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线三维+”模式研究

2021-12-07 07:58:52游雪琴柳颖莉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底稿审计工作人员

游雪琴,柳颖莉

(1.武夷学院巡察审计办,福建武夷山 354300;2.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纪委综合室,福建福清 350300)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第47号令)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完善审计全面质量控制”。文章拟在分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一线三维+”的质量控制模式,以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为保证其审计质量符合高校内部审计相关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1]。从定义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施主体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实施载体是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实施目标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符合高校内部审计相关准则的要求,既要实现“促进问题解决、促进机制建设、促进事业发展”的“三促进”审计目标,又要落实“审计管理科学化、审计流程规范化、审计作业职业化”的“三化”准则要求。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质量控制范围的广泛性

高校内部审计的对象涵盖高校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方面面,涵盖高校规划、决策、财务、基建、修缮、后勤、教学、科研、房产、设备、采购、投资、招生、合同、内控以及经济责任、自认资源等众多业务,由此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二)质量控制结果的难计量性

高校内部审计的成果主要有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建议,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而产生的管理建议书、审计简报、审计专报、审计案例、审计总结、审计经验材料等,这些成果的一个共性的特征就是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评价其质量的高低,由此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结果具有难计量性。

(三)质量控制内容的复杂性

高校内部审计的对象极其广泛,使得不同的审计业务面临不同审计风险,需要在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同时,遵循不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需要满足不同的审计要求和实现不同的审计目标。同时,不同的审计环境、被审计单位等因素也会使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变得复杂。因而需要同时从财务数据、被审对象、内部控制、发展环境等多个维度去统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由此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具有复杂性。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计划方案不科学,审计实施缺乏约束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审计计划方案是高校内部审计为了完成审计任务、实现预期目标而在审计实施前制定的工作计划。审计计划方案应该包括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及重点、方式方法、人员分工、进度安排等内容,既是审计实施的前提基础,又是审计全过程的指导纲领,可以为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指明方向,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审计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为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标准。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内部审计存在未经充分的审前调查就草草拟定审计计划方案,或是拟好的审计计划方案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完整、重点不突出、方法不科学、步骤不规范等,或是计划方案与具体实施两张皮等问题。

(二)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质量直接受影响

《第21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工作底稿》指出“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工作记录”。从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来看,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审计过程,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审计结论的依据和审计结果的证明,它反映了审计过程的工作轨迹,反映了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但是,一些审计工作底稿中证据不够充分、内容不够完整、记录不够清晰、结论不够明确、复核不够严格的现象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归纳问题缺乏证据支撑、揭示问题过于粗浅、提出建议不够精准、形成结论质量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个审计项目的质量。

(三)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过关,审计结论容易出现偏差

根据对福建省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不少高校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还是不够理想,现有的一线内部审计人员人手紧张,人少任务重的矛盾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具有工程、信息技术、法律等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偏少,无法满足重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及风险、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还无法适应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快速发展。比如,有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停留在审计财务资料和会计账簿的旧审计模式,有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不熟悉不了解,有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深入地去审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这些做法都会使得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发现隐藏在业务背后的错弊,很难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信息失真以及重大错报和漏报等问题,进而导致由此作出的审计结论容易出现偏差,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一线三维+”模式

针对上述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笔者探索运用 “一线三维+”模式,即紧紧抓住审计质量这条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从审计过程、审计链条和审计环节三个维度出发,着力于“全”,构建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的“三维+”模式,强化全过程项目监管,狠抓全链条责任落实,严格全环节廉政监督,全面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抓住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

正所谓“有为才有位”,以审计质量为核心,对审计质量的坚守,是审计生命力的全面释放。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进一步提高对“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重要性的认识,把审计质量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法规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以过硬的审计质量维护高校内部审计的良好形象,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的公信力。

(二)强化全过程项目监管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以每一个审计项目为质量控制对象,围绕“年度审计计划—审计项目启动—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审计成果开发与利用”全过程,实行留痕管理,严格过程管控,优化工作流程,规范审计程序,力求实现计划安排全、审前调查透、审计方案优、审计证据足、审计评价准、审计建议实、成果运用好。比如,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处于审计工作全过程的末端,问题整改能否真正落地,不仅是审计成果的体现,也是对审计质量的再检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联合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或是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扎实推进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让审计成果落地。又比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善于对审计报告信息、审计调研材料、专题审计调查结果等进行再加工,通过审计信息的二次开发,实现审计成果价值增值,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打造审计精品项目。

(三)狠抓全链条责任落实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把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整改看作审计项目全链条管理的四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工作职责和责任人,实行审计项目质量审计组长(主审)负责制,加强审计业务的全链条管理。要围绕审计工作提质增效的目标,不断地完善以职位为基础,以职责为中心,以业务能力为标准,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评体系,引导内部审计人员不断追求质量至上。同时,要严格落实“三级复核”制度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每个阶段既层次分明又无缝对接,确保每位审计人员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

(四)严格全环节廉政监督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从审计立项、方案制定、审计实施、审计复核、审计报告、跟踪落实和整档环节入手,严格审计项目全环节廉政监督。一是加强审计纪律教育。要按照“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要求,通过正反面案例教育,不断增强内部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廉洁审计、文明审计的意识,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审计能力。二是加强日常监督提醒。要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学习践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和《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严格遵守审计署的“八不准”工作纪律和“四严禁”工作要求,要在被审计单位张贴审计组纪律公示,公布监督电话,自觉接受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的纪律监督。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和人员的监管,要经常向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人员强调工作纪律、廉洁纪律、保密纪律和回避规定等方面的要求,推进社会中介机构和人员廉洁从审。

猜你喜欢
底稿审计工作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工会博览(2024年8期)2024-03-31 03:53:14
底稿审核与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探讨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消费电子(2022年6期)2022-08-25 09:48:22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220 Students Make Riverside Scene at Qinqming Festival Alive 齐心手绘《清明上河图》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人民调解(2019年2期)2019-03-15 09:30:54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提高审计质量
财讯(2018年23期)2018-05-14 08:55:57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中国卫生(2014年5期)2014-11-10 02: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