质含量高,水源污染少,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较好的水肥条件。
水稻是南安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米是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粮食。南安一年种植两季水稻,大多数农户种粮积极性较高,种植基础好,为示范推广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2019年在码头镇东大村南安市码头东联农业科技示范场新品种展示种植0.33 hm2,在英都镇良山村无公害栽培示范种植6.67 hm2;2020年在码头镇东大村高产示范20.00 hm2、英都镇良山村无公害栽培示范种植25.53 hm2,均表现出适应性广、长势旺盛的特点,适宜在南安作早稻种植。经实割测产,码头镇东大村高产示范中,泉珍12号2019年产量(538.4 kg/667 m2)比对照品种东南201增产7.40%;2020年产量(532.1 kg/667 m2)比对照东南201增产8.72%。而在英都镇良山村无公害栽培示范中,泉珍12号2019年产量(381.3 kg/667 m2)比对照品种佳辐占增产22.72%,2020年产量(329.6 kg/667 m2)比对照品种佳辐占增产27.65%。可见,无公害有机栽培与高产栽培间产量差异较大,通过高产栽培措施可明显提高泉珍12号的产量。
泉珍12号全生育期2年区试平均126.2 d,比对照T78优2155早熟2.2 d。在南安市种植,2月25日播种,7月3日成熟,全生育期130 d,适宜水肥条件较好的稻田种植。
经过2年的示范种植,泉珍12号早季种植未发现稻瘟病、白叶枯病,耐肥抗倒性强,2019年遭受1次台风,但未出现大面积倒伏,对照品种佳辐占倒伏较严重。
选择光照好、土壤肥沃、排灌良好、水源充足的连片田块作示范点,引入种粮大户,采用“公司+合作社+种植户”模式。2年来,示范种植大户自发组织和网上销售,泉珍12号早稻稻谷价格最低4.0元/kg,每kg比普通稻谷高0.6元,农民种植泉珍12号每667 m2可增加收入464.4元。位于英都镇的无公害栽培种植的泉珍12号大米,根据合同,每kg售价高达13元,每667 m2产值可达2 999.4元,纯收入达1 599.4元,比种植佳辐占增收830.52元,经济效益显著。
在南安市作早稻种植,2月中下旬播种,选择土壤肥力中上、排灌方便的田块作秧田,秧龄掌握在35 d以内。苗床播种量每667 m2本田安排2.5 kg左右。机械插秧,每盘秧播种100 g,每667 m2本田备足25盘秧。播种前做好种子的翻晒与消毒,翻晒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浸种时,先清水洗净,去除秕粒,用强氯精浸种12 h换清水浸种24 h后催芽至露白播种。
有效穗多是泉珍12号获取高产的主要要素。早稻在3月底4月初移栽,合理密植,株行距20.0 cm×20.0 cm,每667 m2插足1.67万丛;丛插2~3粒谷,每667 m2有8~10万的基本苗。常规稻分蘖相对较少,穗比杂交稻小、粒数少,需要通过增加基本苗数获得足穗,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
泉珍12号宜采用“施足底肥,早施、重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氮磷钾合理配施”的施肥原则。每667 m2施氮肥14.0~16.0 kg,氮、磷、钾比例为1∶0.6∶1,底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为4∶4∶2;钾肥中底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为2∶4∶4。施足基肥:每667 m2施用45%复合肥25.0 kg、过磷酸钙30.0 kg,施后犁匀。早施、重施分蘖肥:在插秧后7~10 d,每667 m2施尿素10.0 kg,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提高成穗,达到多穗;移栽后35~40 d,搁田后每667 m2施尿素7.5 kg、复合肥7.5 kg促分蘖及壮分蘖;适时施穗粒肥,在搁田后秧苗开始幼穗分化至Ⅱ期时,重施钾肥壮苞增粒,每667 m2施氯化钾12.5 kg,并视叶片颜色施尿素3.0 kg。
水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插秧、寸水返青、浅水促分蘖,中期够苗搁田保群体质量、控制无效分蘖,复水后浅层促幼穗分化,幼穗到成穗干干湿湿壮籽,养根保叶,防断水过早交替灌溉”的管水原则。为提高分蘖成穗率,注意在苗数达到18.0万/667 m2以上时开始多次轻搁田,封行前通过搁田把最高苗控制在25.0万/667 m2以下,建立合理、有效的群体结构,促进单株个体发育,在足穗的基础上争取大穗及高结实率和高饱满度,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闽南地区温润的气候条件使得稻田内杂草发生较多,可采用“耕前化学去除,耕后土壤封杀,苗后喷雾补杀”的策略进行防控,对难以防除的杂草需人工拔除。
病虫害防治上应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依据苗势、气候和当地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优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到对症用药,提高防治效果,确保稻米品质。具体实施方法:移栽前的秧苗用乐斯本防稻纵卷叶螟;移栽后及时进行除草,分蘖期用乐斯本、乙酰甲胺磷20乳油等着重防治二化螟;幼穗分化期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进行防治。
为确保稻谷质量,泉珍12号应在大田成熟度达90%以上时及时收获,晒谷场地尽量避开机器设备,晒谷做到翻晒均匀,晒至稻谷水分含量在13.0%左右,不宜过干,以免加工时降低整精米率,影响稻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