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策略研究

2021-12-07 02:34付东定远县统计局
品牌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比重产业结构服务业

文/付东(定远县统计局)

一、皖东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皖东地区区位条件

1.泛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狭义上的皖东特指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市地处安徽东部,苏皖交界地区,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习惯上称为“皖东”,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本文所指“皖东”即是指滁州市。从交通方面来看,南北走向的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铁在境内设站。东西走向的沪汉蓉高铁设有滁州全椒站,向西可以到达合肥、武汉、成都等城市。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均位居安徽省第一,合徐、宁连、宁洛、合宁、徐明、滁马等11条高速穿境而过。104、205等5条国道和诸多省道在市境纵横交错。从滁宁快速通道、合宁和宁洛高速、104国道等均可直达南京城区。

皖东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作为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腹地,皖东地区已经确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基地、原材料基地、物流基地、旅游基地和劳动力供应基地的地位[1]。

2.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纽带

皖东地区地处中国农业发达的江淮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T”字型国土开发主轴—长江产业轴线上的组成部分,上海进出内地的重要通道。中部省份中以该地区最为接近东部长三角城市群,北接中部两大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徐州城市群,辐射范围遍布东中西三大地区,通过地区之间的资源调剂和联动开发,能够有效地实现我国区际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2]。

3.中部崛起战略的排头兵和重要增长极

中部崛起战略以城市群为排头兵,通过城市群之间的协调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皖东地区是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城市之一,与其他几个中部城市群相比较,皖东地区紧邻最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备了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在国家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作为支撑的前提下,皖东地区能够更好地集聚内外要素,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增强自身产业辐射能力,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

(二)皖东地区的产业分布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皖东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相比,仍然相对落后[3]。总体而言,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呈现以下特点:

1.总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2020年皖东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3032.1亿元,同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2020年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级市的GDP总额分别为20170.5亿元、12370.48亿元、7805.3亿元,皖东地区经济总体水平较低。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皖东地区产业结构逐渐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三产结构的比重从2015年的17.0:53.2:29.8调整为2020年 的 9.0%:48.7%:42.3%,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显著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提升了12.5个百分点,发展状况良好。

2.城市化水平提高,基础设施薄弱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皖东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乡村工业开始向城镇集中,乡村劳动力也开始大规模向城镇和大中城市转移,到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皖东地区非农业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达到了61.84%。但城镇化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幅发展,本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4]。

(三)皖东地区产业结构横纵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皖东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问题,今后皖东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应该是积极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与全省和全国相比,皖东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小于全省和全国比重,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均大于全省和全国比重。

表1 皖东地区产业结构的横向比较(2020年)

从表2可以看出皖东地区虽然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但是产业结构的发展却是向前的,第一产业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从2018年的51.6%下降为2020年的48.7%,第三产业从2018年的36.1%上升为2020年的42.3%,这表明皖东地区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三产业稳步上升。

表2 皖东地区产业结构纵向比较

二、当前皖东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个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会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如行政、市场、历史、劳动力等因素[5]。皖东地区作为中部地区,近年来的发展“凹陷”趋势让产业转型升级道路变得充满未知因素,下面对当前皖东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所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层面、产业层面和劳动力层面来加以分析。

(一)区域层面

皖东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都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圈和沿江城市带的两大核心城市带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相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都已超过80%,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非常广阔。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皖东地区在发展阶段和产业集聚程度上,更多的是从周边地区吸收资源,辐射范围非常有限,带动力也不强。

(二)产业层面

皖东地区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一方面,2020年,皖东地区二产增加值1477.8亿元,占GDP比重为48.7%,占比相当可观,已到发展瓶颈期。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二产增长的空间已明显不足,相较而言,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在工业化发展中后期这一大环境下势将成为皖东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皖东地区在“十三五”期间,一产占比稳步下降,二产占比稳定在45%以上,三产占比虽有上升趋势,但占比较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综上可知,皖东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仍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落后。

(三)劳动力层面

劳动力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而皖东地区人口规模总体偏小,劳动力资源约束日益增加。人口老年化程度不断加剧。2019年皖东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26%,高于2018年0.7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33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由2015年的15.85%上升到2019年的20.29%。人口文化素质整体偏低,2019年皖东地区总人口文盲率4.83%,居全省第8位,人均受教育年限9.1年,居全省第10位。劳动力分配不均。2019年皖东地区共有315.9万劳动力,从城乡分布看,其中61%分布在农村,城镇劳动力仅占39%,同时也反映出皖东地区城镇化率偏低。

三、皖东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是非常明确的,除了界定好自身与市场的关系之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皖东地区服务业发展占比较小,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应当在保障第二产业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重点扶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物流、法律服务和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旅游和居民服务业;改造升级商贸、住宿、餐饮及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换代。加强对重点服务业企业培育,把培植大企业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注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二)抢抓高端人才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弯道”超越的制胜法宝。充分完善人才库,一要“内留”,要盘活本地人才资源,加强本地人才培育建设和挖掘,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资源,努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留滁率;二要“外引”,围绕皖东特色产业对口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高端专业人才,落实好人才优惠政策,做好配套服务;三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政府和企业要完善高端人才的激励机制,营造敬才爱才浓厚氛围,要知人善用,合适的人才放在正确的岗位上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

(三)建立完善要素市场

在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是转移的内容和实质。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进行,市场分工日益细致,市场环境也更加错综复杂,企业需要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和物质交换,来转化为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并向市场输出[6]。这一过程离不开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有效运转,长江三角洲地区向皖东地区的产业转移作为一种市场行为,显然也要受制于上述两类市场。而对皖东地区来说,要素市场的建设仍是其最重要的环节,要素市场发育状况能够对皖东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带来深远影响[7]。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要素市场体制,创造有利的产业对接环境。

猜你喜欢
比重产业结构服务业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一种简易实用的液体比重计对陶瓷砖喷釉工序的改善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