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楠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亳州,一座具有3 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亳州地处中原,与河南、山东、江苏三省交界,交通便利;土地沃腴,农产品丰厚,中药材品种达数百种,史称“中州锁钥,南北要脊”。
亳州地方戏曲剧种形式多样,二夹弦、淮北梆子戏、亳州清音、坠子、拉魂腔等都是深受亳州及皖北地区老百姓喜爱的地方戏曲,其中二夹弦、淮北梆子戏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音戏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外省市的剧种,如,河南豫剧、泗州戏等在亳州都有分布。
一个面积约8 347平方公里、市辖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三县一区的亳州市,蕴藏着多种民间戏曲音乐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1月,列入亳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戏曲曲艺就有18项。这种音乐文化现象的形成与亳州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有没有关联呢?本文主要是在笔者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尝试借用文化地理学的理论方法来对亳州地方戏曲的发展与扩散进行探讨。
亳州地方戏曲声腔和剧种较为丰富,按照声腔和音乐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小曲花鼓类型、梆子腔系、民间说唱类型,下面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历史根源进行追溯探讨。
1.二夹弦
二夹弦,又称两夹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其伴奏乐器四胡是由四根弦夹着两束马尾进行演奏。查阅资料,二夹弦唱腔起源于清代后期山东濮州(当今河南濮阳)秧歌中的“纺花小调”,随着后期发展,在唱腔上吸收了鲁西南地区的说唱艺术“花鼓丁香”的唱腔板式,再融合当地的民间音乐,逐步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在《亳州市志》上记载:“二夹弦清末传入亳州。当时山东菏泽著名二夹弦艺人徐校颜到亳县演出,其后,其徒也在亳县一带演出,使二夹弦在境内广为流传。1958年冬,山东省二夹弦艺人徐广思、周凤巢、吴志修,河南省艺人庞现盈应邀前来传艺,从学者30人,奠定了亳县二夹弦的基础。”[1]进入亳州后,通过结合亳州地方的语言文化特色,并吸收借鉴梆子、京戏等大型剧种的艺术特色,在唱腔、伴奏形式、曲牌上都形成了具有亳州地方特色的二夹弦。
2.淮北梆子戏
淮北梆子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又称“亳州梆剧”“安徽梆子”“土梆子”,是流行于皖北地区的艺术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种之一,是亳州最受欢迎的一个戏剧剧种。
关于淮北梆子戏是如何流传到亳州的有很多说法,根据查询资料,淮北梆子戏属于河南梆子的分支。“据艺人口碑,演淮北梆子戏的初为民间业余玩会班,又叫玩散板,多在年节、祭祀、庙会和农闲时活动。”[2]淮北梆子戏在其唱腔中吸取了当时皖北地区流行的淮词、布袋戏、灶王戏等民歌、小调,加上皖北地区的方言影响,在整体旋律中的音调走向、表演、道白等方面形成了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的特点。
3.亳州清音
清音,是由一种坐唱的艺术形式发展而来的。“据张俊明1964年撰写的《清音小史》记载:元末,颍州汝河南有一老僧,人称玄坛法师。他学识渊博,精通音律,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并自创曲调,日与众徒弹歌自娱。其曲委婉缠绵、清雅悠扬,故名‘清音’。”[3]
据资料考证,亳州清音与“南阳曲调”“八角鼓”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一些史料记载,亳州清音即亳州的八角鼓,“八角鼓”是清末北京地区深受民众喜爱的说唱表演形式。在光绪年间,亳州籍的官宦子弟从北京把“八角鼓”引进亳州。后经本地的艺术家结合亳州地方的语言特色、地域风情,将八角鼓、南阳曲调和清音融为一体,形成了唱腔圆润、旋律优美、百听不厌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亳州清音”。
一般意义上地理环境分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某种文化的产生不仅会与特定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含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也会与特定人文地理环境(含语言、经济、民族、民俗、宗教等)发生联系[4]。作为综合性、艺术性较强的戏曲,它的声腔剧种的发展、分散都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亳州地方戏曲在皖北地区得以生存与发展,这与亳州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1.自然地理环境
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缘的亳州,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于受河流蜿蜒切割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的影响,形成平原中岗、坡、碟形洼地相间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
一个地方戏曲文化在发展扩散过程中,其地形地貌也是影响地方戏曲扩散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交通不发达、有山脉河流阻碍的地区对其文化的发展就会成为一种天然屏障。在亳州这样一个地势开阔、地貌平坦的一个城市,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不存在天然屏障,所以,亳州依靠地理优势,地方戏曲文化发展可以融合本地民间小调和外来戏曲的精华,让各戏曲有着良好的发展和传播环境,也能更好地传承发展地方戏曲。
2.人文地理环境
亳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历史上亳州区划内的文化,时空悠久,从汤始直至现代,地理区域辽阔,它生存的地域空间,是以“亳”为中心,其主要范围包括苏、鲁、豫、皖的结合部,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区域,其地形自成一格,方言相通,民风习俗相近,有着共同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文化艺术血脉相通”[5],亳州地方戏曲的发展传播与深厚的亳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与亳州地方方言、风俗及商业活动相互联系、相互生存。
(1)与亳州方言的关联
亳州地方戏曲能够在当地群众百姓中广泛流传,不仅是因为亳州地方戏曲很多唱段都是反映当地百姓生活缩影,还因为其唱段中的语言融合了亳州当地方言,与当地百姓的语言习惯相似,这样的戏曲唱段在百姓中就能引起共鸣。亳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商阜片,朴实、自然,凝聚着北方人的深厚和粗放,在亳州地方戏曲中淮北梆子戏、二夹弦中唱词融入亳州方言元素,唱词偏向口语化,像一些唱词中“你们”中的“你”就会用地方方言“nen”来表达,“我的、你的”中“的”会唱成“lei”,“着急”中的“着”唱成“zhuo”,这些都透着皖北特色的方言,表现出地方特色的韵味。
(2)与亳州传统民俗的关联
亳州地方戏曲的发展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淮北梆子戏、亳州清音、亳州二夹弦就是融合地方音乐、民间传统文化发展成如今亳州民间文化的载体。在淮北梆子戏中,很多剧目都是根据亳州民俗文化,有着浓郁的乡村气息,按照百姓的喜怒哀乐、心里愿望和审美来改变的。在当地百姓婚嫁、祝寿等仪式中,都会看到梆子戏、二夹弦的表演。
(3)与亳州商业活动的关联
亳州自古就有药都之名,在三千七百多年前就是商朝初建之地,商人、商业之商源于商朝、商族之商。在明末清初,很多山西、陕西的药商来到亳州经营药材生意,在茶余饭后或一些重要活动时便会搭戏台,唱戏,如,“开市大吉,一本万利,财连银汉,川流不息。生意兴隆,万商云集;今日宝号把市开,主顾成群结队来;招财童子到,利市天官来,生意兴隆四海,从今以后发大财。我说这话你不信,你看那一对对元宝满柜台……”这是亳州清音的一段唱词,为了庆贺商户开业典礼吸引客人,说明亳州地方戏曲在早期亳州当地的一些商业活动中就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6],地方戏曲受到外部影响力由源地向外辐射,必须要通过扩散媒介方能得以完成。之所以说扩散媒介,主要是指文化通过或借助于什么实现扩散。在戏曲的产生与发展年代,民间艺人、班社的流动对于戏曲发展扩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亳州地方戏曲的几个种类其发展源头、形成时间和发展经历都不相同,但他们的扩散媒介都有相同之处。
1.大移民
明朝初期,战乱结束,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刚刚建立起的明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恢复经济、稳定百姓,组织实施了规模浩大的“洪武大移民”运动。当时的凤阳府辖亳州、颍州、太和、颍上等18个周县,整个凤阳府“人口约为14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为5人”[7],到洪武年间凤阳府接受移民总数近48.8万人,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于江南、山东、山西等地。
大量移民迁入,对于当地的经济生产、人口数量的增长及文化传播、交流、融合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地的民俗、民间艺术文化及语言都在大迁移中受到一定影响。虽然移民大运动发生在明朝初期,但是对后期亳州地方戏曲各剧种的发展演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商人经商
在亳州有一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花戏楼,建于清顺治十三年。花戏楼本名山陕会馆,又称为歌台,一座演戏的舞台,是明清时期山西、陕西的药商修建。花戏楼就是当时山陕商人一起联络听戏的地方。众所周知,梆子腔就是产生于山西、陕西一带,由此扩散到全国各地,形成了梆子腔系剧种[8]。明清之际,晋商富甲天下,以药闻名的亳州自然少不了晋商的足迹。所谓“商路即戏路”,依照山陕商人的经济实力为梆子腔的扩散提供了很多条件,当时很多地方都有山陕商人的足迹,兴建了很多会馆让大家听戏,“会馆之兴起,至晚在明中叶”[9],在山东河南都有山陕商人修建的会馆,在这些会馆里主要听的就是梆子戏,这为梆子戏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传播媒介。
3.民间艺人与班社
据历史考究,亳州地方戏曲中很多戏曲的扩散都是民间艺人或班社到亳州演出而留在亳州,通过培养当地的戏曲人才,并结合地方方言、地方民风民俗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戏曲音乐。
嘉庆八年,山东濮州(今河南濮城)受灾,很多民间艺人为了谋生将当地的“纺花小调”带到曹州(如今菏泽)地区。随着时间的发展,“纺花小调”不能满足百姓的需要,所以在“纺花小调”基础上在伴奏乐器上、板式唱腔上、表现形式上都进行改变,逐步形成了早期两夹弦。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山东两夹弦艺人徐广思、周凤巢、吴志修来到亳州,在其周边地区演出,又邀请河南省艺人庞现盈来亳州传艺,后来其徒弟留在亳州,结合了当地的民间小调、梆子丰富了二夹弦的唱腔,形成了如今具有亳州特色的二夹弦。
本文通过尝试对亳州地方戏曲的扩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对于亳州地方戏曲的地理环境、亳州地方戏曲的扩散媒介等内容展开了论述。笔者认为,亳州地方戏曲的产生、发展、扩散不仅与地处平原、地势平坦的亳州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同样,作为人的地域性活动包含移民、客商、民间艺人及班社的活动对于亳州地方戏曲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地方的戏曲音乐发展与地理、文化及人这三者密不可分。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下,人、地理和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三者相互生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10]。亳州地方戏曲不仅受到周边地方戏曲的影响,也融和了周边地域文化的特色,但是其自身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地方特征,从这一方面看亳州地方戏曲在同化了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魅力。
随着环境的改变,亳州地方戏曲的传承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是亳州市政府对于地方戏曲传承很重视,我们相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亳州地方戏曲音乐的发展将会成为亳州文化一朵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