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情境中的劳动教育内涵探究

2021-12-07 12:17田右英
关键词:个体劳动生命

田右英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劳动教育命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当今时代,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而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的储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人才是第一要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教育是关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将“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放在首要位置,在这个要求中,把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摆在第一层次。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1]鉴于此,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做出新时代的诠释,是必要的。文章从审美情境视角,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劳动教育是审美教育

理清劳动教育的时代使命和价值,还需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做出具体的说明。什么是劳动?“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的实践过程,使劳动者在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获得中,让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一种交融的快感。什么是劳动教育?按照教育部针对从小培养劳动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在劳动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从教育部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界定可以看出,“热爱”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关键词。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是一种品质,是思想。这种品质首先需要身体感官的直接参与。热爱是身心交付劳动实践中获得快感体验的前提。正如梁启超所说:“要而论之,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就成了没趣的民族。”[3]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劳动,让学生个体的身体感官从麻木的状态中苏醒过来,唤醒每一个个体在视觉、听觉、嗅觉等五官感觉的敏锐性和个性特点,从而为个体积蓄审美经验。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参与主体,在劳动中体验身体参与过程的快乐获得审美经验。鲍桑葵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或者是一种对愉快事物的感觉”[4],而这种快感是身心合一的结果,体现了劳动具有悦心愉人的功能。新时代的劳动,是要引导劳动者“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作为劳动教育的关键词之一,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出发点。“热爱”这个关键词,体现了劳动教育对施行对象的要求:参与的主动性。劳动教育目的是激发劳动教育参与者自我主动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在“热爱”的情境中,达成塑造健全人格的愿望和理想,并向着现实不断前进。

劳动教育是身心交付的快感体验活动。身心交付的快感前提是热爱。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育人的活动,蕴含着审美价值。

二、劳动教育是审美对话中的价值活动

热爱作为劳动教育的关键词之一,意味着劳动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激发出个体对劳动中所接触的世界的热爱,也包括对自我生命的热爱。由此得出,劳动教育的实施,是由内而外的教育活动。每一个参与劳动教育的主体,这个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提高“弘扬劳动精神”的认识意义。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生产力是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改革创新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是具有完善人格的人。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劳动教育的使命和意义要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框架中理解,要融汇在培养创新品质、完善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路上。从这个层面而言,劳动教育的过程,不仅锻炼人的肌体,更重要的是锤炼人的品质,这就涉及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的思考。

劳动教育的中心任务在教育。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阐明,“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2]。

对劳动价值与人生价值“形而上”的思考,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劳动不等于劳动教育。劳动只是一个过程,还不能形成审美经验的哲学提升。只有通过教育的模式,使劳动从单纯的身体参与上升到精神世界的参与,达到身心交流的共同体层次。劳动教育需要教育实施者引导学生对劳动参与进行思考和总结,对个体和群体劳动的过程进行反思与交流。也就是要求教育实施者“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建构,引导学生总结、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反思交流习惯。指导学生思考劳动过程和结果与社会进步、个体成长的关联,避免停留在简单的苦乐体验上。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纠正观念上的偏差。将反思交流与改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作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以鲜活的参与过程,教育实施者引导参与劳动的主体的谈论交流,不仅仅只停留在学生教育的层面,还必定会在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生师之间达成交流,促进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首先是一种个体性的生命思考。只有个体的生命思考才会引发普遍的心灵共振。热爱劳动引发劳动教育参与主体的生命思考。参与主体的劳动教育过程,是发现自身的对象化活动,是诗性智慧的生命存在显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参与者把自己的情感愿望、生命特征投射到个体所看到的对象上去,在自己所触及的事物中,看到生命的光亮和色彩。这个过程其实是参与主体生命体悟的过程。参与主体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引发同情之心,理解个体周遭的世界,与周遭的世界发生本己性的精神交流和对话。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审美是存在中的实践,实践中的人在审美对话和交流中思考人的存在境遇。人为什么存在?以什么方式存在?只有这种以审美为前提的交流和对话才可让人在实践中呈现自身,在审美交流和对话中,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的要求,结合劳动教育的内涵旨向,界定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就是要在劳动中,让人在体验和参与中,理解劳动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最根本的,是要求劳动教育的参与主体,在劳动的过程中,理解生命个体存在的使命。通过劳动,认清自己作为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必须要完成哪些任务,认清个体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个体作为人,思考存在本身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本质上而言,就是个体的人作为“我”应该追问的。“我”是谁?我的位置在哪里?作为人,活着的意义在哪里?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劳动的过程是唯一的途径。个体在劳动过程中省察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其实就是劳动育人的作用,也就是劳动教育的价值。在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参加劳动的人,在劳动的过程中,调动感觉知觉,充分发挥想象、联想,让个体全身心参与劳动审美的体验世界中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而这个意义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劳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劳动教育的对象需要从小抓起。所谓养成,也就是在个体成长中,遵循时间的延展性,让个体在劳动中,让身体在与万物接触中,以己之心度万物,在万物上看到自我的欲望和追求。自己在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身的样子,最终在劳动养成中使自己按照理想的追求成长,成长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三、劳动教育是作为人的呈现境遇中的审美教育

人的审美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境遇中的人。这样的人的存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意味着劳动者心中有理想、做事有谋略。

心中有理想的人,首先是心中有爱的人。爱作为人类最朴实深厚也是最简单的情感,在当今许多学生心中逐渐匮乏。《纲要》中指出,当今学生成长中缺失的不热爱劳动、对劳动拒斥的情感与态度。有时,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参加劳动,虽然身体参与了,但是,内心却不喜欢这种劳动参与的过程,只觉得这种身体参与的劳动是一种苦差事,在根本上是拒绝劳动甚至是厌恶劳动的。这种身体参与缺乏内心愿望的劳动不能形成审美活动。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存在的自由实践本义,远离了自身向世界敞开的途径,也就无法实现自身在劳动中呈现的自我生命意义,获得生命澄明的境界。此时的个体,也就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

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有组织、有计划的劳动教育,让参与劳动的个体在劳动中,真正把身体和心灵在劳动过程和思考中形成生命的共同体。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中,劳动者不仅仅只是作为劳动实施的被动参与者,而是生命能动的个体活动者。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劳动者以审美的存在者而存在,在审美的劳动中,看到个体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相亲相和的关系,参与劳动的个体在审美的世界里体验自由诗意的劳动情感。自由诗意的情感引发个体内心对生命本真形而上的哲学思考。

形而上的思考来源于朴实的简单生活。新时代,媒介丛生,信息爆炸,心态浮躁,追其源由就是对简单生活的忽视。简单是真实的本质,简单是生命的本真,简单是审美的基础。在生活中,在劳动中,找寻那些被媒介信息淹没的简单的真实,关心生活世界,关心他人与社会。在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唤醒个体内心深处最简单的价值崇尚,如仁爱、礼让、谦和、同情的日常习得,正义、担当、责任、勇敢的品行追求,这种简单的日常习得和品行追求,首先是劳动实践中的内容。比如,中小学学校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美丽乡村活动的劳动教育,班主任与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有最简单的情感付出。首先真正到乡村现场,对所到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当地百姓的生活报以最朴实的同情之心,以同情之心观照乡村世界,了解当地百姓的家庭生活,了解当地乡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当地乡村人的情感需求。班主任和学生们怀着谦和的态度,与当地的居民进行对话,建立彼此沟通的可能,这是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所呈现出来的最简单的生活与状态。而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在劳动教育参与主体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思考。劳动教育实施者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通过团队讨论,形成口头语言交流和书面总结报告。两种讨论的形式和结果,就是对生活实践活动的形而上思考。学生通过实践之后的探讨交流,不仅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更懂得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和生命个体的价值意义。劳动教育实施者可对学生探讨进行后续延伸,留下如下话题进行思考:什么样的乡村是美丽的?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可以做出什么贡献?美丽乡村建设对中国小康社会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此种延伸正是劳动教育价值的审美哲学之思。它激发每一个参与劳动教育的主体生命,在审美存在境遇里与本真的自我相遇。

在审美的存在境遇里,劳动过程成为一个中介和桥梁。劳动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劳动锻炼和反思交流,培养学生体会劳动带给身心的快感体验,帮助参加劳动的主体从单纯身体的劳动认识局限里向外敞开自身,让自身简单朴素的生命意识油然而生,如爱的意识,相让的意识,向善的意识、担当的意识等。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虽然也有一些劳动教育,但往往流于空泛,如“雷锋月”之类的活动,学生往往选择上街摆摊帮助市民修理电器,或到社区进行卫生清理工作,或到福利院、敬老院,进行一天或半天的义务劳动。当这样的劳动结束之后,“雷锋月”对学生而言,只是一个虚名,并没有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而新时代提出劳动教育的命题,就是希望通过劳动的过程,让劳动者不仅锻炼其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锤炼一个人热爱生命的内在品质。而个体的生命品质只有在其审美的意义上才能呈现。在审美的存在境遇里,劳动者是审美的主体,其活动的对象是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从审美意义上讲,学生上街摆摊修理电器、在社区进行卫生清理、到福利院和敬老院进行关爱活动,是劳动者通过主动参与,让身体感官变得灵动敏锐,同时也让思想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超越了简单的身体苦累,属于生命的高级需要满足。“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6]劳动的过程变为生命提升的途径,这正是劳动教育发生的审美境遇。在劳动教育的审美情境里,参与主体获得了精神的提升。

结语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提出,意味着劳动教育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在动态视野中理解劳动的内涵和劳动教育的真谛。以发展的眼光赋予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新维度。怀着想象未来的诗性情怀,塑造具有热爱劳动品质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参与者,首先是作为个体,在劳动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个体成为应该之“我”的途径。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慢展开过程,需要时间的磨练。在劳动中,人自身不断向世界展开,达到民族复兴对人的要求。这个展开的方向就是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方向。马斯洛认为在这样的方向中,“人是如此构造的,他坚持向着越来越完美的存在前进,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坚持向着大多数人愿意叫做美好的价值前进,向着安详、仁慈、英勇、正直、热爱、无私、善行前进”[6]。

正如习近平对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精神作出的重要指示中说的:“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7]黄大年先进事迹的精神对人民的感召力量,正在于黄大年的劳动价值所呈现的,是他身上所坚持的向着真理探索,有向着越来越美好的人成长的内在品质。一切皆源于他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热爱所引领着的个体生命,是审美情境中的生命。在审美情境中,自我与整个世界相遇。在审美的经验里,有你我本真的对话和精神的交流。

只有在审美的存在境遇里,学习黄大年才不会时过境迁,还有诸如“雷锋月”“全国助残日”“五四青年节”“世界环境日”等名字才可避免不流于宣传、走于过场。只有在审美的实践存在境遇里,才能使个体找到实现自我理想的途径——劳动。而劳动教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活动,实现人之成为真正人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也就是说,使这个人成为有完美人性的,成为这个人能够成为的一切。但是,有时这个人自己并不了解这一点,这也是实际情况”[6]。那么,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就是呈现参与主体获得完美人性的过程。这也是劳动教育的其最终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的人的终极目标所在,这样的人才能担当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猜你喜欢
个体劳动生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