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华 孙唐水 张 静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南京 210023)
社会工作专业是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学科。在新时代、新机遇和新挑战的背景下,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应当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和国内民生的实际情况,以能力为本的基本标准,积极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针对社会工作实习教学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思政德育元素的融入,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角度,实现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与思想道德培育的双重标准。基于此思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指出在多元文化交融影响下的教学现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工作实习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价值观、职业伦理道德等德育元素,以期更好地实现知识学习和理想信念指引的双结合。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各个社会的文化更新速度也愈加迅速,新兴的各种社会思潮也在不断层见迭出,让在校的大学生应接不暇。在缺乏鉴别力的情况下,学生们很容易陷入一些有害无益的思想中不能自拔。特别是在实习教学活动中,因为实习期间学生将步入社会工作机构、公司企业、政府机关等单位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相较于学校的课堂上是松散有加而管理不严。结合多年的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学者的角度梳理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学的现状。
第一,实习教学的认识。社会工作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标准严、要求高,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令人满意。相比较之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加深专业认同为主要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安排,学生应当走出校门,奔赴有条件的社会工作机构,或能够安排社会工作实习岗位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一些教师在思想上认为,实习教学就是放手让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学生的管理应该由实习单位或机构来掌控,跟学校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因而,实习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及课堂理论教学,甚至沦为放养状态。而实习单位认为学生是学校的学生,管理理应由学校来负责。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处在管理的悬置状态,专业伦理、学习伦理、职业规范等“课程思政”内容的传递与融入出现真空现象。
第二,实习教学的施教内容。社会个案工作的实务方法,包括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心理-社会模式、行为治疗模式,以及各个模式的具体工作技巧。小组工作的过程,包括小组形成初期的沟通、小组形成中的规范的建立、小组成员的角色承担,提高小组凝聚力等。社区工作的过程,包括建立关系、收集资料、制订计划、社区行动,以及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包括社区调查与分析的技巧、建立及维系关系的技巧、动员与组织的技巧、活动程序设计技巧等,不一而足。目前,实习一般采取与校外社工机构签约合作的方式,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和督导教师,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充为帮教老师或任务指导教师。针对资质较好的机构,学校聘请实习教学者担任校外指导教师,让渡一些权利让他们负责学生实习的具体指导事务。
第三,实习结果的考核要求。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学生掌握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技巧。尽管一些学校有明确的要求,如实习不准迟到、不能缺勤、不能早退,要求学生根据实习规定,达到一定的实习课时数量,并对实习单位交代的工作任务落实到位,除此之外,并没有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因而,对学生实习结果的考核往往比较松懈。不过,也有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结果管理,例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要求必须以社工实习的第一手资料为写作素材,否则开题报告不予通过。从以上的讨论而言,社会工作实习结果的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考核的方式多种多样,要求也因各个学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四,实习机构的专业性。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学一般是安排在社会工作机构,或者能够安排社会工作实习岗位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具体表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实习单位因为工作繁忙、业务繁杂,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帮助其完成巨大的工作量。因而,实习学生的到来正好解了燃眉之急。二是有些实习单位是学生自行联系的。这些单位自己并不一定熟悉或了解社会工作的项目,对社会工作的了解也不足。三是实习单位是正规的社会工作机构,秉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对服务的伦理有较好的遵循。尽管如此,但是学生在其间的实习仅仅从事非常基础的岗位或职责,很少有机会能够深入进行实习工作。其原因在于,由于项目最后的评估考核严格,项目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机构不可能冒着放手让学生去做的风险。
首先是实习教学的课程思政认识不足。社会工作实习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学生注重的是社会工作实习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技能的养成;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否在实践中有较好的贯彻实施。因此,广大师生对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技能性较为强调,而缺少了对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中的德育思政元素的关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实习教学的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将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融入实习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业自豪感、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最终导致实习教学与课程思政截然分开。
第二是实习单位的专业性参差不齐。社会工作实习单位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标准,满足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要求,能够有效提供专业性的岗位为学生开展实务服务。从多年的社会工作实习教学来看,实习单位的选择有几种途径,一是学院与专业性的机构存在实习教学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二是教师通过个人的熟人关系介绍,三是学生自行在学校所在地或家乡自找的实习单位。在这其中,实习单位的资质和管理也有所不同。因而,学生去实习存在走过场的可能。在后两种实习单位情况中,我们以为实习教学课程与思想德育教育不能够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也难以达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学目的。
第三是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挖掘不够。教师普遍认为,只要将理论知识教授好,让学生把个人、小组和社区工作等介入服务的技能掌握好,便实现了专业教学的目的了。因此对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课程思政当中的思政德育元素挖掘不够,尤其是对实习中的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仅仅是对学生简单交代,而非真正贯彻落实于整个实习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实习教学除了以上这些技巧的培养,还应当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内容的渗透,包括社会责任感、责任与使命、批判性思维、传承与创新、修业乐业精业等内容的挖掘。
第四是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不完善。经过两个月的实习教学后,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技巧。但对学生的考核,包括专业技能考核和课程思政考核,没有明确的动作标准和工作要求。尽管一些学校有明确的要求,如实习不准迟到、不能缺勤、不能早退,要求学生根据实习规定,达到一定的实习课时数量,并对实习单位交代的工作任务落实到位,除此之外,并没有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因而,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思政德育考核往往比较松懈,甚至直接忽略了。而且,对教师的实习教学的德育教育和专业育人的功能等方面的绩效评价不够健全,效果反馈机制也不够完善,最终导致实习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没有得到比较明显的体现和提升。
针对目前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应当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强化社会工作实务介入服务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双结合为抓手,从以下几个部分探讨社会工作实习教学课程思政建设。
首先,教学目标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实践教学所涉及到的教学体系、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皆要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进行。换言之,一方面加强专业技能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贯穿于整个专业培养中。将显性知识能力的培养与隐性的素质培育相结合,积极发挥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安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分别由教学目标、对象、内容、方法和效果评估等部分组成,并在具有操作性的条件下,积极梳理实习教学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将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与具体操作的可行性结合起来,建成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和教学氛围,为课程思政目标实现提供系统保障。
第三,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实习教学与课程思政两者并非割裂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知识性相结合。教学内容中适当安排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爱岗敬业、政治认同、社会责任等的题材与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掌握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知识统一起来,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
第四,教学方法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在具体教学方法上,知识理论和理想信念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灌输,而且也应当注重运用启发式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在实习教学中发现问题,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最终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如,一方面将我国的宪法法律、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在实习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努力将教学方法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
第五,教学形式的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社会工作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不应当固定不变,而应当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统一性是指对所有学生的要进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过程中的督促和是实习开展前后的灌输,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当落实到位。多样化是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既可以专业或班级的灌输形式,也可以个别谈心谈话等形式,不但可以利用线下直接互动的形式,也不能排除线上或网络间接互动的形式。
第六,教学考核的专业技能与思政德育相结合。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专业技能的考核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考核指标难以细化量化。因此,除了考核专业技能,我们以为也应当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政德育教育的效果进行考核,认真鉴别学生是否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考核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
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针对社会工作实习教学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牢牢把握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问题,强化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思政德育元素的融入,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角度,实现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与思想道德培育的双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