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土
(泉州市中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中药饮片是指经过加工和炮制后用于临床治疗的中药材,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也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的重要手段之一[1]。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对中药材认知的深入,中药饮片的炮制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成熟,目前已是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2]。研究显示,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与炮制加工方法有密切联系,炮制方法不同,其治疗效果也会有所差别[3]。本研究分析了三种不同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对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选取108例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医院使用中药饮片治疗的患者,将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将合并精神异常的患者剔除本次研究。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水处理前分档组(A组)、炮制前分档组(B组)、水处理前分档联合炮制前分档组(C组),各36例。A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52.36±4.15)岁;B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52.26±4.33)岁;C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2.54±4.38)岁。三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包括煎、熬、蒸、煮等,不同的中草药根据其毒性及作用不同应选用不同的炮制方法。
A组:在“少泡多润”原则指导下,借助手捏、指掐以及穿刺等方法选择药材,并根据药物使用量及季节特点合理调整饮片,将不合格的饮片及早剔除,然后把合格的饮片置于清水中浸泡0.5h左右,随后用武火煎煮直至药液沸腾,之后改用文火继续加热0.5h,最后过滤出药液保存。重复上述煎煮、过滤步骤两次,将药液浓缩至500mL,2次/d,连续服用2个月。
B组:在水处理后对中药饮片进行炮制前分档,首先将中药饮片均匀加热,以保护其有效成分。将筛选出的饮片置于清水中浸泡0.5h,然后用武火煎煮、文火加热,过滤药液保存,上述操作重复2次,直至将药液加热浓缩至500mL,2次/d,用药时间同A组。
C组:将A、B两组的处理方式联合,优化筛选、处理等环节,将筛选合格的饮片同样用水浸泡0.5h,依次用武火煎煮后改用文火加热,将药液过滤浓缩至500mL,2次/d,用药时间同A组。
(1)观察三组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①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偶有不良反应发生;③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有加重、恶化现象出现。(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三组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使用SPSS 26.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治疗总有效率、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以n(%)表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B组、C组三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C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B组(P<0.05);A组、B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A组、B组、C组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组、B组(P<0.05);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中药饮片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医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古人对炮制方法的实践总结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实用性,在我国劳动人民的疾病预防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5]。中药材一般取自原生的动物、植物、矿物,成分相对复杂,部分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偏性,一般不能直接使用,需经过专业的处理才能发挥其药效。炮制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方法将中草药原料加工制成药物的过程,炮制方法不同,一般药效也不同。
水处理、加热处理是中药饮片的常用炮制手段。中药饮片切制前的水处理方法有淋洗、淘洗、泡法、漂法及润法[6]。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适用于检查药材的软化程度。中药饮片的加热炮制方法包括干热炮制和湿热炮制,干热炮制主要用于处理质地坚硬的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在减轻药物毒性方面作用明显;湿热炮制法为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蒸、煮、煽、提净法是常用方法,需根据具体的药性作用及性味归经合理选择[7]。本研究结果显示,C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B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B组,与邓荣英[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水处理前联合炮制前分档法可有效提高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炮制方法不同,临床药效不同。与A、B两种处理方式相比较,将两种炮制方式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