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较低,随着现代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与学习等各生活领域中。在教学活动开展期间,信息技术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提升。本文针对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实践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模式
语文是学生的必学知识课程,也是交际的基础工具。通过学习,可以充分了解人类文化知识的发展历程,掌握多种内容。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程中融合信息技术,有助于拓展阅读资源。随着阅读方式的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多元化的变化,为了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融合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實现资源、内容与模式的整合,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们带来了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的有效帮助,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实现整合,对当前课程效率提升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首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传统的语文阅读课程局限,在传统阅读模式中,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不高,导致阅读效率的降低。但是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通过有效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师生交流,转变阅读模式,帮助学生试下思维的活跃,与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可以突出个性教学,改善传统教学局面,将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有效提升阅读效果,促进交流、理解、思考等多方面的提升,把单一的阅读活动变的更具有趣味性、具象化,从而调动学生主动性,增强阅读意义,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措施
(一)融合信息技术,培养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激发学生探索欲、求知欲。并且,还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从而掌握文章知识,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阅读初中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济南的冬天》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文章内容描述了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情感,以及对于济南冬天时场景的描述。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图片查找,指导学生观看济南冬天的景色,并将文章中优美的词汇进行汇总,为学生描述文章中的济南冬天景色的美。通过教师的描绘,学生会想象济南在冬天的景色,从而创造一种浓厚的课堂阅读氛围。
随后教师指导学生阐述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应用到了拟人、比喻等手法,生动的将济南冬天的景色描绘的生动。还可以适当提问,如“好像日本看护妇”描述的是什么事物?为什么会说雪色与草色相间的景色像“带水纹的花衣”?在描写水藻、垂柳时应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法。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会全面关注课文,并在文章找寻答案。在阅读课文尾部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共同阅读“我爱济南的冬天。”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文章的相关资源,加上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带入到课程中,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借助信息技术,拓展阅读资源
随着新课程的渗透,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阅读是学生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还能接受情感教育,提升审美观念。在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可以满足阅读教学的多种需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信息技术资源作为阅读的补充内容,查找与课文作品相关的内容,搜集相关的要素,如短文、诗集以及词汇等,拓展学生想象力,丰富学生认知性,从而帮助学生领略阅读思想,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在阅读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在线为学生查找描述母亲的相关文章、短诗、句子、词汇,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并将优秀的句子或词汇应用,创作一个描写母亲的诗文或散文短篇,首先指导学生摘抄记录下来,从而实现自己的知识、写作资源拓展。课文内容中描写“我的母亲”时所用的语言饱含真情、朴实纯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真挚的感情。在要求学生写诗文时,可以注重描述性词汇的指导,如“像高山、像海洋、无私、宽广、崇高”等等。在学生创作完毕后,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彭丽媛的“白发新娘”来结束课程。
(三)通过信息技术,开展多维阅读交流
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相互交流,就可以扩大阅读教育意义,促进思维更加活跃,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维阅读交流,是重要的阅读形式,可以创造一个多维的交流空间,在交流中实现互补和共享,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在交流与互动中,学生可以实现思维的影响、积累阅读经验,领会文章中心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在阅读中还能形成自己的观念。同时经过交流还能渗透课文教育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入的领略文章思想,加深阅读印象,开展有效、深入的阅读形式。
例如,在阅读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时,这是鲁迅众多作品中引人深思的作品之一。课文中指出了“中国人”的三个阶段,既盲目骄傲、盲目崇拜、自欺欺人的变化。文章内容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论点。在阅读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并应用信息技术查找国家近年来建设的相关活动,如2020年疫情期间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在10天建设完成,被世界称为“中国速度”;中国开启火星探测,公布“揽星九天”探测标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为载人航天的任务拉开序幕;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发射成功。以及2021年“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启了绕火星探测;中国迎来了“民法典时代”,创造出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在众多资料的阅览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会逐渐提高,对我国有新的认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我国众多大事件后,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中国以前的发展与现代的发展”,领略我国的建设速度,深入思考“中国人是否失去了自信力”,渗透爱国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此,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多维的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交流探讨掌握阅读教育意义。
结束语:
总体来讲,随着现代技术的渗透,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下教学的必然趋势。而想要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就要充分明确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并融合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思维激活,扩大课文阅读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时俊峰.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21(28):123-124.
[2]张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27):159-160.
[3]刘春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教育渗透解析[J].新课程,2021(33):87-87.