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波 熊孝容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晚号涪翁,分宁人。①代表作品在诗歌方面有《退听堂集》,在词作上有《山谷词》。他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词人,并且其书法推陈出新、别具一格。书学思想更是受到后代人的推崇。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大,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开创了江西诗派,并被尊为“江西诗派之宗”。除此之外,其诗奇崛放纵,曾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词清新瘦硬,生新廉悍,在当时就被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誉为“今代词手”,和秦观并称“秦七黄九”。
在黄庭坚诗词创作的过程中,书斋诗占绝大多数。无论是题画诗、论书诗、论茶诗都体现了其独树一帜的诗学思想。同时,作为一名书法家,他又善于将不同的艺术相互渗透进自己的创作。由此,对于黄庭坚论书诗的研究,其意义在于:能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黄庭坚论书诗中的韵味;通过对不同人生阶段诗歌风格变化的解读看黄庭坚的自我观照以及处事原则;细化当前关于黄庭坚论书诗的研究;系统阐述了黄庭坚的书学思想;总结并创新当前关于黄庭坚论书诗法古与创新的相关研究。
孩童时代:黄庭坚满周岁时,按照江西南昌当地的风俗,需要进行“抓周”,当其父母端出盛有糖果、布匹、刀剑、笔砚、金银、剪子等物品的盘子,依次陈列排比,让黄庭坚选择,黄庭坚在围观众人的哄闹中选择了笔砚,其叔父黄廉大笑道:“九郎他日当以笔墨成就名声,黄家儒业根基当不至断绝。”长大一些后,黄庭坚经常在黄庶的指导下熟读四书五经。游学淮南:在黄庭坚十五六岁时离开了故乡,跟随六舅李常来到了淮南,结交了当时的一些有名之士,对他书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后在二十岁时以乡贡进士的资格,到京师应考,但是落第了。其他同是落第人要么郁郁寡欢,要么痛哭流涕,但是黄庭坚却不是这样,他淡然处之,把是否高中视为平常之事。三年后,他卷土重来。乡试的诗题是《野无遗贤》,他一句“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一句得到了当时考官的赞赏,以第一名高中,然后再到京师赶考,终于考到进士。随后有经历了初仕叶县、教授北京、改官南京、知太和县、北上赴任、监德平镇、供职馆阁、丁忧居家、戴罪陈留、初谪黔州、迁徙戎州、恩宥东归、再贬宜州等,最后因为一场大雨,黄庭坚患雨疾却没有及时医治而去世,一代诗书大家就这样烟消云散了。从这一系列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波澜起伏的一生。
在《新寨饯南归客》中所提到的“闲居为妇执薪爨,宿处野人争卧席”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住在江南”的飞扬狂放与“迩来多病”的萧索落寞成为鲜明的对比,其妻子兰溪的因病去世带给黄庭坚巨大的打击,并且在仕途上的不得志也让黄庭坚怅然若失。其性格的“清而不俗”更是时常招致祸端,常常忍受来自当时一些世家大族的讥讽。
面对种种讥讽,黄庭坚以“不俗”待之。所谓“不俗”就是固然首先体现在作家作品的主题、语言、意境以及风格等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对高尚人品和修养的反映,是指“临大节而不可夺”,比如说不爱钱财,常读圣贤书以及能行仁道等,无论是身处何时,身处何世还是持身论艺,一切都以超尘绝俗和力进圣哲为当下之务,这便是他的处事原则。
所谓论书诗是指对书法艺术进行品评鉴赏及对书法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研究的一类诗歌。论书诗中反映了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他们对于书法的认识和看法。它对古代的书法史论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和补充价值。在论书诗中其实也蕴含了诗人很丰富的书法思想,很深刻的书法观念。
黄庭坚的论书诗中具有比王禹偁、苏轼更为浓厚的诗人雅趣。他常常以笔、墨、纸、砚为描写对象,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所以后人把出现笔、墨、纸、砚一类的诗歌称为论书诗。例如“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②这句诗中的“书”被放置于高雅的文化环境中,并且成为了文人墨客们高雅活动以及高雅志趣的象征,故而赋予了“书”独特的文化魅力。
从黄庭坚波澜起伏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书学思想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处事原则即无论是身处何时,身处何世还是持身论艺,一切都以超尘绝俗和力进圣哲为当下之务的态度使其得到了时人的尊崇。其诗歌作品基本收录在《退听堂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他的论书诗。除此之外,黄庭坚在词学方面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著有《山谷词》。
在黄庭坚的论书诗中,反映了他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对于书法的认识和看法,集诗学思想和书学思想于一身,这在宋代大家中别具一格。其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法古与创新。这对古代的书法史论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和补充价值,也蕴含了诗人很丰富的书法思想,很深刻的诗学观念。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漫投墨客摹科斗,胜与朱门饱蠹鱼。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
首联描绘了宣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渐渐地出现了很多名笔,比如鸡距笔、鼠须笔。“变样”两个字比较明确地表现了人们书写方式的变化,这与笔的产生息息相关。颔联直白地写出了笔的价值以及诗人得到笔后的开心。颈联表达自己随意拿着这支笔文思泉涌,古文经籍信手拈来。尾联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我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远远赶不上扬雄那样的人物,能够写出令人惊叹之作,但是我一定会坚守初心,不为世俗名利所惑,发挥这支笔应有的价值。总的来说,这首诗传达出诗人黄庭坚对官样文章的不满以及对时势的抗争。
这首七律仔细品来写得很有特色,一方面是内容的表达上的创新,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用韵上的法古。《谢送宣城笔》是一首平起不入式,在内容表达上,该诗格律严整。不仅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首尾两联也都工整对仗,这是在七律诗基本格律的基础上做了创新性的突破。整首诗给人一种严整规范的感觉。在用韵上是双出双入,也就是说这首诗的第二句与第四句用《平水韵》上平声七“虞”韵,第六、第八句用了上平声六“鱼”,前面一格后面一格,此起彼落,就像辘轳声一般。这种用韵的技法在晋唐诗歌中最为典型,而黄庭坚作为宋代的诗词大家,却在其诗歌中大量引用,也这体现了此诗法古的一面。
往时李北海,翰墨妙天下。石室苍苔世未知,公独得本今无价。肉字不肥藏兔锋,郎官壁刊佳处同。愿公倒箧速持赠,免断银鈎输蠹虫。
首联主要写了昔日的李北海也就是李邕,他的笔法出神入化,在当时颇负盛名。颔联则是描写了李北海的居室已经长满了青苔,侧面烘托其生存环境之萧索,但生存环境与其所取得的成就成反比,愈写环境之艰,愈能表达出其在书法上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不易。颈联则主要写了李北海在书法上的特点,高度赞扬其锐利的笔锋。尾联则是传达出诗人迫切想得到李北海书法的佳作,希望能得到他的倾囊相授。
李北海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后世大家的推崇。他的书法个性鲜明,讲究方圆兼备,他的字体稳中见奇,并展现出风流潇洒的气韵,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貌。在整首诗中黄庭坚称赞李北海翰墨妙天下,则间接地表现出他是赞同并支持李北海的书学思想。而黄庭坚在书法上则表现出明显的主观艺术特色,主要可以由四个字概括,即拙、重、厚、媚。所谓“拙”就是说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注重神韵和气韵美,在这一点上体现出黄庭坚对李北海的效法,黄庭坚作为宋代的书法大家对唐代李北海书法作品极为欣赏,并对其书学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体现了黄庭坚书学思想法古的一面。所谓“重”就是说在进行书法创作时要强调笔力,注重线条的张力。这和李北海“肉字不肥藏兔锋”的特点不谋而合。所谓“厚”就是说在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中,我们要讲究其境界的宏大,注重整个作品布局的和谐,给人以波澜壮阔之感。这顺应了当时书法创作的时代潮流,不拘泥于唐宋时势的要求,不为所处的朝代限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是黄庭坚创新之处的具体体现。而“媚”字则是对其笔劲奔放,遒劲有力的一种概括。
万里风帆水著天,
麝煤鼠尾过年年。
沧江静夜虹贯月,
定是米家书画船。
这首诗是黄庭坚写给米芾的代表作。主要描绘了一叶扁舟在江水中飘零,远处水天相接,墨水与栗鼠尾毛做成的笔伴随你度过年复一年。在沧江静谧的夜晚中忽然看见白虹贯日,这一定是米芾家的书画船感动了上天这样的画面。
这首诗作于建中靖国元年,这首诗前两句用调侃的笔调对与自己同时代的大书法家兼画家米芾,全身心投入艺术——“麝煤鼠尾过年年”勤苦的创作生涯予以称颂。米芾好古博雅,收藏颇富,自己创作的书画又多,因此后两句玩笑地说,夜晚沧江上出现白虹贯日的奇异现象,一定是米家的书画船行驶着,精诚感动上天的缘故。诙谐的字句中,处处充满了诗人对米芾的欣赏和高度评价。
在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此诗用直白浅近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米芾勤奋刻苦研究书法的称颂。“过年年”使用叠词,强调了米芾日复一日研究书法创作的刻苦。这是在诗歌技法上的创新。
在书法作品的创作上,黄庭坚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这是区别于宋代其他诗人或书法家独有的特征,也就是其创新性,这在宋代书坛独树一帜。山谷道人黄庭坚《戏赠米元章》碑为行书横幅,字大如拳,笔力雄健,锋利爽截而富于弹性,形体舒展,大撇大捺,中宫紧缩而四维开张,顿挫明显,节奏感较强,有放纵不可端倪之态。在字体大小谋篇布局等关系的处理上,也显得跌宕洒脱,别具一格。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诗书大家,他有很多的书法艺术作品和相关的书学理论传世。所谓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书法创作和书法批评这两个方面。
所谓的书法创作,就是要强调用笔,认为用笔在一件成功的书法艺术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用笔,就是要做到“熟观—养心—会心—不知心”。在书法批评这方面则是黄庭坚抒发自己对前人艺术作品的看法,比如他认为唐代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作品,特别是在《争座位帖》《祭伯父文稿》《祭侄文稿》中体现了其既遵循法度又不显呆板,浑厚遒劲,随性而书率真自然,认为颜真卿真正做到了人品与书品的统一。
黄庭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但他又十分崇拜古人。创新和法古成为其诗学思想两个重要方面。他推崇古人的作品,效法古人诗歌创作的方法,但他又不拘泥于其中,而是在法古的基础上生发出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新见解,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自成一家。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之宗,主要是模拟韩愈、杜甫和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方法,但是却没有遭遇像韩愈、杜甫和陶渊明那样的波折,在创立之初就得到了世人理解和支持,更是被称作宋代诗歌风格的代表,成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追求“追配古人”,而阅读古代人的诗歌或者作品则是黄庭坚法古的主要方法。他在诗歌创作时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希望自己能够达到“不随人后,自成一家”的境界。黄庭坚的崇古思想可以体现在他在诗歌创作中引用了许多晋唐之语。例如其诗“平生白眼人,今日折腰诺”中蕴含了两个典故,一是阮籍“青白眼”;二是陶渊明“折腰”。除此之外,黄庭坚的诗歌注重格调法度,他认为写文章主要以韩愈的方法为准,学习诗歌则以杜甫为榜样。他曾说:“欲学诗,观老杜足。”③
黄庭坚致力于将自己的诗歌“自成一家”,认为作家要不拘泥于法古,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他在诗歌字法、句法、章法等技巧的琢磨上开辟新的境界,并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山谷体”,表现出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比如他在《赠谢敞王博喻》中谈到:“文章最忌随人后。”④意思就是说文章最后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一昧地模仿而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注重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特征。
在黄庭坚论书诗中,他常常以寻常景入诗,通过环境的渲染烘托出其生存境况之恶劣,表达其潜心书法的高远心境。比如在其诗《萧子云宅》:“风流扫地无寻处,只有寒藤学草书。”中通过寒藤这一景物的刻画,展现了萧子云生存环境的恶劣,并表现出他在枯藤下练习书法的刻苦。又如在黄庭坚《题刘将军鹅》中写道:“想见山阴书罢,举群驱向王家。”以简洁直白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对书法作品的迫不及待与渴求。自然真切成为其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庭坚在诗歌内容上善于观察生活中琐碎冷僻的事物,他常常选取冷僻的诗歌意象,从特殊新颖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在诗歌的语言上独创“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古人的陈言形成新奇的比喻。他曾经说道:“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在诗歌音韵上,他擅长使用生僻的韵律和一些奇文怪字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在《和文潜答无咎》中提到的“本心如日月,利欲食之既”⑤就是范例。另外,在诗歌的布局上,黄庭坚的诗乍看前后跳跃不连贯,仔细一品才能发现其在格律安排上的巧妙布局。
随着时代的变迁,黄庭坚的书学思想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他的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书法创作和书法批评这两个方面。所谓的书法创作,就是要强调用笔,认为用笔在一件成功的书法艺术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书法批评这方面则是黄庭坚抒发自己对前人艺术作品的看法。在作诗过程中,他把法古与创新艺术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法古”就是效仿古人作诗写文的创作方法,而“创新”则是脱离古人的桎梏,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是其成为江西诗派之宗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603.
②张震泽.宋金文学作品译注讲析[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③李广艳.黄庭坚题画诗研究[D].福建:漳州师范学院,2012.
④王红杏.杜诗笺黄庭坚对杜诗接受之管见[J].厦门大学,2012,(33).
⑤郭月莲.杜诗风格与宋代诗学的视野融合[D].暨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