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价值观: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的时代选择

2021-12-07 10:48孙东山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实力全球化价值观

孙东山 兰 明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引言

20世纪下半叶科技快速发展促使革命性进程加快并步入全球化时代,逐步形成世界各国生产国际化,我国电影文化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把文化机制纳入发展进程中,全球化使人们产生很大争议,但它却是不可抗击的发展方向。[1]“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他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相互角逐。”[2]电影艺术不仅是艺术表达的形式更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地带”,它被放置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格局之中。该语境下中国电影开始转变其职能,把主流文化理念引入到电影的叙事情节之中,完成电影在产业化平台上所应当体现的文化传播职能。在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外来电影的冲击下,中国的电影开始试图去找寻符合价值观取向,有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3]中国电影文化面临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应选择哪种文化价值观做导向?这是非常重要的时代命题。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孝悌观、辩证思维、道家本源都是精髓之处,面临着电影传媒全球化之下的冲突,尤其是意识形态冲突、文化帝国霸权、国家软实力方面带来的挑战,传统文化价值观更应体现文化软实力的助推器功能。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应锁定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上。

一、观念的叙事表达:传统文化观在当代电影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是其精髓,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南梁、隋唐或元明时期三教思想就一直存在,如果了解儒、释、道思想便可以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据统计,在电影生产方面,2016年我国共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4]这些电影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阐述的就是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精髓,这些传递着中国儒、释、道价值观的影片,同样也传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孝悌观与电影主题

最早的人类社会“母系社会”是由种族繁衍而形成的。“女性在繁衍、管理种群的同时,开始对子女进行人文关怀的教化,这种不同辈分之间的相互关照便是‘孝’,而种群中同类人的相互关照、相互配合便是‘悌’”。[5]随之“母系社会”逐渐变迁为“父系社会”,“父系社会”发动大量的战争产生了奴隶,逐步形成“奴隶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奴隶社会”演变为“封建社会”。此间父权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孝悌观念逐步发展变得更加完善。儒家的代表孔子就曾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要求遵循血缘关系的长幼尊卑、远近亲疏。”[6]孔子所说的孝悌观念体现在夫子关系之中。电影《老炮儿》就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孝悌观念下父与子的关系。影片中作为父亲的“六哥”与晚辈 “晓波”之间就有这样的思想观念冲突。父亲“六哥”在教育儿子“晓波”时,体现的就是儒家的孝悌思想。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讲述的是父子首次谈心片段,晓波手拿伏特加酒给父亲倒酒的镜头,六哥对晓波说晚辈敬酒要杯子向下,不能高于长辈的杯子,这代表着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思想,同时它也将这个价值观与现代价值思想的冲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辩证思维与电影主题

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重要思想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质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7]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思想是哲学思想的一种,它正是让世人以辩证的思维来体验世界的不同,当下许多中国电影都将这种佛教哲学融入其中。

中国电影中主流的佛教辩证思维分“无常”论、和“向善”论。“无常”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智慧观,“佛家的化现世为虚幻的精神祈求重在将人的生命化为轮回的圈套,大小乘佛学解释世界,都摆脱不了轮回的圈套。”[8]这正是佛家所讲的循环概念。人的生老病死为一轮且周而复始,命运早已定好也不容改变。在电影《东邪西毒》中影片最初的字幕上打着:“佛典有云,旗未动,风也未吹,是人的心在动”,说的就是佛教哲学中的经典之处,也是辩证思想的精髓,即:世界不变只有人心瞬息万变。而在电影《唐山大地震》最后的镜头中一位老者凝视亲人的镜头,背景就是佛教经典《心经》佛乐,体现出这个画面平和。在面对自然的灾害下,人类只能接受,等待着再次轮回。

“向善”论是佛教哲学的根本。“中国佛教以人性为纯善”,慈善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导向,因为有善才会有救赎。中国传统的大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与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佛教哲学向善观不谋而合。例如:电影《摆渡人》就是围绕佛教哲学下的慈善无我的价值观展开的,整个故事中陈末都是在用各种方式救赎他人,尤其是他的徒弟小玉为了救赎马力牺牲自己的时候,菩萨大慈大悲的形象马上出现在观众面前。所以,很多当代的电影主题都存在辩证思维。

(三)哲学本原与电影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所追求的就是规律更是古代哲学的思想和本原。“道家更多地是从本源的形上智慧出发来观照宇宙和人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又一种极为深刻的哲学底蕴。”[9]

面对客观规律的追寻尤其是对“自然无为”的理论进行探索,探索着形与神、天与人、名与实的关系。深刻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是具有浪漫的气质和博大的情怀。

道家哲学思想中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电影《道士下山》中表达了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从何安下山开始,也正是他探寻客观规律的开始,为了谋生他感受了众多人间冷暖,也是这种种遭遇,让他走向通往真理的巅峰。何安在茶老板点醒后终于顿悟,从此从容练武,人与自然融合,并真正实现了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

道家哲学思想中有“心斋、坐忘”的出世精神,如:电影《后会无期》中主题曲歌词里讲述了东极岛的人间仙境,而这么美丽的地方主人公们却没有自己的定位,他们选择了“出世”去寻找自己的理想。通过“出世”他们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思想上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他们也知道理想的道路并不平顺。正体现出道家哲学的出世精神主要是为了追求宇宙的真理,讲究的是进退有度的处事方式。

道家哲学思想“虚实理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方法论。如叶朗所说“一个事物如果只有‘实’而没有‘虚’,这个事物就失去它的作用,也就失去它的本质。”[10]如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采用了道家学说中的“虚实理论”来进行影片构图,用圆形画幅为实,画幅外黑区域为“虚”。圆形画幅反映了那些丑恶的嘴脸,而画幅外黑区域是为了让观众联想。这更是从电影的画面和语言的角度去展现“虚实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孝悌思想、辩证思想、道家规律在当代电影中都有体现。中国电影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之呈现在影片中,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促使我国走向文化强国。

二、意识形态霸权:电影传媒全球化之下的冲突

随着全球化而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全球化的洗礼,电影文化同样受到影响。电影因为文化的不同意识形态也不同,而不同的意识形态会产生冲突与碰撞,各国都开始走文化帝国的道路,将文化传播看做国家的一种软实力。

(一)意识形态冲突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不再是本地电影一家独秀,而是各国电影大片接踵而来。在该种环境下电影艺术全球化已不再是时髦的话题,但是,这里面的“电影艺术全球化”大部分指的是外国电影文化侵入中国的电影市场,而非中国的电影文化在世界传播。随着韩国电影《太阳的后裔》《来自星星的你》这些电视剧传入中国并热播,明显感觉到各国的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分类,在传媒全球化下冲突逐渐剧烈。早在最初谈及电影艺术全球化时,中国的电影文化学者对这一概念充满了幻想,似乎中国本土电影立刻能走向世界。可是,能看一看现在全球的电影市场上中国的电影有几部?全球化的电影市场下美国好莱坞“大片电影”却占据了市场的主流。

电影全球化是为了各国电影文化的交流,还是为了好莱坞全球化?而从目前来看,电影的全球化改变了中国电影的传播秩序以及中国传统的传媒产业。[11]然而,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在文化传播上占据了主动权。美国恰恰是通过这种优势,根据当前政治、经济需求,传播对自己政府有利的意识形态内容。例如:许多好莱坞大片会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及时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这些观念貌似中立的价值观,实际却是更利于美国政府的文化侵略。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及时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却与我国传统文化集体主义、牺牲奉献主义有着巨大的意识形态冲突,这些不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将毁了一代人。

(二)文化帝国霸权

文化帝国一词很早就已经存在,发展到电影全球化时期,该理念不见减弱反而增强。更加显示出文化意识形态侵入的作用,并且愈演愈烈。葛兰西曾指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12]他说的“统治”指的是一个国家军事上的力量,因为这些力量可以强行控制。“道德与智识的领导权”指的是文化思想的传播,通过思想的传播成为精神的领袖,让人民心甘情愿的臣服。这里面前者是暴利血腥的并有可能会受到反抗,后者是柔和的一点点改变,没有血腥也不会有反抗。“道德与智识的领导权”其实比前者更为恐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无法察觉并在不知不觉中就臣服于国家的领导之下,可以说文化熏染和侵入更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

“后现代殖民时期,经济依赖是以文化依赖的形式出现的,第三世界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文化也处于非中心地位,而第一世界由于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则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母语在流失,文化在贬值,价值观受到冲击。”[13]此时西方的文化正在迅速涌向中国并冲击着我国国民思想,使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洗礼,并对国家民众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剧烈影响和威胁。

(三)国家软实力争斗

软实力是20世纪兴起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含军事力量、经济实力、还包括软实力。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14],所以我们理解成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能够影响国家发展的因素,其中文化程度、价值体系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约瑟夫·奈也曾提出 “软权力”诸如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资源影响力通过大众传媒来体现。“软实力”既是“软权力”,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媒渠道应该归入软权力的范畴之内。

“电影艺术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物,它们的存在语境决定了其物质本质最终必然服务于它的社会本质。而其社会存在方式的多样性又决定了影视艺术的多重本质属性。”[15]电影属于大众传播的一种媒介、一种艺术形式,它属于影像语言更是文化产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并且具有合理性本质。电影作为目前人们的休闲和娱乐的方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同时也能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传播文化观念,那些没有被传播的文化观念或是只限于小范围传播的文化观念终将被遗忘。中国的本土电影受到国外大片的排挤,同样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正在受到外国文化的侵蚀,受众者在价值观上必会产生强烈的矛盾与冲突。意识形态霸权与军事霸权不同,一个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另一个则是直接能看到威胁的,后者更能引起人的重视。但从成效上来讲,意识形态霸权比军事霸权更加威胁,它直接在同化人们的意识,却在表面上看不出一丝侵占的痕迹。意识形态霸权不仅需要重视,更应防范未然。

三、传统文化价值观:国家电影文化软实力助推器

鉴于当前中国电影被以美国好莱坞大片为主的国外电影侵袭的市场状况,中国电影文化急需改变创新方式,在影视内容中急需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电影在制作时应考虑如何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让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传播下去。中国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一大媒介,它的创新与提升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助推器。

(一)重视影像的力量

十八届哲学大会曾提出“新的世纪是文化世纪”,20世纪末世界各国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移动卫星民用及相应高科技产品逐渐走入人民生活,很好体现了科技在向前推进,人类获得信息的速度逐渐加快,媒体的作用逐步凸显,使文化传播方式更多样化,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是国家政治、经济等领域发展的连接器,更是国家形象与实力的象征。我国想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就离不开文化的参与,而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更是占据重要地位。

经典的电影会让人眼前一亮,也会让人记忆深刻。我们要重视电影文化的传播,重视影像的力量。通过电影媒介,融入中国传统思想价值观的影视作品要加以宣传和普及。使观众在影片中获得悲喜的同时,也能在电影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思想。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向广大民众逐渐传播,使观众逐渐接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并且认同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影响是具有力量的,它虽然看似无形,但它比实物更可怕。它是挟裹着意识,涵盖着思想。可以说,影像是一种文化的武器。用好这个文化的武器,既能御敌也能防护,所以我们必须对影像的力量加以重视。

(二)树立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主观印象,尤其是当下这种文化传播快速发展的时代。国际舆论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外部公众抑或是内部公众而言,国家的总体评价都非常重要。然而,国家形象有赖于媒体的传播、社会舆论的表达。通过这些媒介国家会在公众面前形成主观的认知。但很多时候对国家形象的评价并不客观,涵盖了很多主观的印象与媒介的交融过程中所传播的不是要宣传的成份在里面。可见一个国家在形象上的树立,需要借助自身的传播媒介。此时,电影就是国家形象传播得天独厚的工具。

“电影的表意符号具有相对简易的世界通用性,人们往往通过一个国家的电影来直观地了解和认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如电影画面中一系列的人物活动、形体语言都可以为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大众所接受和理解。”[16]这种犹如画面的传播方式,相较于书籍、报纸等文字性传播媒介更有传播效果。可以说电影是跨越语言文化阻隔最好的传播方式。依靠这种良好的传播方式,文化走向世界,为国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推动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对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可以加快中国文化的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是我国一直追求的战略目标。电影作为文化的分支,对我国社会发展、公众观念、公众意识都有着无形的引导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些优秀的文化精髓正是我国电影迫切需要的题材元素。我们应该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在这些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去创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目前我国的电影管理体制仍需完善。而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发现电影管理体制的缺陷。电影文化软实力与电影管理体制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电影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能够完善中国电影文化管理体制。而中国电影文化管理体制的完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通过电影文化的传播,重构大众的人文心灵。让那些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快餐文化走开,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优良的价值取向,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使大众心灵与国家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首先要学会继承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发展。

结语

儒家、道家、佛教一直以来都蕴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且历史悠久。不论是从历史角度抑或文化角度都适用于电影文化之中。目前中国的电影文化就是因为缺少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在与国外电影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要进一步了解电影的力量,通过电影这个媒介将国家的形象与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加快国家的文化发展,让中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文化要走融入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道路是必然选择。“优秀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文化根基。”[17]“改善中国崛起的舆论环境、创造大国文化气象已成为新一届政府的当务之急。从中国软实力现状看,现阶段中华传统文化暂未发挥出其作为软实力优势的作用。”[18]“因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以及中国电影研究的跨国性,中国电影需要在跨国电影的视野中来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或者说体现为一种主体间性。”[19]“我国电影创作逐渐呈现出文化失语的状态,对于西方文化的大力推崇,变相地打压我国的传统文化,消解了我国文化的独立性与话语权,甚至一些国产电影完全成为西方文化的发声器。”[20]因此电影文化在构建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时需要文化自信,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文化自信。国家在文化发展上要重视影像的力量,树立国家的形象,推动文化软实力。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止步在历史阶段,文化仍旧不断发展,在新的全球化时代下应继续传承与创新,利用传统的文化知识指引学者的研究方向,拓新学者的研究方式。在电影艺术的领域里,如何利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与行业的推广,将会是这一命题新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实力全球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实力抢镜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