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当代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作品评析

2021-12-06 23:28何雨珂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0期

摘要:对于大型舞台戏剧表演来说,剧本、演员、观众这三要素在不同戏剧表现形式中的能动性历来各有千秋:话剧以台词对话叙事,歌剧以曲调唱腔抒情,而舞剧则以演员的肢体为基础,通过肢体外化的方式,用無声的表演来推动情节,无法直接对文学剧本进行拷贝,使得舞剧这一独特的“无声”属性也成为“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点。特点也是“弱点”,善于“写意”的舞剧曾经一直不擅叙事性很强的题材。本文就上述舞剧规律来分析周莉亚编导如何用为上海歌舞团创作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来克服拆解“弱点”,将“弱点”变“亮点”,用别具一格的编创手法来展开舞剧叙事,帮助升华舞剧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舞剧要素;叙事性题材;革命主题

引言:由上海歌舞团创作,韩真、周莉亚两位优秀青年编导担任总编导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同时斩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和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可见该剧内容之精湛。

该剧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主人公李侠夫妇的原型取材自上世纪上海地下党联络员李白和妻子何兰芬的故事。讲述的是以李白烈士(剧中男主演“李侠”的原型,由王佳俊饰演)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们以生命为代价,为解放新中国做出了伟大英勇的奉献。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们潜伏了整整12年,用电报搭建起上海党地下组织通往延安的空中红色桥梁。

舞剧以李侠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地下工作者为共产党发送重要电报的经历为故事背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揭开全剧序幕。该剧创编手法耳目一新,不仅糅合了青春色彩、浪漫情怀、红色记忆、谍战氛围等艺术元素,更辅以高度凝练的叙事手法、精妙的意象表达和谍战的紧张悬念,来彰显真实人性,切合当下审美,吸引了各年龄各层次的观赏者。

“上海特色”是该剧中覆盖整体且贯穿始终的鲜明元素,其成为该剧独有的个性特色,如被上海人称作“矮凳”“蒲扇”的道具、阁楼上的木质床、栅栏式折叠电梯门等,都是符合当时年代特征的“上海景象”,这些景象成为辅助该剧再现“真实故事”的重要素材。而“意境氛围”的营造则强有力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舞台灯光营造出“昏黄路灯”“长长身影”的效果,让人在戏剧情节中身临其境地获得独特的感官体验。

故事自上海街头的雨夜拉开帷幕——阴冷的雨点淅淅沥沥,撑着黑伞的黑衣人行色匆匆,舞剧开头便烘托出紧张压抑的气氛。

9个主要角色:李侠、何兰芬、报社秘书、摄影记者、裁缝店掌柜、小学徒、黄包车夫、社长、卖花女一一登场。众多主要角色,心思缜密,正邪莫辨,危机四伏。他们彼此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让矛盾冲突更为强烈,故事铺陈更具厚度,戏剧张力更加饱满。

以“无声”的舞剧来表现谍战题材的复杂和层次,承载信息量庞大的剧情,对创编手法以及结构构思来说难度相当高。所以该剧在叙事结构方面独树一帜,创新可圈可点:打破传统舞剧惯于走单线叙事的单薄无味,改为糅合了插叙、倒叙、闪回及电影式“蒙太奇”平行叙事的创作手法,完美契合了谍战题材悬疑紧张和层次清晰的表现要求,各舞段衔接紧凑且流畅,牢牢扣紧了观众的思绪跟随剧情共起伏。

剧中经典三处——

其一,采用倒叙与平行叙事手法,双线展开裁缝店掌柜被害与兰芬杀敌的剧情舞段,两者并行不悖。舞台左侧是李侠进行倒叙推理,追溯掌柜被害路线走向;右侧是兰芬心思缜密,透过细节敏感发觉地下联络员黄包车夫实为特务假扮并开枪将其击杀。两个场景在同一时间线上叙事,互不干扰,于有限的时空内,将两方故事线交代得清晰明了,该手法可谓精准巧妙至极。

其二,多个倒叙时空同时呈现,连接成了李侠夫妇完整的往事追忆。多位战友相继被害,李侠夫妇剩下彼此成为双方之间最坚定的依靠。编导采用时间顺序为该舞段结构,先后闪回不同阶段的3对李侠夫妇,在同一舞台上呈现他们初识、新婚、共进退的三个不同时间段的故事线,而处于当下的李侠夫妇在3对之间进行穿梭调度。编导用“3+1”的拼接手法,将这对革命夫妻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因共同的革命目标而交融的坚贞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运用虚性调度与实性调度并存的叙事手法讲述李侠痛忆牺牲的小学徒。李侠被特务盯上,小学徒抢过他的红围巾戴上以此来掩护李侠的身份,被特务误以为是接头人而枪杀。李侠悲痛懊悔,从前与小学徒共处的点滴一幕幕闪回。此时小学徒的单人舞段为虚性调度,他的出现是李侠脑海中的画面,于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小学徒的幻影是如此的真实可触。而李侠为实性调度,依旧存在于现实当中。李侠一次次想要抓住小学徒的幻影,却只能扑空——为了革命事业,小学徒甘愿献出年轻的宝贵生命,留给了战友更加坚定无畏的动力。

这三个桥段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堪称精湛,每个片段都是对现实时空的记录,实现了舞剧独有的往事再现,构成了独特舞台空间,叙事表达与艺术效果都到达完美。

纵观全剧,值得编导学习借鉴一点的是,整场舞剧中都充斥着具有上海烙印的独特元素,细节之处面面俱到,描摹勾勒出浓浓的海派文化风情。石库门、弄堂、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卖花女的沪语叫卖声,慢慢浮现出一幕凝练浓缩的老上海风情画卷。红色文化与江南文化融汇交织在一起,给人以真实厚重的艺术感受。

回归剧情本身,特定的结构设置背后是韩真、周莉亚两位青年编导做出的一次挑战。令人惊喜的是,二人从惯性舞剧编创思维中脱身,将充分营造戏剧张力、推动故事线清晰发展设定为主要创作目标,让舞剧“既有舞,又有戏”。此外,使用细微创新的舞蹈语汇刻画人物也是两位导演的优势,舞段的肢体语言,巧妙的舞台调度,以及人物关系的不断切换,都使剧中人物真实饱满。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该剧使观众得以从观赏舞剧的途径出发去审视历史。

结论: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摘得“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当代舞剧创作成功的案例研究,反观和深思当下的舞剧创作现状,以历史为借鉴,以传承为己任,以当代手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质量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郭懿,黄凯迪.打破藩篱,融合创新—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音乐[J]:46-51

[2]谢民.浅谈运用情绪增强舞蹈表演效果的方法[J]戏剧之家,2020,(20):135-154

[3]高欣予.舞蹈表演中二度创作的分析与探究[J]大众文艺·舞蹈研究·2020,(04):156-157

[4]顾德祥.体育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J]大舞台,2013,(01):84-85

作者简介:何雨珂,女,1997.10.14,湖南省邵阳市,硕士,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