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雷,黄 莉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安庆 230038)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决定性力量.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但近年来多起“医学生考前拜华佗孙思邈像”热搜的出现,让众多医学院大学生的考前“拜神”热成为热点事件.
对于此情况,有人批判为封建迷信,有人定义为苦中作乐.医学生考前“拜神”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复杂的考试心态,表达出他们对缓解压力的渴求.从心理学角度与社会现实角度分析医学生考前“拜神”热现象的原因、意义、弊端,对于正确引导“拜神”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多重视角分析医学生考前“拜神”热现象,进而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制定有效的引导方案,以期为保障学生的学习心态,纠正其价值取向,维护学校秩序,端正校园内的学风学纪提供参考.
“神”并不是中国的独有,在东西方国家都有众说纷纭的各类神,文化差异体现在国外的神是实体的,但中国的神是虚体的[1].几乎所有民族传说中的“神”都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主宰者[2].人类祖先在探索自然中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掌握自身命运,感觉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操控一切,在先民的眼里这种自然力就被捏造为“神”.“神”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认识的迷茫与敬畏,他们运用全部的知识创造了关于“神”的学说,为了说服自己,人类又赋予“神”各种各样的实质形体,如木雕、笔画、剪纸、泥塑的神等.而出于对“神”的敬畏,人类开始拜“神”,但由于人类的贪念,认为拜“神”可以给他们带来各种好运,导致出现许多疯狂的拜“神”行为.为了莫名须有的“神”,人类以独特的祭品、丑陋的习俗来祭拜“神”,有的地方拜“神”甚至以人为祭,吃灰、念咒治病导致财散人亡,而他们却心甘情愿地接受着入不敷出的回报、阻碍社会进步的结局.鲁迅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3].此类极端的拜“神”行为在新中国成立后,遭到了全面禁止与清除.随着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神”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不似从前,虽然现在逢年过节仍有人烧香拜佛、上供拜“神”,但也只是求个心理上的宽慰或是一种信仰.
虽然现代人对神奇的自然有了部分了解,但人们对世界上存在的未知事物仍充满好奇心,同时内心又渴求圆满,所以仍有部分人信着万能而不可捉摸的“神”.只要人们对自然力没有完全的认知,对事情没有完全的掌控权,那些神秘就会催使人们去相信“神”的存在,也会一直驱动人们探究“神学”.随着现代进一步的研究,人类试着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些神秘现象,把“神”演变成了外星人.在《神的起源》一书中作者运用大量语段阐述外星人创造了人以及创造了人类文明的观点[4],这与“女娲造人”、“仓颉造字”等中国神话不谋而合.对“神”的研究热由此转变成了对外星人研究热,很多专家在孜孜不倦地求解外星人、UFO是否存在.无论现实生活中存在与否,“神”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种信仰,心中有信仰,做人做事才会有所敬畏,也是对人性缺点的一种监管.所以没有必要完全清除社会上这些“求仙拜神”的行为,但是要把握好身份、时间、场合、程度等.
但另一种“神”是值得祭拜的,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精神.原型来自真实生活中普普通通但又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人们怀着无比的热爱与崇敬,把他们的形象拔高成了“神”,比如古代的孙思邈、华佗等,再比如近代的毛主席、雷锋等.孔子有言“聪明正直谓之神”,对这类“神”的祭拜是出于感激、尊敬,亦或是向榜样学习,进行自我激励.当代大学生考前“拜神”以缓解学习压力、激励自我也未尝不可,但怀着祈求考试必过的功利之心去祭拜是不妥的.这些先人都是人们学习的榜样,缅怀他们的目的是教导人们脚踏实地努力,而不是不劳而获,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努力了拜不拜“神”考试也必过.
从现代心理学来看,“神”的存在只是人类在不可控制的因素面前,为了摆脱痛苦或寻求心理满足所创造的一种“精神安慰剂”.拜“神”行为是一种非逻辑行为——指行为与引起的结果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如拜“神”求子等,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类行为仍较多[5].从心理学上解释,人类拜“神”求发财、赎罪、天惩恶人等行为属于抵消、转化、补偿心理在作祟,旨在求心安.无论时代怎么变,人类的心理需求一直存在,“神”的慰藉作用被去糟粕取精华地变成了心理疗法.1989年心理健康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健康的定义中,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也得到了更多人的正视.现代研究发现心理因素与治病或致病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安慰剂以及其他心理疗法在镇痛、恢复运动功能等方面所获的疗效上已经得到广泛认可[6].
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习近平一直对新时代的青年寄予厚望,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时惴惴教导,“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7].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应该对“拜神”行为盲目崇拜,更应该深刻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此前医学生考前“拜神”热在网络上遭到一片恶评,但从医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来看,考前“拜神”热不是深入人心的迷信,只是少数个体一时贪求功利或者苦中寻乐的结果,只需学校正确引导即可.
其实不仅医学院校有考前“拜神”的活动,很多高校乃至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都有“考前拜考神”的行为,只是没有被大肆报道,究其原因都是考试压力大、期望高.医学生在大学生中算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课表排得满、书本非常厚、重点知识多、考试集中等等,导致他们通常压力山大,因此有人戏说“只要专业选的好,每年期末胜高考”.同时,医学生以后会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社会上绝大部分人对医学生的期望都很高,无形中又给医学生增加了一重心理负担.
生命是神奇的,疾病的形成与治愈更是神秘的,医学生的使命就是探索生命,维护健康.医学的智慧是从人类起源就开始累积的,因此医学生的学习内容非常多,知识点更是密密麻麻,若不仔细学习,忽略的不是几段文字,有可能是一个生命.每天都奔波在上下课的路上,复习功课的时间完全靠自己挤时间,内容夜以继日也背不完,拜“神”是一种侥幸心理作祟,祈求不考学生没背的知识点.
期末考试是对一个学期的教学成果与学习收获的检验,考试范围是一本本完整的书,不存在划重点的行为.很多其他专业可以采取论文、实体作品等形式考核,但医学生是对生命负责,因此考核十分严格,大部分都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此外,大部分课程都在相同时间点结束,都集中在最后两个星期考,压力确实大,拜“神”只是为了缓解压力.
大学是检验一个人自律能力最好的地方,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大学里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几乎都无人过多管教,一切仅靠自己的自觉与主动,因此学生之间的差别在毕业时显而易见.医学生学习内容多,课余时间少,技能操作要求高,如果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功夫不用在平时,拜“神”也只是一种掩耳盗铃行为.
经历了小学到高中的十年寒窗苦读,步入大学的学生瞬间就自我解压,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但大学的学习压力并不小,医学生的学习压力甚至可与高中生相比.但“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少一分犯罪”这一戏言在大学中广为流传,这充分反映出很多大学生“只求及格”的心理.个人不想做过多的努力,如果差一点及格,那么这一点的努力就交给了“神”,所以去拜“神”.拥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要求不高,在将来的岗位上也表现平平.
为了不辜负社会、家人的殷殷期望,同时深深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这类医学生对自我的要求非常高,科科考试必须九十分以上,样样活动都主动参与并且表现优异.即使平时很认真,临近考试也在日夜复习,但仍不能心安.越在意的事情越害怕失败,虽然已经加倍努力了,但考虑到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于是拜“神”以求心理宽慰.
面对未知的事情,人类的本能是逃避,心理是害怕.不论有无充分准备的学生都会惴惴不安,但考试又无法避免,为寻求精神安慰,缓解心理上的过度紧张而拜“神”.信“神”也是一种信仰,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有学者认为这项政策有利于真正保障公民人权[8],所以有的大学生信“神”也无可厚非.同时,压抑与焦虑充满了整个考试周,医学上认为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对身体产生危害进而导致疾病,拜“神”也起到了一定程度护卫健康的作用.
考试内容过多,考试安排过于集中,如果挂科需要重修甚至影响毕业,这些繁重的任务以及严重的后果上都让医学生压力倍增,拜“神”只是为了缓解压力.因为有很多学生只是纯粹的娱乐之心作祟,期末考试周除了看书就没有娱乐项目了,不少学生为了在痛苦的复习中寻点乐子而拜“神”,身心得到放松后继续埋头苦读.这种张弛有度的学习方式值得鼓励,但应该换个正确的方法践行.
怯弱的人一旦有了勇敢的理由,任何困难也无法阻挡他迈向成功的脚步.拜“神”是相信天道酬勤的一种表现,努力的学生会在心理上认为神会眷顾勤奋的人,由此得到积极的暗示,于是信心大增,逢考必过.这对于已经充分准备了但总是发挥失常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战术.“你尽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天意”,这不仅是一种宽慰,也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
如果拜“神”就可以考高分,就没人想挑灯夜读了,虽然大家心里都明白世上无“神”,拜“神”也没有实际意义,但是人类都有从众心理,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快就会被带动起来,参与其中.如果任其发展,最后认真学习的人也会被蛊惑,整个学校的不良学习风气愈演愈烈.大众心理学研究发现,一旦一个新的信念在群体思维里形成,它就会成为鼓舞人心的源泉,能够对人们施展绝对的控制[9],因此学校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学习的价值不在于考多少分,而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在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品性——独立思考、吃苦耐劳等.拜“神”行为暗示学习的价值就是为了考试,为了高分数或者不挂科,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学习的价值是为了好工作、赚大钱,这种思想不值得提倡.读书时要摒弃功利之心,潜心研究学问,教化思想与道德.古人早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之说,但整个世界仍在积极地倡导学习,因为学习是为了开阔眼界,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为了探求生命的意义.
当拜“神”行为蔚然成风,为了博得“神”的欢心,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祭品,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拜“神”方式,校园将是一片混乱.学校是社会价值观的引导者,纵容学生拜“神”,会导致潜藏在社会角落的封建迷信活动更加活跃.别有用心的人会趁机大卖祭品、驱邪器等,骗取大量钱财,很多工作人员也会跟风不务正业.此外,一些邪教组织、暴动组织等,会趁机蛊惑大学生和社会青年加入,同时鼓动他们参与危害社会的活动,如香港暴乱事件[10].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11],这些语录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响应,形成了“奋斗幸福观”.大学生风华正茂,时光易逝,更应该争分夺秒、脚踏实地去做有意义的事.为了弘扬奋斗精神,柴素芳等[12]提出了利用微电影作为体裁,引导大学生践行“奋斗幸福观”,这种方法值得借鉴.无论学习还是做事、做人,都应该脚踏实地,这是学校应该教给学生的最基本道理.
人类极易受到环境影响,一个积极关怀学生的校园氛围,无形中就解决了学生心理上的诸多小问题.班级定期开展的主题班会,要涉及到心理方面;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应要求教师多关注学生心理,早发现问题早疏导;全校内要定期开展心理测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立的心理问题咨询中心,要切实解决好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紧张焦虑的情绪,让学生充满信心、脚踏实地迎接考试.
依据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在此次考前“拜神”热事件上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学生的考试压力,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制定合理的考试计划.各科考试时间分散开,早结课的科目早考试,予以学生充分复习的时间;考试成绩不一锤定音,将平时的小测试按照一定比例体现在期末考试成绩中;适当采取其他考核形式,比如实际操作、书面作业、实验成果等,切实给学生“松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拜神”热中的“神”实际是华佗、孙思邈之像,两位都是在中医药发展史上有丰功伟绩且医术医德堪称模范的先人,学校将他们的雕像立于校园之中,目的是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而考试多重压力以及娱乐心态导致学生纷纷用水果、零食等错误祭拜行为祭拜二人,这造成了外界认为医学生封建迷信的误解.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缅怀先人,可每年规定一个时间开展祭拜活动,邀请全校师生共同参加,以诵读《大医精诚》祭词的方式来祭拜,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之心,使其明志并为之奋斗.青春不是年华,而是深沉的意志、坚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愿很多年后再想起时,是一种由衷的骄傲.
通过考前“拜神”热,学校应及时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积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与惩罚.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邢玲[13]提出教育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力,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生也要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考试不是为了分数,接受教育是为了塑造自己的终极价值,成为一个有灵魂、有信仰的人.同时,大胆娱乐,认真生活,这也没有什么错误,但始终要记得,靠自己才是最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