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丽
(砚山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云南 砚山 663100)
“十三五”以来,砚山县紧紧围绕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有机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为主的生态环保健康农业,从抓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入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三大目标,着力培育绿色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并补足发展短板。
截至目前,全县拥有“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2家,认证产品10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70个,有机产品26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
全县认定种植业无公害产地面积71466.67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7.91%),渔业养殖面积1066.67 hm2,畜禽养殖头数22.05万头(只)。
砚山县始终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绿色农业发展,按照“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的发展思路,坚持“大中小并举、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原则,全力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全县获得“三品一标”企业(合作社)22家、有机食品标志企业26家、绿色食品标志企业9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企业5家,逐步形成了以“中康食品”“云松南”等为代表的蔬菜企业品牌和一批产品品牌,“云松南”牌奶白菜被评为2018年云南省十大名菜,2020年中康公司“我走鲜-番茄”获评云南十大名品。
以科技支撑为引领、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加强“砚菜”品牌的打造,以品牌引领砚山蔬菜产业走向国内外市场。目前,已组织全县32家企业和合作社组建了“砚山蔬菜产业联盟”,“砚菜”商标正在申报中,为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奠定了良好开端。
县里虽然对“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进行奖励,但对基地建设等基础性投入较少,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
一部分生产者急功近利,认为发展农产品品牌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取得巨大利润,体现不出优质优价而生产积极性不高。另有部分消费者健康安全的消费观念淡薄,对品牌建设持疑虑态度,降低了对“三品”的消费需求。
部分企业(合作社)想申报“三品”认证,但由于认证费用较高,造成企业(合作社)负担较重。
农业产品品牌生产环节归农业部门管理,加工环节由市监部门管理,标志认证归绿色食品管理认证机构管理(有机产品认证除外),进入市场后归市监部门管理,这就造成了农产品品牌管理非常混乱,而掌握这些生产环节的只有涉农的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所以其它部门执法必须有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参与才能完成,也就造成执法环节相互脱钩。虽然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非常健全,但是各级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实际授予“三品一标”管理部门执法权,所以管理起来没有力度。往往造成农产品在生产和销售环节发现违规、违法现象也不能处理,导致市场比较混乱,公信力不高。
这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绿色食品优质不优价,市场机制没有建立,导致绿色食品续展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有机食品认证秩序混乱,全国有三十多家认证机构认证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认证相比,门坎降低,效率提高,价格合理,监管部门难以监管,容易造成管理混乱。
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现代企业运营模式来谋划发展绿色农业,坚持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逐步形成“名牌带动、基地推动、产业联动、利益趋动”的产业化经营发展路子。积极扶持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增水平、强实力,扶大扶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整合壮大现有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引进培育新上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承担机制,产权联结机制、购销价格机制、成本分担和转化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立发展提供动力,奠定发展基础。
以品牌优、规模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培育和发展名优主导绿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强拟申报绿色食品的企业和绿色食品工作管理人员知识培训,搭建沟通平台和挂联企业新机制,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能力,着力提高申报认证工作效率。
深入开展绿色食品企业(合作社)年检制度和产品入市制度,做到年检与抽检、产品续展相结合,绿证产品企业(合作社)年检率要达到100%;进一步规范绿色食品用标管理工作,重点纠正各种违规用标现象,把好绿色农产品质量关口。
鼓励和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合作社)闯市场,推进绿色农产品出县、出省、出国,不断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信息网络,搭建绿色食品公共贸易信息发布平台,为绿色食品企业拓宽服务内容。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生态绿色产品,才能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增加绿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提高生产主体的积极性。
政府各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对绿色食品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优化服务环境,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完善绿色产品体制机制。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加大绿色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全民对“绿色生产、健康消费”的思想意识,举办绿色农业生产知识讲座,提高广大生产经营主体对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管理和服务体系队伍建设,建立检查员和监管员制度,将绿色食品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县建设、“三农”建设、涉农部门目标责任制的重点考核内容。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大力实施高稳产基本农田建设;积极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综合利用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明显地减少农业污染,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增加地方财政投入,配备必要的检测检验、通讯、交通设备和设施,深入开展禁限用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持续加大禁限用农业投入品清缴力度,加强农资使用环节监管,加大日常执法巡查力度,深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全力推动农资市场秩序持续稳定好转。有针对性地对辖区内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清理整顿,督促其健全农资生产经营档案。对不具备相关资质条件或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依法予以清理整顿,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农资的黑窝点给予严肃查处,坚决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