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导向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1-12-07 09:37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仁者大学语文语文课程

陈 霓

(广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8 年12 月7 日至8 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中国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学习大学语文也是当代大学生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路径。大学语文这门课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资源优势,使其可以肩负起课程思政的重任。与此同时,在课程思政的目标指引下,我们更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坚定立德树人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自孔子开创中国最早的平民教育以来,“育人”以“育德”为先、为本,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现代教育理论KAPO 模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思政提出明确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做人的工作,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目前国内各类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用的教材虽然不一而足,但是无一都是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选取经典名作,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水平与人文情怀。以使用最为广泛的华东师范大学版《大学语文》为例,该教材共包含12 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洞明世事”“亲和自然”“关爱生命”“浩然正气”“冰雪肝胆”“诗意人生”。从主题分类上看,就体现了明显的课程思政的元素。

“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讲授语文知识的课,还应通过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华东师范大学版《大学语文》主编,已故的徐中玉教授曾明确指出:“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考虑,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以后,使语文的学习不致中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因此,讲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仅要重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而且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结合“人文性”来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从文本出发,在当代大学生中倡导于家为国济世爱民的伟大抱负、反躬自省正己修身的优良品质、恪守原则磊落坦荡的意志胸襟、自尊自爱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念、关怀他人感恩怀德的人文情怀以及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的信念追求、祥和宁静悦享生活的诗意情怀。在讲解写作知识与进行写作技巧点拨时,则要时刻注意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肃规范的研究态度、搜集及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以青年风格、青年视角和青年话语写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立足“立德树人”,依托经典文本,弘扬中华优秀伦理文化,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大学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授课教师的神圣使命。

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基础写作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是通过培养学生从课堂上有限的知识点去拓宽、开发、自学、应用其他方面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有助于促进青年学生重新关注优秀的传统精神理念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与传承,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民族自信,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确立文化自主的意识和文化创新的精神。

这一点也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时狠下功夫,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发挥课程的立德育人功能,坚持知识技能的培养和情感精神的教化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二、构建立体多元的大学语文课程结构

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课程教学实践中往往很难做到三者的真正融合,而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抓住了目前教育中的这一痛点,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因为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停留在“授业”,还要进行“传道”和“解惑”,要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语文课程在单元主题的设计上,本身就特别强调了人文精神的渗透。在课程结构上,12 个单元主题既为课程脉络,也为每个单元教学的开展布好了人文精神的底色,在此基础上精选文本进行解读,而在文本阅读的同时也要回归主题,最后结合现实社会或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触动学生对此单元主题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思考。这种以“主题解读-文本阅读-回归主题-观照现实”为教学主线的4 步教学法基本可以适用于本教材的大部分教学单元,使“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洞明世事”“亲和自然”“关爱生命”“浩然正气”“冰雪肝胆”“诗意人生”,这12 个单元主题既独立,又有所关联,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结构。

以“仁者爱人”单元主题为例,入选第十一版教材的文章包括《齐桓晋文之事》《赵威后问齐使》《原君》《室语》《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怀大爱心,做小事情》6 篇作品。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入选教材的文章进行传统的解读,学生不可能深入把握其思想精髓,并对如何影响自我生命产生深刻的触动。因此在设计本单元的教学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第一步,先通过问题导入“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讲‘仁者爱人’?你心目中的仁者典范是谁?”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步,对“仁”这一传统伦理观念进行主题解读,借助《说文解字》对“仁”进行字体剖析,探讨古人造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再从《论语》众多对“仁”的论述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对“仁”的思想渊源进行梳理;第三步,精选文本如《齐桓晋文之事》进行分析,不仅仅是在字词句上的解读,或者是对孟子辩论艺术的探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篇课文,使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思想的时代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第四步,回归主题,在学生重点把握儒家仁爱思想的基础上,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学派如墨家“兼爱”思想等,探讨其对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影响;最后,观照现实,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仁”的现实意义,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尤其是热点新闻(反面案例如食品安全问题、戍边英雄被诋毁等,正面案例如抗疫英雄故事、温暖人心的小故事等),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并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践行仁者爱人的思想。

再以“礼赞爱情”单元主题为例,入选第十一版教材的文章包括《蒹葭》《长恨歌》《鹊桥仙》《沈园二首》《婴宁》《永远的蝴蝶》。我们可以按此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以常见爱情诗接龙游戏导入本课;其次,对中国文学中的不同题材如相思、闺怨、悼亡等进行初步的梳理;再次,精选文本如《蒹葭》《沈园二首》进行分析,本单元的文本在字词句上较为易懂,更重要的是深层次地解读如“《蒹葭》中的伊人意象”等,培养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独立思考的精神、团队学习的能力;回归主题,串讲部分经典爱情诗,对古代爱情诗常见的意象如明月、江水、鸾镜、比目、鸳鸯、比翼鸟、连理枝、荷花等进行分析,并探讨诗人对爱情婚姻的态度;最后,结合当代大学生恋爱的正反面案例,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年轻人应该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学到怎样的爱情观。

三、深化显隐结合的大学语文育人机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国外的有益做法可以借鉴,但是从根本上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课程思政要求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一系列改革,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在显性教育层面,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大学语文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因此在教学上,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可引入任务导向、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广泛采用启发、讨论、案例教学等方法,并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依托平台的考勤、点将、抢答、资料推荐、作业上交等功能丰富课堂互动形式,并形成开放的交互式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经典传世作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性情得以涵养,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得以提升。

在隐性教育层面,则是将课堂辐射到课外,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侧重点,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美诗文咏诵大赛、中华经典演绎大赛、主题征文活动等,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在此过程中,唤醒学生的文化传承者意识,在个人自主学习或团队学习中去思考、去体验,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去体会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生命与人生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隐性教育的开展要以显性教育即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为基础,以课堂所讲授的文化内核与经典文本作为活动的内容支撑,依托现有的校园活动资源和平台,在各专业、各二级学院乃至全校开展不同规模的素质活动。如结合“胸怀天下”“故园情深”主题,开展爱国主义诗歌咏诵活动;结合“仁者爱人”“和而不同”“洞明世事”“浩然正气”“冰雪肝胆”等主题,开展经典作品演绎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教材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在12 个主题单元中穿插了4 篇“学文例话”,分说理、抒情、叙事、写人4 篇,每篇设置在3 个单元之后。该部分内容是大学语文课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抓手。除了课堂上写作技巧的讲授和练习外,可考虑结合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主题征文活动,而如何更好地设计征文主题则是体现课程思政的重要途经,如“我在疫情中成长”“最美故乡”“我的大学我做主”等,以赛促学,引导学生思考何为责任担当,何为家国情怀,何为大学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以青年风格、青年视角和青年话语写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的明确导向既给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机遇。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策略,通过坚定立德树人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构建立体多元的大学语文课程结构、深化显隐结合的大学语文育人机制,给大学语文课程带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仁者大学语文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仁者爱人
推己及人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