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新华
(抚州市临川区罗针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西 抚州 344103)
虎奶菇拉丁学名:Pleurotustuber-regium(Fr.)Sing,中文名“菌核侧耳”,又名虎乳菌、虎奶菌、南阳茯苓等,因生长过程中菌丝扭结成类似虎爪的菌核或子实体而得名,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天然药材,自然产量极少。因此,为保证市场供应,需探究虎奶菇的人工栽培技术。
虎奶菇菌核的主要形态大致分为三种,分别为不规则的团块、类圆形或扁球形。菌核大小不一,最小直径仅为3 cm,最大直径可达10 cm;最小厚度仅为2.5 cm,最大厚度可达8 cm。菌核表面多呈现黄白色,少数呈现浅黄色,成熟期间外皮颜色会逐渐加深,最终完全转变为红褐色。在成熟后,虎奶菇菌核外皮的特点为:厚度不大、较为粗糙、有较为明显的皱缩样纹理,可能会出现较为细小的横裂纹,部分菌核外皮会呈现瘤状突起。虎奶菇菌核整体较轻、质地松软,放置于水中时不会下沉,会漂浮在水表面。此外,菌核的断面不够平坦,呈现颗粒状,散发出淡淡的菌类味道。放置于口中咀嚼时会感到微微发黏,且感到有颗粒感。
相较于菌核,虎奶菇子实体的体积较大。菌盖直径最小值为8 cm,最大值可超过20 cm,整体呈现漏斗状、高脚杯状。子实体的中部有明显的下凹趋势,在生长初期呈现出“肉质感”,表面较为光滑,但中部局部地方会分布灰白色或红褐色的鳞片。边缘地带没有条纹分布,厚度较小,在刚刚成型时会向内卷曲,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展开,并产生沟条纹理。子实体的菌褶会延时生长,且长度不一,呈现出又薄又窄的特性,表面呈淡黄色、黄灰色。子实体的菌柄长度最小值为3.5 cm,最大值为13 cm,截面直径最小值为0.5 cm,最大值可达3.5 cm,形似圆柱形,颜色多与菌盖相同,伴有较小的鳞片或绒毛。菌柄内部实心、基部膨大,生于菌核之上。
野生虎奶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云南、海南两省。虎奶菇的菌核及其子实体既可以食用,又能够入药。有研究表明,虎奶菇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物质为氨基酸、蛋白质、甾醇、生物碱等。药理作用为:具备滋补功能,能够强身健体、解毒收敛、化积、降血脂。临床中,虎奶菇可作为治疗慢性、过敏性、虚寒性顽疾咳嗽、小儿咳嗽及哮喘等药物的主要成分,效果十分显著。此外,虎奶菇入药后,病人若能在医师的指导下定时定量服用,可提高体质、增强免疫力、提高记忆力,具备预防痴呆、消除肺部污染物等功效。目前,临床已经证实的虎奶菇的药用价值如下:①对于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功能具有一定的效果。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时,使用含虎奶菇的药物后,疼痛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②可配合健脾中药,应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③可有效改善神经衰弱患者的头晕、失眠等症状。④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慢性疾病。按中医药理论对虎奶菇药用价值的评价,其性感、温和、可补气益血,且能够润肺、养心血、滋补肝肾、健脾胃,当做食材食用时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具备保健功效。此外,虎奶菇本身具备极强的抗侵蚀、抗病能力,将成熟的虎奶菇采摘之后,放置于室内干燥环境下,能够在数年时间内保存良好,质地不变且不会受到虫蛀,也不会受到病原菌的侵蚀,随着时间的累积,药性功效不仅不会减退,入药时效果甚至更佳。
有资料显示,最适合虎奶菇出菇的温度介于22℃~35℃。若温度超过35℃,则在生长期间,菌盖会呈现出又大又薄的特性,会在不同程度上丧失商品价值;若温度低于22℃,则生长十分缓慢,会延长出菇期。因此,在人工栽培期间,针对温度控制应采用如下方法:第一,栽培期选在夏季,应保证背光、阴凉。此外,夏季栽培时必须在每日早晚光照强度较低、温度相对较低的时间进行通风。第二,若在夏季采用大棚栽培时,应该在棚顶加盖一层草帘,或是在棚顶外侧距离棚顶约50 cm处架设一层遮阳网,可定期向棚顶喷水,达到控温的目的。
出菇期间,土壤的理想湿度应该控制在20%~40%,需根据土质的特性进行灵活调整,主要需遵循如下原则:以手握紧土壤时,能够将之捏成1个土团,放手后,土团落地即散即可。针对空气湿度的要求是,应尽量控制在85%~90%。如果空气湿度偏低,则会导致虎奶菇在生长过程中,表面十分干枯,导致整体质量较差;若空气湿度过高,则极有可能诱发白腐病,导致菌株整体腐烂。可采用下列方式调节空气及土壤湿度:①定期查看土壤温度,若偏高则多浇水,若偏低则少浇水。②在栽培基地的地面、墙上浇水,从而增强大棚的湿度。③可在通风口处悬挂草帘,并在草帘上浇水。④可使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⑤若棚内湿度较大,则应可适量播撒生石灰,达到降低湿度的目的。⑥进入出菇期后,浇水时应避免直接浇到菇体表面,防止腐烂。
进入出菇期后,虎奶菇的进一步成长对新鲜空气的要求较大。但如上文所述,虎奶菇栽培多选在夏季,且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风力强度较大,通风时极有可能导致棚内湿度迅速降低,进而使菇体干枯,严重降低品质。而通风不足则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病虫害。总体而言,应综合考虑通风及光照问题,可采用如下方式:①在夏季温度较高时选在夜晚通风,若温度相对较低时则改为中午通风。②大棚内湿度较大时,则应根据室内温度高低灵活设置通风时间。③在出菇期通风时,应尽量选在夜晚自然光线较弱时进行。④微弱的散射光可以满足虎奶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若光照强度过大则会抑制发育,并导致鳞片增多。为有效控制光照强度,可在大棚外覆盖黑色格网,减少光线的照射面积。
虎奶菇种植期间和出菇管理时的注意事项如下:①为提高出菇产量,需采用覆土种植及出菇方式。覆土应选择肥沃的中性土,土壤粘性较大或砂砾较多均不符合要求。②栽培基地应尽量选择方便灌溉的地区。若在夏天栽培,则应注意选择阴凉、背光处;若在冬季栽培,应保证温暖。③进行大面积栽培时,畦的长度没有要求,但宽度应控制在1~1.2 m。根据栽培形式的不同,栽培深度应控制在10~20 cm。在此基础上,需要在设置好的畦上洒上一层生石灰粉,并将脱掉塑料的菌袋整齐地排放在畦中,每袋之间应注意保留20 cm的空隙,之后喷洒农药,完成对土壤中成虫及卵的灭杀。完成上述作业后,覆盖中性土(厚度控制在3~5 cm即可)并浇1次水,间隔2~3天后,将料面整理平齐。④采用单个脱袋的方式进行栽培时,无需设置畦,可直接在大棚中挖15 cm深度的坑,并向其中播撒石灰粉,之后将脱去塑料的菌袋放置于坑中,喷洒农药后覆土、浇水。⑤按照上文所述的方式控制大棚内温湿度、通风及光照之后,经过约10~15天后即可出菇。出菇7~10天后,按照先后顺序进行采摘。需要注意的是,出菇期间,虎奶菇的温度较高,采集后应迅速对其进行降温、保鲜冷藏,避免在持续高温的作用之下变质。
一般而言,当虎奶菇的子实体成熟度达到七八分时即可采收。具体的操作要点如下:①采收人员将手放置在菌柄的基部,轻轻扭转后即可摘下;若菌株为丛生菇,则应等到数量较多时共同采收。②采摘后的虎奶菇应按照采摘先后顺序,依次放置于采收浅筐内,严禁出现顺序错乱的情况,且还需防止菇脚的泥土散落在菌盖、菌柄之上。③针对采摘后的虎奶菇进行处理时,应使用刀片轻轻刮去其表面泥土和杂物,并对基部进行圆滑切削,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包装,之后迅速冷藏,以待后续运输及销售。
虎奶菇的菌核及子实体既可食用,又能入药,在市场中广受欢迎。但野生虎奶菇数量稀少,无法满足市场日益庞大的需求,因此,若能通过人工栽培的方式,保证产量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则必定具备令人欣喜的开发前景。为达到这一目的,在人工栽培期间,首先需要控制好栽培环境,严格遵守栽培流程,做好出菇、采收、加工等管理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人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